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登鹳雀楼有什么人生哲理,登鹳雀楼特点介绍

登鹳雀楼有什么人生哲理,登鹳雀楼特点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3 更新时间:2024/1/24 6:34:40

实际上《登黄鹤楼》,是告诉世人要有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不知道大家在读这首五言绝句时,有没有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玄外之音。很多人对《登黄鹤楼》的解读,还是停留在表面,其实整首诗包含的寓意非常深刻。今天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登黄鹤楼》的特色,各位要是感兴趣的话,欢迎来了解看看,也可以留言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1、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39岁时即兴而作的五言绝句。那时,刚好他辞去衡水主簿的职务回山西老家绛州,悠游到蒲州(今山西蒲县)登上鹳雀楼时,看到太阳依傍着中条山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的壮观景色,便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很自然地表达了"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还得再登上一层楼"的浅显道理。

全诗仅二十个字,没有生僻字出现,用语也不深奥,可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更厉害的是,就是这看似普通的四句诗,却是平中见奇,推出的道理虽然浅显,但提炼得无缝对接,很有画面感。

前两句写景,描绘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一览夕阳西下黄河入海的磅礴气势与壮丽景象,是那样的雄大与厚重,给人"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感。

后两句写意,出人意料地笔锋一转,将所见之景、所见之势与生活中的哲理巧妙地连接起来:要想看得更远,就得"更上层楼",站得更高才行。

全诗通过流畅的语言,表达很明白的意思。直抒胸臆却又将意境显得十分浑厚深远,似有意犹未尽之感,又给人没有设限的无尽想象。

难怪有诗家为之高度评赞,说这首诗"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写出了画面之外的东西",让人回味无穷。

2、两两对仗,注重压韵

此外,《登鹳雀楼》这首短诗的亮点,还在于兼备两个鲜明的特色。

一是手法上两两对仗,这在《唐诗三百首》所收录的36首五言绝句中,是唯一的一首。一般而言,唐诗"五绝"并不要求对仗,能有一联对仗就很好了。然,这首诗却是最顶格的要求:

一、二句用的是非常严格的"正对"。"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尽"对"流",属性相同,对仗工整,将所见景象的雄大、厚重有力地呈现出来。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技巧也十分娴熟讲究,避免了枯燥古板式的说理,而是非常励志地讲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既显示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暗藏努力向上的力量,在字里行间中或明或隐地迸发出来。

比起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不同的愿景不同的画面,创作手法上也有差别。"千山鸟飞绝,万尽人踪灭"这两句在对仗上一致,不分伯仲,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尽管也是自然导出哲理却偏向于洁身自好的孤洁品质了。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五绝"中拨得头筹实属无可厚非,以致《唐诗别裁》给予这首古诗高度认可:"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

二是注重压韵。照唐时汉语发音的特点,《登鹳雀楼》这首诗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最后一个字"流",与第四句"更上一层楼"的"楼"字,是押韵的。

故这首古诗,还兼具诗歌的"音韵美"与"形式美"。可以说,它既有写景之中的"理性美",也有写意之中的"情绪美",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景与意的高度融合,显示出客观与主观的和谐统一。

由此而言:《登鹳雀楼》的确是压鼎诗坛的千古力作,大家们也只能望其项背。

3、另有不同凡响的玄外之音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人到中年时,登上古蒲州城外黄河岸边的鹳雀楼即兴写下的诗篇。出生于公元688年的王之涣,其实一生坎坷,没有做多大的官,也只活了55岁,卒于公元743年。

难能可贵的是,王之涣并没有因为自身坎坷的经历而颓废,而是秉持特有的乐观豪迈精神,这是盛唐了不起的人文特质。

他这首诗,就显示了这样的正能量。除了励志外,更有不同凡响的玄外之音,让你不畏艰难昂扬向上:

那就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怀。毕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人生不过百年,登高望远,更需不畏艰险;面对困境,更要不断激励自己,不断振作起来,才能"更上一层楼",不因岁月无情的离去而伤感,不因万境归空而一无所有空悲切。

