关于皇帝吃饭还有一套专业术语:绝对禁止别人犯错。饭叫“饭”而不是“饭”,饭叫“饭”,饭叫“饭”,厨房叫“御厨”。到了吃饭的时候——没有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说了算——我点了“传饭!””他前面的小太监对明成殿上的太监说了同样的话,“把饭递过来!"
殿里的太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站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西长街御厨等候的太监............................................................................................................................................在回声消失之前,一支像嫁妆一样的队伍已经走出了御厨。
这是由几十个穿着整齐的太监组成的队伍,抬着七张餐桌,抱着几十个画着金龙的红漆盒子,直奔养心殿。进了明殿,由套上袖子的小太监接手,立在东暖阁。平日有两桌菜,冬天还有一桌火锅。除此之外,还有三桌小吃、米饭、稀饭和一小桌子咸菜。
所谓“玩乐”不是东北人的家谱,而是菜单。清朝的标准御膳,每餐120菜,要三大桌。此外,还有主食、零食、水果等。后来有些皇帝觉得太浪费,食谱从120种减少到64种。慈禧太后的丈夫做皇帝的咸丰年间,减少到32个。伊坤死后,慈安太后听政的人数减少到24人。
慈安皇后去世后,大权独揽的慈禧太后再次作秀,恢复了每顿饭至少要花200两银子的老规矩。还有一层意思是说皇帝吃饭的时候摆架子,就是每一道菜叫什么名字,厨师是谁做的,而且一定要在盘子边上标注清楚。一个是保证食物的质量,展现厨艺;第二,万一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比如有毒,也方便调查。
现在的高级酒店也会这么做。不知道是不是跟皇室学的。皇帝的餐具也很精致,以金银为主,连陶瓷制品都质量上乘。其中,金碗、金碟、金盘子等器皿最能体现皇室风范,因此皇室喜欢“金饭碗”。如果用其他器皿盛饭,会让主人生气。
清朝顺治皇帝的帝制,一开始就透露出废除博尔济吉特皇后的情况。原因之一是她“嗜奢”,“尝食之时,有一人非金,而不乐”。除了黄金,银器在皇帝的餐具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如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十一月初三,《御厨金银玉器底》记载的餐具如下:金勺1把,金勺1把,金叉1把,镶金筷子1双,银质西式热水壶2个,有盖银质火锅23个,有盖银质小火锅6个,无盖银质火锅10个,银质锅1个。
银勺2个,银勺13个,黑漆葫芦1个,银碗6个,银桶1个,镶金筷子2双,银勺2个,乌木筷子10双,韩布3块,白纺1个,黑漆葫芦1个,7寸皮碗2个,5寸皮碗2个,镶银里皮茶碗10个。
银镶3寸6分皮杯9个,银镶3寸皮杯22个,银镶里皮盘10个,银镶皮杯6个,皮3寸5分盘10个,汉玉镶紫檀木银勺,丝银勺,丝银叉,丝银筷2双,银镶葫芦碗48个,银镶红漆碗16个。
从这个档案可以看出,乾隆使用的餐具大部分是银器。如果皇室喜欢黄金,那是为了彰显气派和高贵,而使用银器则有很多实用功能。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因篡改食物而中毒的案例很多。《子同治·靳鉴纪八》(卷八十六)记载,汉武帝司马忠“吃饼中毒,下午崩于咸阳厅”。
所以,为了保证食品安全,皇室在过去通常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在皇帝吃之前让其他人品尝食物。这项任务通常是侍奉太监的工作,被称为“品尝食物”。如果有毒,皇帝可以避免死亡的危险。第三,饭前药检常用的工具是银器。以前,清宫里盛御膳的器皿外面会挂一个小小的银质奖章。揭开盖子后,太监会把银牌放在汤里,在皇帝面前试一试。
溥仪证实了这一点,“每一个菜或碗都有一枚银质勋章,是为了防备中毒”。原来,如果有毒,银牌会立刻变黑。现代科学证明,这种方法简单有效。因为银会和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过去常用的毒药,如砒霜(三氧化二砷),提取时往往含有硫化物,所以银毒试验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