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106 更新时间:2024/1/5 13:50:31

春秋笔法是一个成语,但是并不是一个很常用的成语,也不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成语,并不是能从字面含义就能理解到深层含义的成语。那么,春秋笔法这个成语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演变出这样一个成语,和春秋时期有什么关系?春秋笔法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典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公羊家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春秋笔法强调,“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庄子·天下》)这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春秋》中所记的八百多起事件,除了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一百零二条外,其余七百多条无一不是记录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动。当时,奴隶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处是“寇盗充斥”,“盗贼公行”。这些直接危害奴隶主统治的重大事件,概不记入《春秋》。

2.解释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经杀掉了他(关其思),就没必要再用对人的谦称--“子”了。

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孔子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后世对此有褒有贬。

3.历史典故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晚年的孔子回到鲁国,整理文献,著述《春秋》,在编写《春秋》,记述历史时,孔子把自己的褒贬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以至于孔子的学生子夏他们觉得《春秋》连一个字都难以改动。

但是孔子在表达褒贬之意时,行文中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主观看法。

比如,吴国、越国的国君自己胆大称,而孔子在《春秋》里却把他们贬称为“子”;践土之盟,实际上是晋文公召唤周天子去的,但孔子在《春秋》里却为周天子粉饰,说“天子到河阳去打猎”。

后世学者们将孔子的这种行文手法称之为“春秋笔法”,或称“微言大义”,比喻文笔曲折隐晦却又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孔子编撰《春秋》,记载历史人物和事件,寓褒贬于行文之 中,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如《春秋》经文“隐公元年”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揭示 了《春秋》此语隐藏的深意:“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 奔,难之也。”《左传》指出,段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 争,如同两个国君,所以称之为“克”;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讽刺他有失教诲(事情的发展是庄公蓄意安排的)。《春秋》这样记载 就表达出了庄公的本心;不说“出奔”,是由于史官下笔有为难之 处。

这表明《春秋》以否定的态度对待郑伯、共叔段兄弟相争。又如,《春秋》经文“襄公十三年”云:“冬,城防。”《左传》襄公十三年云:“冬,城防,书事,时也。于是将早城,臧武仲请俟毕农事。礼也。”《左传》指出,《春秋》记载冬天在防地筑城这件事,是由于合于时令;当时打算早些时候筑城,臧武仲请求农活完了以 后再动工,这是合于礼的。

这表叼《春秋》肯定对在冬天修筑防 城这件事持肯定态度。《左传》成公十四年记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 传》指出,《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义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这是对孔子春秋笔法的一个很好 的说明。“褒若华衮之荣,贬如斧钺之严”是春秋笔法的特色。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龙头节是什么节?有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二月二龙抬头,相信有不少人都是知道的,而二月二这天也就是龙头节。龙头节并不是一个像端午中秋那样的有特别多人会过的节日,但也是传统民俗当中很重要的一天。那么,在二月二这天,民间会有哪些习俗来度过这一天呢?二月二究竟应该怎么过,为什么这一天叫做龙抬头?龙头节有哪些节日习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节日简介

  • 豪横什么意思?豪横是哪里的方言?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新世界》迎来了大结局,看到金海没死的那一刻,相信很多观众都释然了。这部剧除了几位主角带来的精彩演绎外,就属小耳朵的表现最出彩,而且小耳朵还带火了两个字“豪横”。感觉豪横从小耳朵嘴里说出来有种特别的感觉,那豪横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现代人豪横已经用的不多了,很多年轻的朋友会对

  • 庚子年怎么读?庚子年读音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很多小伙伴好奇,中国古代是如何计算年份的,其实我们有一套自己的纪年方法,名叫干支纪年法。是将天干和地支结合到一起,然后搭配出了60个不同的名称,一年用一个,刚好60年一个轮回。那2020是庚子,因此也被称为庚子年。年纪比较小的朋友可能还不太清楚“庚子”怎么读,这次就来给大家做

  • 孔子为什么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含义恐被误解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从字面意思来看,小人难养可以理解,为什么女子也难养呢?正是因为这句话涵盖了所以女性,所以引起了不少争议。不过孔子说这句话想要有正确的理解,还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来看,结合孔子说话的对象,以及当下的语境,才能做出判断。这里

  • 庚子年要出大事什么意思?庚子年为什么必有大乱?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根据干支纪年的算法,庚子年是每60年一周期,到了2020正好迎来一轮新的庚子年。对于比较守旧的人来说,总觉得庚子年会发生一些大事,因为他们从前几个庚子年进行推测,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然,这是没有任何科学佐证的,其实要说大事每年全球总会发生一些令人关注的事情,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如果从千年以前开始计

  • 道德经分出土版和传世版,哪一版更接近老子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道德经》大家也知道的是老子的著作,是老子核心思想的结晶,但是这个《道德经》其实是分两个版本的,一个是分出土版和传世版的,而且这两个版本都还不一样,有非常大的区别,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两个版本哪个一个比较的正确,哪一个比较的接近老子的思想的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传世版是指以西汉

  • 古代传说有哪些瘟神?瘟神最怕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是创世女神,也是仙女的首领,主宰三界阴气。喜欢看神话故事的朋友,应该不会对西王母陌生,她掌管所有的不死药、罚恶以及预警灾厉。其实在《山海经》中,西王母还有另一个身份,因为民间的灾害和瘟疫都是由西王母做主,所以她同时是一为瘟神和杀神,其形象变得凶厉了起来,直到汉朝西王母才慢慢仙化,成

  • 2020三九天时间表,2020三九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可能现在很多年轻朋友都不清楚,三九天是什么意思了。其实三九天是指一年中最冷的几天,一般是在小寒与大寒之间。那计算三九天也有具体的方法,从冬至逢壬日开始,每九天算作一个周期,到了第三个九天,就是“三九天”。那2020年的三九天是什么时候呢?如果你觉得算起来还是太麻烦,那也不要紧

  • 清明节上坟的历史渊源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这个习俗和风俗也还是比较的复杂的,现在很多人都还不知道的,就拿这个清明节来说吧,很多人也问了,这个清明节为什么要上坟呢?大家要说了,其实就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那么这个习俗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什么历史渊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唐宋以前在寒食节时“上冢”,也就是扫墓

  • 2020雨水要注意什么,有什么讲究和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雨水作为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其实这时候大部分地区还是很冷的,虽然已经进入春天,但气温也还没有很明显的回升。那么,在雨水过后,气温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吗?在2020年的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是哪一天?这一天会有什么变化,要注意什么问题?雨水时候有什么节日习俗,在这一天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