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原文赏析,李煜是何时作的这首词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原文赏析,李煜是何时作的这首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975 更新时间:2024/3/21 4:17:55

李煜是古代最具有悲情色彩的皇帝之一。可能很多人都希望李煜不是皇帝,这样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可能会更高,不过李煜要是没这段经历,他还能不能写出如此大气、深刻的作品,恐怕都不好说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这首词应该是作于李煜生命的最后几年,当南唐被宋军占领后,李煜此后的生活注定不会好过。此时各种感慨一并迸发,回想起当年美好的家国情景,不禁令人唏嘘。

李煜的人生总结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到底写于何时,有争议。苏东坡在《东坡志林》卷四引用过这首词并说:

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

显然,苏东坡认为这是李煜国破出降时,与宫娥分别时的作品。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它应该是李煜“归为臣虏”之后,“沈腰潘鬓消磨”,痛定思痛的作品,也就是说,写这首词时,他已经当了一段时间俘虏,过了足够久的囚禁生活。

苏东坡将南唐亡国的直接责任推给了樊若水,但实际上樊若水只是献策可以在采石矶架浮桥,使宋军顺利过江罢了。南唐国自从李煜做国君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处在北方强大的赵宋政权的威慑之下,整个国家的人似乎都过着忧心忡忡、朝不保夕的日子。

南唐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说文解字系传》的作者徐锴在临终时曾发出过“吾今乃免为俘虏矣!”的慨叹,因为他死在了南唐亡国之前(974年),他这是在庆幸自己逃过了做亡国之俘的下场,可见大家都一样忧惧深重!

但,悬在头顶上的那把剑终于落下。

975年,南唐灭国,做了14年国主的李煜和子弟45人被宋兵俘往汴京,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囚徒生涯,978年农历七月初七那天,李煜42岁生日,宋太宗终于容不下这个亡国之君,用牵机毒药结束了他的生命。

十四年皇帝,三年囚徒,这就是李煜的一生。

对于自己的一生,才华卓绝的李煜总结得更精彩!他把一生写成了一首词……

词样人生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南唐自938年立国,至975年亡国,只有三十八年。所以这个“四十年”有几种说法:1、凑个整数;2、加上了他的囚徒时期;3、他四十岁的生命。这都说得通;南唐版图,最强盛时共辖三十五州,方圆三千里,所以这个三千里基本写实。难得的是平仄、字数都合适。四十年的时间跨度,三千里的空间跨度,这是属于李煜的时空。没有国君的人生经历,一般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气度的。

这是家国一体的时空。是李煜真正真实的人生舞台!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是的,这是他皇帝的生活环境,南唐的皇宫,凤阁与龙楼直连长空,各种名花奇树似轻烟罗带。这是说不尽的豪奢,道不尽的安逸。但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实录,他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几曾识干戈?什么时候见识过兵戈战阵?他当然没有经过战争场面,就算是南唐的三千里江山,一半来自于他的爷爷李昪(开国之君),一半来自于他的父亲李璟(李璟相对好战,扩大了南唐版图,也是因为好战,国力衰微),他只是个坐享其成的安乐国君罢了。

这就是他的前半生,真的是温柔乡,欢乐地。但,苦难说来就来!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沈腰”和“潘鬓”都有典故,分别指消瘦的腰肢和斑白的鬓发。“沈腰”来自于沈约,《梁书·沈约传》记载沈约写给徐勉的信,称自己又老又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常移孔。”“潘鬓”来自潘岳,他的《秋兴赋》有“斑鬓发以承弁(帽)兮。”

李煜用这两个典故,用以表达他自己在囚徒生活中的苦闷与消磨,这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鬓白腰细是极言苦痛已经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是痛定思痛的回忆。回忆自己亡国那一日的情景,教坊在演奏别离的曲调,宫娥们与自己相对垂泪,行将分离,所有的人都知道,从此再也不会相见,生离堪比死别,此情此景,最是伤心不过。

李煜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自己最伤心的时刻,这个特定的时间点对他印象最深,刻骨铭心!这绝不是一份简单的人生总结,也不是一般的官样文章。

真心话

李煜词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词常常遣词造句如道家常,却又直入人心,每一句都明白如话,其中所含感情却沉郁深厚。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他真挚、直率,有啥说啥,不虚头把脑,他说的都是真心感受,读他的词,像与开诚相见的人谈心。

对,像说真心话。

因为是真心话,所以态度毫不拘束,情感毫不掩饰。吴梅在《词学通论》里说:“二主词,中主能哀而不伤,后主则近于伤矣。然其用赋体不用比兴,后人亦无能学者也。”对,他就是“赋”,有啥就说啥,不打比方,不发感慨,不生发,他就是把他经历过的,感受过的,用白描的语言直接精准细致地写出来,像坦诚心事,心交心,因此感人!

