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白最受争议的《忆秦娥》,为何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李白最受争议的《忆秦娥》,为何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850 更新时间:2024/2/11 7:35:16

一说起李白,人们对于他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滔滔不绝的,从古至今有很多人都非常重崇拜李白,李白也是收获了非常多的粉丝。而李白也有很多作品流传于世,其中就有他最受争议的作品,《忆秦娥》。忆秦娥在后世是一个词牌名,但是在李白这里,就是整首诗的思想,因为这个词牌名就是从李白这里来的。但是为什么这首作品是最受争议的作品,但同时也是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的作品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忆秦娥》的作者问题概述

然而,这首词究竟是不是李白所作,却一直存在着争议。自从这首词问世以来,关于作者究竟是不是李白的讨论,几乎就没有断过。这首词虽归名于唐朝大诗人李白,但事情却开始于宋朝。

南宋淳祐年间,黄昇编集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选录了两首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皆署名李白,并说:“二词为百代词曲之袓。”

但毕竟唐和南宋不仅不一个朝代,中间还隔了一个北宋,李白的词没有在唐朝流传下来,却在宋朝突然被人翻出,且没有切实证据,因此,《忆秦娥》的作者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争议,还有人提出《忆秦娥》应为温庭筠所做,或后人托名李白的作品。毕竟托名人以传诗文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实在是屡见不鲜。

历代学界大家为此不断寻找证据,或证明不是李白所做,或证明应为李白所做,如俞平伯就结合李白生平,认为此词与李白似无关联(俞平伯《今传李白词的真伪问题》),而李汉超则认为俞平伯所列证据并不能否认李白作此词的可能,并从艺术的想象性角度和李白的生平思想经历出发,认为李白确有作此词的动机和条件(李汉超《论李白<忆秦娥>》)。

但不管如何争论,直至如今,此事也依然没有定论,仍是一桩悬案,尚未有能被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因此,笔者在本文中,还是暂从李白作此词说。

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的审美艺术成就

《忆秦娥·箫声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箫声咽》之所以为历代评论家所重视,自然不只是因为他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关键在于这首词实在是写得好:不仅意脉连贯,一气呵成,还词境阔大,气象过人。

这首词表面上写得很零碎,似乎一会儿写箫声,一会儿写秦娥,一会儿又写霸凌,一会儿又忽然写节日游玩,最后竟然又突然加入历史沧桑,使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但这只是读者没有深入理解的缘故,殊不知此词妙处正在于似断实连,似碎实圆,似散漫实浑融。

首先,“箫声咽”,一个“咽”字,就将百般苦楚,凄然心境完整不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而这心境是谁的,为何会如此凄然呢?

词人在后一句就给了答案,“秦娥梦断秦楼月”,原来是秦楼里的秦娥梦断而醒,恰恰抬头,望见了楼外的月亮。

我们来重点看看第一句的“咽”字和第二句的“断”字。

“咽”字使你想起了什么呢?周汝昌在《吟坛声苑的千古绝唱——析<忆秦娥>》此文中谈到这个字,立时举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如怨如诉,如泣如慕”,并说:“四个‘如’字,既得‘咽’字之神,复传秦娥之心矣”。

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正是如此。而“断”字,则有戛然而止,被迫中止,从中折断的感觉,“梦断”则是不正常的断,非普通的“梦醒”所能相比。“梦断”必然是梦中受了惊方才突然醒来,或是正是好梦,却不知是外在的因素还是做梦者的忧心使得这好梦无端断掉了,一旦醒来,好梦难续。这就留了遗憾和凄然。

更令人难过的是,刚刚梦断,醒来还未回神,便听到凄凄箫声,如何让人平静!情绪层层起伏,词句回环发生作用,如此手法,实在是词中高手。

其次,再接着看后面几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这就把前面的疑问一并解决了:秦娥为何梦断?作者为何写箫声如此呜咽?原来是秦娥因为情人不在,受离别相思之苦而悲伤。

于是不仅箫声听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梦也要“断”。而“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和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出一辙,都是以美好的“杨柳色”这样的乐景反衬离别的悲伤,以乐写哀,哀情更哀。

再次,来看“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两句。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方,唐朝时,太平公主曾在此地建造亭阁,这里地势高,站在此处,可以鸟瞰全城。长安士女们常在一些节日间来此游览赏玩。清秋节指的是重阳佳节。而咸阳则位于长安的西北,是汉唐时期向西北经商从军的必经之地。

了解了这些,再看这两句诗,即可得知,秦娥为离别而感伤,欲登高怀人,或是到热闹的地方开散心情,结果看着别人高兴愉快地过节,竟衬得自己更为孤寂,愁便更难消除了,她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条件反射般的眺望咸阳古道,结果愈看愈加失望,我们都知道登临最容易触动相思离别或世事沧桑等情怀,秦娥这一登临,自然只能给自己留下更多愁绪。

