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法家学者多出于儒家,两者有何内在联系

为什么法家学者多出于儒家,两者有何内在联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33 更新时间:2024/1/7 23:44:43

在前秦时期,各路学派百家争鸣,其中儒家和法家之间的学术之争非常激烈。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赵鞅、商鞅等,他们在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过可能有一点大家不知道,其实很多法家的学者早期是出于儒家,所以这两家学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那学习儒家思想后,为何会衍生出法家呢?一起来看看其中原因。

杀气腾腾的孔子

一直以来,儒家给人的印象是柔弱、满嘴仁义道德,但孔子倡导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招之即能上阵杀敌。在战争频繁、“野人”出没的春秋晚期,孔子一群人周游列国,岂能只靠嘴上忽悠,岂能手无缚鸡之力?更为可怕的是,在孔子思想中还有杀气腾腾、严刑峻法的一面,不信且看以下二件事。

《春秋》的作者是孔子,这本书出现之后,就让很多叛逆者坐立不安。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之所以惧怕《春秋》,肯定不是因为《春秋》会将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是在于《春秋》讲述专政、崇王(周天子),字里行间清晰地表达出了对乱臣贼子采用严刑峻法的思想,因而乱臣贼子才会害怕。清朝史学家章学诚评价:“申(申不害)、韩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

韩非子》中记载了一件事,谈到“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认为量刑过重,但孔子认为:“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说到底,孔子赞同法办弃灰于道者,汉朝时大儒刘向将之挪到了商鞅头上,成为商鞅严刑峻法不得人心的罪状之一。

在针对乱臣贼子时,孔子明确的是喊打喊杀,主张严刑峻法;在针对百姓时,他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就是政令太宽容时百姓就会轻慢无礼,这时就要用严厉的礼法纠正,政令过于严厉时百姓可能凋残不堪,就要用宽松的政令缓和他们,这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让百姓处于不宽不严的境地。可见,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仁治国不假,但并不一味地软弱,如今人们印象中的“圣母”类型孔子思想,不过是后世儒家改造后的结果,并非孔子原汁原味的思想。

与时俱进的子夏

儒家与法家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儒家崇古,希望恢复周礼,法家法今,追求与时俱进。以子夏的人生经历来看,主张与时俱进的成分更多。

子夏非常聪明,常常因为独到见解得到孔子赞扬,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因而告诫子夏:“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所谓“小人儒”,就是指无远大见识,只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细品一下,这是不是与儒家对法家的看法相类似?

事实上,孔子告诫子夏并未过于重视,在孔子去世后子夏不像颜回、曾参等人一样严守孔子之道,他重点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提出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因此子夏才会教出诸多法家弟子。

子夏担任莒父县令时,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想要取信于民,其手段就必然要与时俱进,否则如何取信于民?同时,取信于民时与使民效劳,不可能单纯地依靠道德仁义,还需要一定的法令条文。

与此同时,在对待乱臣贼子上,子夏比孔子还要直接、还要杀气腾腾。《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了子夏对《春秋》乱臣贼子的态度:“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也就是说,《春秋》告诉我们,对于奸佞之徒必须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也就是说,子夏虽然是孔门大儒,但他既继承了孔子又有所发展,所以子夏才会教出田子方、段干木、禽滑釐(后来专为墨家)这样的儒家门徒,又教出李悝、吴起这样的法家改革者。

人性本恶的荀子

荀子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故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但在思想上,却又提出了诸多利于法家的观点,比如以下三条:

首先,人心本恶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舜是因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尧舜之与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而性本恶是法家的理论基础。

其次,隆礼重法说。对礼法、王霸之争,荀子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认为礼法并举、王霸统一,但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法治”为“暴察之威”,“礼治”为“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礼义才是立法的精神。

第三,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荀子认为“先王”的时代久远,事迹简略,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所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就是“法先王”必须通过“法后王”的途径才能实现,这无疑与儒家崇古相矛盾。

