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日啖荔枝三百颗下半句是什么

日啖荔枝三百颗下半句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03 更新时间:2024/2/12 3:54:02

最近很多人有看到“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句,那么这句诗的下半句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学习学习。

1、日啖荔枝三百颗下半句是什么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日啖荔枝三百颗全诗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 宋 ]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日啖荔枝三百颗全诗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寄陆务观》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杨万里是宋朝非常著名的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写过很多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这类诗词的感情十分强烈,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欣赏的古诗,名叫《寄陆务观》。这首诗非常值得一读,内容可分析的地方很多,希望大家这次能有不一样的

  • 王维《辋川集·南垞》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辋川集·南垞》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没有读过。这首五言诗的内容非常容易理解,文字也很朴素,但诗中透露出来的情感直击人心。大家在上学时,肯定都有学过王维的作品,不少朋友会被他的风格深深吸引。那这首《辋川集·南垞》自然也不能错过,一起来欣赏看看吧。《辋川集·南垞》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 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鸿雁传书,大家应给都知道,作为一个成语,又名是飞鸽传书,就是指的用鸿雁来指代书信。很多现在的成语都是通过历史故事来传递故事的。那么这个“鸿雁传书”源自于哪个历史故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鸿雁传书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讲的苏武的故事

  • 盘点关于大暑节气的4言绝句古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大暑节气相关的古诗词的事情,很多人想知道有哪些关于这个大暑节气的古诗词了,而且还要4言的,这个就非常比较复杂了,小编下面还是给大家找了一些,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了。《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唐-杜甫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千室但扫地,闭关人事休。老夫转不乐,

  • 张耒《和晁应之大暑书事》作品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张耒是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张耒在宋神宗年间,考中进士,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那张耒最被后人所熟知的,还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今天就准备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由张耒所作的古诗《和晁应之大暑书事》。该诗并不难理解,各位如果有一定兴趣的话,就不要错过啦。《和晁应之大暑书事》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青

  • 《寄扬州韩绰判官》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是杜牧写给同僚韩绰的。该诗创作时间,大概是在835年或836年的一个秋天,当时杜牧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和韩绰是同事。该诗意境十分优美,能感觉到作者对扬州的怀念之情。杜牧的作品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各位小伙伴有兴趣的话,欢迎来多多了解一番。《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

  • 揭秘古人常说的鱼不蒜,羊不姜,牛不韭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有看到一些网友在问以前古人说的一句话,那就是“鱼不蒜,羊不姜,牛不韭”,依小编的意思,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应该做鱼的话不放蒜吧,还有做羊肉的话不放姜吧,做牛肉的话不放韭菜吧,这个反正是小编的理解,那么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说法呢?下面我们也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

  • 有俗语说猫有九条命这是真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猫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反正给小编的感觉就是猫非常的神秘,而且经常性有听到说猫是有九条命的,那么这个猫真的有九条命吗,这个说法是不是对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1、有俗语说猫有九条命这是真的吗很显然猫有九条命的说法不对啊,猫只有一条命,所以上面的说法是错误的。

  • 边贡《午日观竞渡》诗词全文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这个描写端午的诗词,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一些,其中这个《午日观竞渡》就是一首描写端午时赛龙舟的场景,不得不说,这首诗词确实是非常的精彩。至于作者的话,是明朝诗人边贡。他对于这首诗可是流露出非常多的真情实感。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这首诗词的赏析吧!1、《午日观竞渡》全文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 张养浩《黄州道中》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据推测,《黄州道中》这首七言律诗创作于1309年前后。当时作者张养浩任监察御史,他路过黄州时,因想到苏东坡当年被贬黄州,所以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黄州道中》。该诗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张养浩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很直接,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那各位不妨来细细品读看看,或许就有收获。《黄州道中》濯足常思万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