正是《登鹳雀楼》有这么多元的内涵,杜甫在24岁时仿作的"五律"《望岳》,尽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度,还是略逊一筹;王安石在29岁时登飞来峰,也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说理,但强调的却是撇开遮眼的障碍物,境界上欠了些;苏东坡47岁登庐山而写下的《题西林壁》,在意的点重在明理:无论怎么看,庐山还是庐山。

可见,诗人的经历不同,站的角度不同,立意也就不同,即便是一样的题材,表达的意蕴及境界还是有所差别。

即便大唐果州刺史畅当写下一样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写得也很壮阔,也很经典,还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显得单薄了些。

是为记。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O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故事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成语,都是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延伸出来的。那么关于这个“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大家肯定都比较熟悉吧?这个谚语的意思还是很简单的。那么关于这个谚语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意思介绍俗话说魔高

  •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是著名爱国英雄文天祥所创作的一首词。该词再度表达了文天祥对国人遭遇的不幸,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爱国豪杰可以站出来继续斗争。文天祥的爱国之心感动了无数后人,那这首词也是非常的经典,采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原韵,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1、《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姜夔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今天准备和大家介绍一首,姜夔在元宵节,为自己初恋所作的一首词《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和他的初恋是在合肥相遇,当时姜夔大概20岁出头,这首词表达了姜夔别样的情感,作品的文字叙述十分优美。各位小伙伴对这种词作有兴趣的话,建议一定不要错过。1、《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肥水

  • 水经注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这部书的评价很高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这个《水经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本书是什么,这本书可是在历史上非常的出名,对于地里,地名等等非常的全面,就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以及这本书评价为什么这么高。1、水经注的作者是谁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他是北朝人,官宦家

  •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了解范仲淹的朋友应该知道,他和欧阳修的关系很好,两人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在朝中都非常支持推行改革。不过他们的改革措施,在反对派的阻挠下最后没能推行成功,而范仲淹还遭贬。《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这首词,就是范仲淹被贬前,和欧阳修聚会时所写,其内容也是表达出了内心的无奈和苦闷。1、《剔银灯·与欧阳公席

  • 背井离乡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了这个背井离乡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理解成了古代人把井给背着然后离开家乡,这个解释感觉好奇怪啊,古人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个背着井离开家乡的呢?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背井离乡是一个成语,人们常常不求甚解的胡乱解释。就像“新婚燕尔&rdqu

  •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上饶带湖闲居时,写下了这首仿屈原《天文》的作品《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这首词在咏月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得词作内容更加丰富,情感也更饱满。喜欢辛弃疾作品的朋友,可以好好看看这首作品,或许能让你有惊喜发现。那《木兰花慢》的全文和赏析就在下方,不要错过啦。1、《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 李白的妾薄命有什么内涵?是否把以色事人写到了极致?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李白的妾薄命这一首诗很感兴趣,那么很多人说了,这个李白的妾薄命还是很有意思,很有内涵的,那么这个李白的妾薄命有什么内涵呢?话说李白这首诗把这个以色事人写到了极致了,那么又具体要怎么看呢?下面继续来详细分析。《妾薄命》是乐府古题之一,也是弃妇题目。弃妇中最为著名的主角之一,莫过于汉时的

  • 娘惹文化属于哪个国家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在东南亚地区,有一群人被称之为“峇峇娘惹”,其实指的就是那些土生的华人。这些人的祖先原本是华人,之后移民到了南洋,再与当地的马来人通婚后所生下的后代。峇峇娘惹不仅在新加坡有,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是非常多的,男的被成为峇峇,女的被成为娘惹。所说有着华人的血缘,在文化上也与华

  • 人死后脸上盖白布是什么样的丧葬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人死了之后好像脸上都会盖一个白布,那么这一看就是这个丧葬习俗了,那么这个习俗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又有什么样的说法呢?这些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吧。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医院中有人去世后,医生把他推出来,死者脸上会盖着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