说到底,荀子认可孔子的礼治、王道等理论,但在实现方式上却有不同看法,反而与法家更为接近。这样的荀子,教出李斯、韩非子等几个法家弟子似乎并不值得奇怪。

对于儒家与法家的关系,郭沫若一语道破:“前期法家渊源于子夏氏,子夏氏之儒在儒中是注重礼制(礼仪制度)的一派。礼制与法制只是时代演进上的新旧名词而已。”儒法看起来差别很大,实际上两者内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子夏、荀子等人教出法家弟子也就不奇怪了。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下半句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有看到“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句,那么这句诗的下半句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学习学习。1、日啖荔枝三百颗下半句是什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2、日啖荔枝三百颗全诗《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宋 ] 苏轼罗浮山

  • 《寄陆务观》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杨万里是宋朝非常著名的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写过很多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这类诗词的感情十分强烈,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欣赏的古诗,名叫《寄陆务观》。这首诗非常值得一读,内容可分析的地方很多,希望大家这次能有不一样的

  • 王维《辋川集·南垞》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辋川集·南垞》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没有读过。这首五言诗的内容非常容易理解,文字也很朴素,但诗中透露出来的情感直击人心。大家在上学时,肯定都有学过王维的作品,不少朋友会被他的风格深深吸引。那这首《辋川集·南垞》自然也不能错过,一起来欣赏看看吧。《辋川集·南垞》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 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鸿雁传书,大家应给都知道,作为一个成语,又名是飞鸽传书,就是指的用鸿雁来指代书信。很多现在的成语都是通过历史故事来传递故事的。那么这个“鸿雁传书”源自于哪个历史故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鸿雁传书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讲的苏武的故事

  • 盘点关于大暑节气的4言绝句古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大暑节气相关的古诗词的事情,很多人想知道有哪些关于这个大暑节气的古诗词了,而且还要4言的,这个就非常比较复杂了,小编下面还是给大家找了一些,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了。《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唐-杜甫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千室但扫地,闭关人事休。老夫转不乐,

  • 张耒《和晁应之大暑书事》作品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张耒是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张耒在宋神宗年间,考中进士,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那张耒最被后人所熟知的,还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今天就准备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由张耒所作的古诗《和晁应之大暑书事》。该诗并不难理解,各位如果有一定兴趣的话,就不要错过啦。《和晁应之大暑书事》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青

  • 《寄扬州韩绰判官》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是杜牧写给同僚韩绰的。该诗创作时间,大概是在835年或836年的一个秋天,当时杜牧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和韩绰是同事。该诗意境十分优美,能感觉到作者对扬州的怀念之情。杜牧的作品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各位小伙伴有兴趣的话,欢迎来多多了解一番。《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

  • 揭秘古人常说的鱼不蒜,羊不姜,牛不韭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有看到一些网友在问以前古人说的一句话,那就是“鱼不蒜,羊不姜,牛不韭”,依小编的意思,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应该做鱼的话不放蒜吧,还有做羊肉的话不放姜吧,做牛肉的话不放韭菜吧,这个反正是小编的理解,那么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说法呢?下面我们也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

  • 有俗语说猫有九条命这是真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猫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反正给小编的感觉就是猫非常的神秘,而且经常性有听到说猫是有九条命的,那么这个猫真的有九条命吗,这个说法是不是对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1、有俗语说猫有九条命这是真的吗很显然猫有九条命的说法不对啊,猫只有一条命,所以上面的说法是错误的。

  • 边贡《午日观竞渡》诗词全文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这个描写端午的诗词,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一些,其中这个《午日观竞渡》就是一首描写端午时赛龙舟的场景,不得不说,这首诗词确实是非常的精彩。至于作者的话,是明朝诗人边贡。他对于这首诗可是流露出非常多的真情实感。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这首诗词的赏析吧!1、《午日观竞渡》全文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