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白居易的夜雪为何评价那么高?到底好在哪?

白居易的夜雪为何评价那么高?到底好在哪?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34 更新时间:2024/1/29 2:51:38

说到白居易其实还是有很多很多著名的诗词的,最近小编又读到了白居易的《夜雪》,话说这个《夜雪》评价非的高,被誉为是神作,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夜雪》到底神在什么地方呢?到底好在哪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

白居易的这篇《夜雪》,篇幅并不大,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将这夜里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雪写的让人惊叹不已。不愧是一篇千古名作。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下这篇诗作: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的意思:

夜里躺卧在床上,枕头被褥象冰一样冷,很是令我很惊讶,又望见窗户被那白白的雪映出的光亮。

夜深的时候,才感觉到雪下得很大,那是因为能时不时地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这首诗写雪,写的太奇妙了。作者在对雪的描写上,突破以前人们对这种来自大自然中精灵雪的描写刻画手法。以“静”制“动”,以静美的手法对夜雪下的大进行了描绘。

初读白居易这首《夜雪》,短短二十字,并无特殊之处,也可能会感到出奇的平淡,无味。但只要你多读几遍,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突然发现有一种奇妙无比的感受,随着诗中描写的场景,慢慢进入你的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更显示出这首诗的清新纯朴,越读越耐人寻味。

纵观白居易的这首诗,会让人耳目一新,它立意朴素,耐人寻味。虽然说这是一首咏雪的诗,可诗中写雪的并不多。特别是在下雪夜里,人的视线很容易受到限制,怎么样才能把这无声无息的雪真实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呢?作者也是动了一番脑子。

为了让这首诗的意境更深刻,作者就大胆创新,他跳出旧有的写作窠臼,对夜雪的描写方进行了调整。他不从正面直接进行描写,而是用侧面的描写来进行烘托,由此,才把一场人在屋里静听窗外夜雪纷纷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首千古名作呢?这也是有写作背景。我们常说诗言志,一点不假,这首诗正是利用飞雪压枝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当时郁闷不乐心情的。

当年45岁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任江州司马。不料一场横祸飞来,他因上书论宰相遇刺这件事,被皇上贬到江州任职。

作者在寒冷孤寂的夜晚,心情十分烦闷,抬头看见窗外的飞雪,突然灵感一现,有感而发,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的《夜雪》。因此,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真实的内心反应,加上诗人用独特的一点术手法进行创作,才使得《夜雪》这首诗能够自然清新,别具一格,读后让人意味悠长,犹未尽。

最后还是说一下吧,这一首诗其实也不能说真的是千古名作了,好肯定是写得好,但是说是千古名作就有点太高估了。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恨不相逢未嫁时其实是诗人为了拒绝什么事情所写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这个“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诗的事情,估计很多人也都发现了,这首诗还是非常的有寓意的,也非常的有内涵,所以很多人有问题,最近问得比较多的就是这个“恨不相逢未嫁时其实是诗人为了拒绝什么事情所写的”,所以答案具体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

  • 为什么法家学者多出于儒家,两者有何内在联系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在前秦时期,各路学派百家争鸣,其中儒家和法家之间的学术之争非常激烈。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赵鞅、商鞅等,他们在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过可能有一点大家不知道,其实很多法家的学者早期是出于儒家,所以这两家学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那学习儒家思想后,为何会衍生出法家呢?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下半句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有看到“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句,那么这句诗的下半句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学习学习。1、日啖荔枝三百颗下半句是什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2、日啖荔枝三百颗全诗《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宋 ] 苏轼罗浮山

  • 《寄陆务观》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杨万里是宋朝非常著名的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写过很多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这类诗词的感情十分强烈,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欣赏的古诗,名叫《寄陆务观》。这首诗非常值得一读,内容可分析的地方很多,希望大家这次能有不一样的

  • 王维《辋川集·南垞》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辋川集·南垞》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没有读过。这首五言诗的内容非常容易理解,文字也很朴素,但诗中透露出来的情感直击人心。大家在上学时,肯定都有学过王维的作品,不少朋友会被他的风格深深吸引。那这首《辋川集·南垞》自然也不能错过,一起来欣赏看看吧。《辋川集·南垞》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 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鸿雁传书,大家应给都知道,作为一个成语,又名是飞鸽传书,就是指的用鸿雁来指代书信。很多现在的成语都是通过历史故事来传递故事的。那么这个“鸿雁传书”源自于哪个历史故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鸿雁传书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讲的苏武的故事

  • 盘点关于大暑节气的4言绝句古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大暑节气相关的古诗词的事情,很多人想知道有哪些关于这个大暑节气的古诗词了,而且还要4言的,这个就非常比较复杂了,小编下面还是给大家找了一些,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了。《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唐-杜甫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千室但扫地,闭关人事休。老夫转不乐,

  • 张耒《和晁应之大暑书事》作品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张耒是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张耒在宋神宗年间,考中进士,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那张耒最被后人所熟知的,还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今天就准备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由张耒所作的古诗《和晁应之大暑书事》。该诗并不难理解,各位如果有一定兴趣的话,就不要错过啦。《和晁应之大暑书事》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青

  • 《寄扬州韩绰判官》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是杜牧写给同僚韩绰的。该诗创作时间,大概是在835年或836年的一个秋天,当时杜牧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和韩绰是同事。该诗意境十分优美,能感觉到作者对扬州的怀念之情。杜牧的作品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各位小伙伴有兴趣的话,欢迎来多多了解一番。《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

  • 揭秘古人常说的鱼不蒜,羊不姜,牛不韭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有看到一些网友在问以前古人说的一句话,那就是“鱼不蒜,羊不姜,牛不韭”,依小编的意思,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应该做鱼的话不放蒜吧,还有做羊肉的话不放姜吧,做牛肉的话不放韭菜吧,这个反正是小编的理解,那么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说法呢?下面我们也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