陆永品在《百代词曲之祖—<忆秦娥>》中就点出这里正和辛弃疾的“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3、格调之高:“百代词曲之祖”和“开宋代词家格调”。

而最后,“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三句,一直是评论者最为重视的对象。王国维盛赞为“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的,也正是这八句。

首先“音尘绝”和上阙的“秦楼月”一样,都是对前句尾部的重复,给此词带来了音韵和意义上的回环往复和绵延不绝。

其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音尘绝”的衍生,是从一家之情扩大到了万世的悲哀,是人生短暂之痛的感慨,是对人世沧桑、世事易变的感叹,具有宏大的思考空间。

更有人从刘熙载对此词的“归趣难名”入手,结合词句和李白生平,提出李白此词,表面是写秦娥登高所见之凄凉景,其实是由此暗写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图景,尽显黍离之悲(李汉超《论李白<忆秦娥>》)。

正是由此,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才说:“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阙,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此词也才被评论者称为“开宋代词家格调”,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为何说“开宋代词家格调”呢?

这就要从词的发展来说了。词本为配乐演唱的歌词,最早的词集是《花间集》,风格绮媚,格调多不高,此传统一直延续,后来经由冯延巳李煜等人发展,词的格调稍高,能承载家国之情,但北宋之初依然以男女之情为主,柳永的词就是代表。

直到苏轼,以诗为词,使得词的品格和地位大大提升,词才真正有了与诗并驾齐驱的资格。

而李白的这首《忆秦娥》,以男女情写家国情,而气象阔大,承载量丰富,读之令人深赞格局之大,自然称得上“开宋代词家格调”。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百戏之祖是哪个戏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百戏之祖到底是哪一种戏曲呢?这个问题把小编给难住了,小编并不了解,如果对这个答案也不了解的人下面可以跟谁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一起来分析看下!百戏之祖是这个:“昆曲”。昆曲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有600多

  • 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哪首诗?(含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出自于哪一首诗呢?这个问题也非常的有意思,小编也知道这首诗词,但是还真的不知道这首诗是出自于哪一首诗了,也就是不知道这首诗的名字了,那么这首到底是出自于哪一首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看看,还一起来学习学习这首诗的意思,拼音,含义,作者,翻译等问题,感兴趣的网友可

  • 不惑之年是多少岁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不惑之年到底有是多少岁呢?这个问题也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也值得研究的,下面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分析看看吧,还一起看看这个什么不惑之年,致命之年都分别是多少岁吧,一起来学习看看!不惑之年是指的人到中年,也就是:“四十岁”了。不惑之年的意思也非常简单,形容一个人到了一

  • 胡服最早由谁引入中原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胡服的问题,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胡服其实并不是这个中原地区的服饰了,那么这个胡服又到底是谁引进这个中原的呢?这个问题其实也非常的复杂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看看吧,一起来学习学习吧,嘿嘿!胡服最早由:“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赵雍)引入中原的&rdqu

  • 胡说八道指的是哪八道,胡说八道的来历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胡说八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没有根据乱说话。胡说八道最早出自《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那你知道这里面“胡说”和“八道”的含义以及来历吗?恐怕多数小伙伴都回答不上来。那今天就借此机会,从佛教和

  • 韶华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韶?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韶华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就那么回事了,懂的人其实还是懂的,更多的我们也懒得说了,不懂的人就跟谁小编一起来分析看看吧,祝福大家学习成功了!韶华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这个:“春光”,有指这个“美好的时光”。也指“美

  • 汉字的演变过程的顺序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汉字都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了,问题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搞清楚的,所以下面小编也给大家收集了相关的问题解析,有对这个感兴趣的网友就别错过了,一起来分析看看,一起来学习学习了!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

  • 天下三分明月夜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看一句话叫这个“天下三分明月夜”,这句话还是非常有意思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的下一句又是什么呢?其实说法挺多的,如果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可以跟谁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一起来学习下历史知识了!天下三分明月夜的下一句是:“

  •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原文赏析,李煜是何时作的这首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李煜是古代最具有悲情色彩的皇帝之一。可能很多人都希望李煜不是皇帝,这样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可能会更高,不过李煜要是没这段经历,他还能不能写出如此大气、深刻的作品,恐怕都不好说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这首词应该是作于李煜生命的最后几年,当南唐被宋军占领后,李煜此后的生活注定不会好过。此时各种感慨一并

  •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谁的诗句?又是啥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不拘一格降人才到底是谁写的诗啊,因为非常非常的有意思了,听起来就非常的不错,这个还真的有点难度的,下面可以跟谁小编一起来解析分析看看,还有这个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啥意思呢?还有这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上一句是什么呢?还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全文和读音都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看看吧!不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