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740 更新时间:2024/1/17 17:07:42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最近关于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有重大的突破,更是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所以对于这样的化更加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其实对于这样神秘的文化,和古蜀国同期的还有一个殷商朝!他们将这个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极致。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什么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从本质上说,祭祀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祭祀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对自然界感到神秘、恐惧有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认为是有神灵主宰,“万物有灵”的观念也由此产生,人类感激神灵,但也对他们心存敬畏,而古代先民们又相信人死后具有灵魂,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人们已经具有较为发达的灵魂和鬼神观念,’并且产生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品

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祭祀神灵就理应拿出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为了讨好不同的神灵,祭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食物、玉帛、人牲等。古人对丰厚的祭品也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燔烧、灌注、埋、沉没、悬和投等,分别用来祭天、地、山、水等神。人牲就是以人为祭祀品,“人是神最受欢迎的牺牲”。人祭成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最高形式的献祭。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后来逐渐规范化,出现了固定的地点,主要有平地、坛,另外还有平坑、宫庙和坟墓等场地。

注重恭敬虔诚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的特征之一。面对神灵一定要发自内心的恭敬,祭神时要相信神灵的存在,内心如若不相信神灵的存在,就无法与神灵沟通,如此祭祀便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祭祀的原则是“敬享”、“贵诚”。《易·既济·九五》有“东邻杀牛,不如西邻祭实受其福”之说,原因就在于祭祀贵在态度的诚敬,而不在于祭品丰俭。一般人祭祀要诚敬,天子、诸侯祭祀更要至诚至敬。由于注重恭敬虔诚,《礼记·祭义》引出祭祀“贵质”和祭祀“不数”、“不疏”的主张。祭祀“贵质”就是主张祭祀场所和使用的器物崇尚质朴。祭品崇尚用一种薄酒和清水、粗布、草席和竹席:祭祀进献的羹不加作料、祭祀用的圭不加雕琢;郊祭的场所只是打扫干净地面,没有什么建筑:天子郊祭乘坐不加彩绘的车。这些都体现着祭祀“贵质”的主张。祭祀“不数”、“不疏”,就是祭祀的次数要适中,不要过于频繁,也不要过于稀少。祭祀过于频繁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导致不恭敬:祭祀过于稀少会使人产生怠慢心理,导致遗忘。只有“不数”、“不疏”,祭祀时才能保持深厚的情感。

2、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发展

祭天

万物有灵的观念形成了多神崇拜,人们的祭祀对象也随之增多。在古代,各部族祭祀的对象和内容互不统属。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天、地、人,所以众多的神灵可以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祗。

在古人看来,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万物之父。它控制着万物的生死祸福,甚至是人间的改朝换代。人们对它望而生畏,自然产生了对它的崇拜和祭祀。几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或是平民百姓,无不信天、敬天、拜天,他们都以种种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保佑。

祭天,是国家的第一大礼,也是王室的特权,所以,祭天已成为一种必备的政治仪式,历代帝王不论是开国奠基者,还是承继中兴者,或是危亡丧国者,都不敢忘记祭祀上天。秦汉之际,祭天有了更加正规的仪式,主要有封禅和郊祭。至唐之世,祭天已完全成为政治伦理中必备的仪式,即使是异族君王,也会采纳汉制旧俗。元代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统治者除了祭拜蒙古族自己的“长生天”外,依循旧制也进行祭天的仪式。明代祭天也很合乎礼仪,永乐年间,北京的南郊专门建起了天坛来进行祭祀,祭祀礼仪烦琐。清朝祭祀除了本民族的祭礼之外,也沿袭了汉族的祭祀礼仪,在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重大节日时,都会去天坛祭天。

祭地

对地界神灵的祭祀最早没有地神与社神的分别,自秦汉经唐宋至明清,祭地与祭天是同时进行的。祭地之前3天,皇帝提前斋戒,致祭当天,祭坛各方位摆放各方神位,然后根据礼官的要求进行迎神燔柴、奠玉帛、进俎、行献礼、望燎、玉帛等程序。祭地是社祭。祭地突出一个“亲”字,百姓可以祭地。腊祭是每年岁末合祭万物而举行的祭祀。腊祭的对象包括与农耕有关的各神,甚至包括督促农耕的田畯之神、扑食伤害庄稼的田鼠、野猪的猫神、虎神,还包括堤防之神和水沟之神。除了地神,人们还要祭拜的比较重要的地界神灵有社神,社是土地的象征,社与五谷之长的稷相连,称为社稷,表示整个农业,而农业又关系到王朝兴衰,所以社稷成了国家政权的代名词。它也作为王朝重要的祭祀对象传承下来,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官方的社祭只留下了外在的形式,而民间的社祭演变成了祭祀城隍神与土地神。地上的神灵很多,人们要祭祀的对象也很多。有些神灵在人们心中并不占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它们与人们的日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所以人们也会进行一些祭祀。

祭祖

原始社会便有了鬼魂的观念,经过长时间言语口传的渲染,祖先俨然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他们能于冥冥之中监视子孙的行为并加以保佑或者惩罚,子孙也深信经由祭祀的仪式和祭品的供奉,可使祖先保佑与赐福自身。因此,与祭天、祭地合为古代的三大祭礼之一的祭祖活动也就有了基础。

殷商时期人们尊崇的鬼神非常多,但对祖先的崇拜却尤为突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表明,殷人对自上甲以来的祖先进行频繁、复杂的祭祀活动。殷人的祭祖活动会用人祭,手段也非常残忍,如砍头、活埋,甚至把他们剁为肉泥,焚烧、肢解就更是常见。祭祖活动在周代就已形成定制,周代也为后世的祭祖活动树立了典范,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初时的祭祖除了死时厚葬及人殉之外,还要定期供奉酒食玉帛,后来发展为烧纸钱供祖先花销。如此代代相传,遂成定习。

