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及笄和将笄有什么区别?分别指多少岁?

及笄和将笄有什么区别?分别指多少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810 更新时间:2024/2/7 4:33:01

我们知道,古代人在描述人们的年龄的时候,并不是像现代人这样直接就把年龄说出来的,而是有一些特定的词语,用这些词语来指代一个人的年龄。很多人也听说过及笄,是指古代的女子十五岁,已经成年到了可以出嫁的年纪了,然而与这个词相似的还有一个叫将笄,这个将笄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将笄和及笄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吗?

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例子: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氏》:“﹝庭芬﹞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

《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吴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东周列国志》

将笄之年:指古时十四岁的女子。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将笄,故未及。所以是指女子十四周岁。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东周列国志》

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名著引用

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古语年龄段

古语年龄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又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宋朝人为什么喜欢文身?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文身作为一种小众的爱好,在现代社会并不算特别流行,只有一小部分人才会在身上留下一个文身的图案,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早在宋朝的时候,文身其实就已经算是一种大众爱好了,而且不仅是男性喜欢,很多女子也非常喜欢文身。古人不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坏吗,为什么宋朝居然如此热衷于文身呢?《天龙八部》

  • 三皇五帝分别是谁?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三皇五帝我们是经常会听说的,但是恐怕知道三皇五帝究竟是哪些人的人就不多了吧?三皇五帝是我国古代一些神话当中的上古时期的统治者,但是,他们却不像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这种,很明确就是神话人物的,很多人也分不清三皇五帝究竟是真实存在过的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传说虚构的人物,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办丧事以后,为什么三年不能贴红对联?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丧事其实大家也懂的,还是有非常非常多的讲究的,话说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感觉,那就是这个一家如果办了丧事之后,好像是三年都不会贴什么红对联的,那么这到底有什么讲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呀!在古代,亲人去世后,孝子们在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一般为三年

  • 一问三不知出自哪里?三不知指的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一问三不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词汇,意思是问什么都不知道,或者故意装糊涂。其实“一问三不知”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句话最早出自《左传》,不过在左传中是指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后来邓拓在《变三不知为三知》中又对始、中、终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解释,所以&

  • 淮南子讲述了怎样的道理?总结刘邦取胜之道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淮南子》是一部西汉时期的哲学著作,由淮南王刘安著写。刘安是刘邦之孙,刘长之子,是当时出名的文学家以及古琴演奏家。刘安在《淮南子》中表明了自己对诸子百家精华的理解,道出了很多广大而光明的道理,例如刘安就有提到:“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其实这句话也说明了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 本杰明·富兰克林语录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本杰明·富兰克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是美国开国三杰之一,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100为人物中的第六名。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语录,希望大家喜欢。1.对所有的人以诚相待,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和少数人常来常往,只跟一个亲密无

  • 掷果盈车说的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其实不管在任何时候,人们对于美的人或者事物,都是有很大的追求的,女子看到帅哥总是会忍不住想要靠近,想要给他送东西,历史上也就有“掷果盈车”的典故,这位帅哥出行的车上总是会堆满了别的女子抛给他的水果,究竟是什么样的美男,居然能够这样赢得女性们的芳心?掷果盈车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位

  • 佛珠生菇讲述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佛珠生菇其实是一则传播了很广的佛教小故事,听说的人也挺多的,但是也有听说过,但是并不知道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的人,也不知道寓意是什么,其实还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和讲述讲述这个佛珠生菇到底是什么道理吧,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在佛经小故事中“佛珠生菇”讲述了什么原理?

  • 金丝楠有什么价值?金丝楠木五大特点揭秘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金丝楠是一种特别珍贵的木材,目前在国内属于二级保护植物。在古代,金丝楠是打造皇室宫殿的专用材料,因为金丝楠自带香气,而且纹理结构密集,不容易变形开裂,属于上等材质。可以说金丝楠有五大特点,耐腐蚀、防虫咬、坚固、纹理精美还有就是冬天触之不凉,这是其它木材不具备的特点,或者说不像金丝楠是集各种优点于一身

  • 2019礼乐大会是第几届?礼乐大会有什么活动?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喜爱汉服的同袍应该很多人都知道,2019年11月9日-10日的礼乐大会在武汉举办,地点分为园博园和黄鹤楼两处,黄鹤楼一直都是武汉的标志建筑,很多外地游客来到这里之后,都会去黄鹤楼进行参观,而园博园是近些年来修建的,里面包含中国各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园林艺术,如果没有时间去当地进行参观的话,园博园也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