当然,这基于李煜的人生经历,他前期生活跟后期生活的对比太强烈了。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谁的诗句?又是啥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不拘一格降人才到底是谁写的诗啊,因为非常非常的有意思了,听起来就非常的不错,这个还真的有点难度的,下面可以跟谁小编一起来解析分析看看,还有这个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啥意思呢?还有这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上一句是什么呢?还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全文和读音都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看看吧!不拘一

  •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意思是什么?又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问小编这个“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句子非常的有意义有含义,但是就是不知道这个句子的意思具体是指什么,还有这个句子又出自于什么地方,拼音怎么读,还有相关的解释了,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具体分析看看吧!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

  • 古代一丈等于多少米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古代的一丈等于现代的多少米呢?这个问题其实别看是一个问题了,但是如果要仔细的搞清楚的话,你会发现问题不仅仅如此,非常的不简单的,因为每一个朝代关于这个一丈等于多少米都是有这个区别的,所以下面就跟谁小编一起来仔细的分析看看吧!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时间的“一丈",因为在中

  • 荀子如何论证性恶论,性恶论究竟有无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人之初,性本善”是我们大家都听过的一句话,意思是人生下来,性情都是向善的,不过这种说法真能站住脚吗?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生下来是向恶的,这种理论在当时也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有不少人将荀子视为异类。但人性原本就是一个非常复

  • 五千年历史看山西还是河南,山西最早的人类遗址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应该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叫“五千年的历史看山西,三千年历史看河南”。不过在人们的印象中,陕西和河南的历史要更加深刻,因为这两地是各朝代被当做都城最多的地方,山西的存在感似乎并没有那么高,所以为什么会有“五千年的历史看山西”的说法呢?实

  • 羌红与哈达有什么不同?区别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如今我国的羌族和藏族是起源于几千年的古羌族。我们都知道藏族和蒙古族在迎接贵客、贵宾的时候会向客人献上哈达来表达自己洁白纯洁的欢迎之心,并且送上祝福。羌族也是同样如此的,会献上鲜红的羌红来表达堆客人赤诚的心,会热烈欢迎贵客,并寓意着吉祥如意,福气满满。那么羌红与哈达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

  • 狗头军师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狗头军师”这个词一听,可能很多人都会发笑,但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极其口语化的词,竟然也是一个成语,既然是成语必然有来历和典故,那么狗头军师这个成语究竟是有什么来历,有什么历史背景呢?狗头军师出自何处,又是说的是谁呢?成语狗头军师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现在又该怎么来用

  • 手指短而粗,终身必忙碌有道理吗,背后的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手指短而粗,终身必忙碌”是一句俗语,意思从字面就很好理解,古代民间觉得手指短粗者,便是天生的忙碌命,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其实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肯定是没道理的,毕竟人的手指长什么样都是基因决定,和忙不忙碌没关系。不过手的确能反应出一个人的操劳程度,但这和你从事的工作有关。当然

  • 七夕也是乞巧节有什么来历?有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七夕节就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在这一天自然是要和自己的爱人共同度过,表达自己的爱的,但其实七夕与情人节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七夕会被赋予情人节的含义,也都是后来才演变而来的,最开始的七夕就是乞巧节,是女儿节,是一个专属于女性的节日。那么为什么七夕会变成情人节,乞巧节又有什么样的习

  • 《雪国》是如何表现虚无之美的,虚无之美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雪国》是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其实《雪国》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几个短篇故事,后来通过修改才汇成了这部《雪国》。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内容想表达一种虚无主义,手法更是把虚无之美、悲哀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让人读完感慨万千。或许很多朋友还不太了解“虚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