春秋时期,祭祖内涵发生了变化,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已转化为“致意思慕之情”的伦理观念。秦汉时期,在平民社会中,祭祖与社祭成为一般百姓生活中及心灵上的寄托,社祭扮演着凝聚社会功能的角色,而在各个家庭中,祭祖则成为全年中不可或缺的行为。魏晋后,佛教思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融入祭祖思想中,形成了儒佛整合后的时代面貌。此后,又历经元明清朝,经过千百年的沿革变迁,中国古代的祭祖成了一种传统。在近现代中国的多数地区,祭祀祖先成为各种祭祀中最重要的一种。几千年间,对其他神灵的祭祀或淡漠或消亡,或并入佛道两教之中,唯有对祖先的祭祀历经千年而不衰。

3、祭祀文化的演变

祭祀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的,旧的殡葬习俗固然能让我们怀念前辈,与时俱进的殡葬文化也更加应该值得提倡。

如今的习俗,已经逐渐使人们的祭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人们逐渐认识并且喜欢采取文明的祭祀方式,例如献花,放灯,写怀念性的文章,系丝带,还有的用十分流行的网络祭祀来怀念自己的先人。

网络祭祀是指将传统的祭祀方式和流程放在网络上进行,这样不仅祭祀容易、方便、简洁,取代了传统祭祀的奔波劳碌和繁杂的祭祀流程,同时也没有烟火等的危险和污染,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增加亲切感,尤其可以保留逝者生前的影相资料和文献资料,以及祭祀者的祭祀心路历程,同时也为祭祀者节省了许多额外支出。

在祭祀网上,人们一样可以在虚拟坏境中进行传统的祭祀方式,例如扫墓,烧纸,献贡品,也可以在网络上采取点歌,写祭文,献花,书写期许,系丝带,折纸鹤,以及祭奠性的文章等这些与时俱进的祭奠方式,而且更加容易和直接的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陈建斌为新疆棉花写诗全文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陈建斌还是非常厉害的,他的故事我们就不说了,话说他最近给他的故乡新疆写了一首诗,是关于新疆棉花的,那么这首诗的全文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有这个诗的赏析,一起分析分析。全诗:《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云》—— 给我亲爱的家乡作者/陈建斌你大梦一样辽阔你小我可以整个把你装进心里你

  • 蜀绣的特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蜀绣,也可称之为“川绣”,这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与另外湘绣、苏绣、粤绣这三个齐名。蜀绣是在丝绸或是其他织物上使用蚕丝线绣出花纹或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国传承时间最长的刺绣之一,以其明丽清秀和细腻精湛的针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云雾的绣品,其丰富的程度位居四大名绣之首。1、蜀

  • 杨万里最有名的3首诗介绍(含拼音、翻译、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杨万里很多人估计以为是一位武将,其实并非如此,杨万里其实是以为非常著名的诗人了,他的诗可著名了。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来介绍介绍看看这个杨万里最有名的3首诗分别是哪三首吧,看看这三首诗又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吧,都有这个拼音,翻译和赏析哦,感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1、《宿新市徐公店》全诗:篱落疏疏一径深,

  • 蜀锦是什么意思,什么面料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所谓的蜀锦,指的就是专指我国蜀地所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蜀锦是我国的四大名锦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对我国乃至亚洲,甚至世界的丝织业都有这巨大的影响。蜀锦起源于上古时期,兴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秦汉时期,锦官城、锦江等名号皆是因蜀锦而来。蜀锦在秦汉时期最为兴盛,兴盛到足以用“霸道”

  • 润物细无声是描写春雨的吗,润物细无声全文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古人会将春天的雨,喻为上天的恩泽。有很多诗词作品都是以春雨为主题,围绕这场雨来抒发感情,或引申出其他的感触。那“润物细无声”和“空山新雨后”,到底哪句诗是描写春雨的呢?这次就来帮助各位网友做出解答。同时还有相关的诗词解析,就当成是一些有用的知识点,下面

  • 一寸光阴一寸金下句是什么,真是寸金难买寸光阴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一寸光阴一寸金下句是什么的问题,一寸光阴一寸金下句就是寸金难买寸光阴啊,但是很多人也都说了,并非如此了,一寸光阴一寸金还是有下一句的,那么具体是哪一句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继续来分析看看。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西洋记》第11回明代-罗懋登可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

  • 二十四节气谁创造的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每当清明节的到来,关于节气的话题也是变多了起来。相信鲜为人知的是,清明节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当中的“清明”来的。说道这个二十四节气,相信很多人经常会听到又说起,但是关于这个二十四节气是谁创造的,相信很少有人知道。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二十四节气的创造人。1、刘邦之孙汉高

  • 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这个黄土高原的一些习俗和风俗是真的非常特别的,毕竟这个地方的地貌特点什么的极其的复杂和不一样的,所以有一些我们都不太知道的习俗和风俗了,话说最近说的比较多的就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什么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什么是&ldq

  • 千古第一回文诗是哪一首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这个千古第一回文诗是哪一首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解谜看看,这个问题的核心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谁写的这个回文诗最厉害呢?到底是苏轼的呢?还是这个秦观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题金山寺》宋·苏轼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 璇玑图原文以及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玄机图的事情,这个玄机图非常的厉害,最近很多人也都说了,非常的奇妙,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析看看这个璇玑图原文以及解析,都厉害在什么地方了,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1、璇玑图原文《璇玑图》南北朝:苏蕙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芳廊东步阶西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