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训: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古训: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546 更新时间:2023/12/21 9:10:37

「我们追求的“美”,不在皮相」

《诗经 国风》有歌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今人往往惑于皮囊,把“窈窕淑女”喻为美女,是曲解了古人的良意。

诗经所言的“窈窕淑女”,是指灵魂的丰盈与美好。

窈,深邃,喻心灵之美;

窕,幽美,喻仪表之美;

淑,善良,喻情操之美。

这是2000多年前先民留给子孙的智慧:

我们追求的“美”,不在皮相,而在于融入灵魂中的一副精神长相。

而精神长相,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修炼而成的。

读书

曾国藩曾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我们都知道林语堂是一个“书痴”,他非常推崇黄庭坚的一句话:“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在黄庭坚看来,读书只要一懈怠,就会在谈吐和气质上变得可恶起来。

为此,林语堂还专门撰写了一篇名为《读书的艺术》的章,里面有一段关于“长相”的描写颇为耐人寻味: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

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

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

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

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

在林语堂看来,一个人的美丽与否,和他天生的面貌并没有决定的关系,关键在于他知识的丰富和智慧的深邃。

就像作家三毛说的那样: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能让一个人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优雅美丽的风骨。

这样人,无时无刻不散发迷人的魅力。

积善

《无常经》中有一句佛语:“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外貌会随着内心的善恶而改变。

裴度是唐中期着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唐摭言》中记述过他的一段轶事:

在唐朝有“身言书判”的选官标准,这里的“身”是“身材”的意思,指包括相貌在内的长相身段。

裴度未发迹时身材瘦小,相貌丑陋,多次在功名场上受挫。

一次路遇一位禅师,禅师看了他的面相后,发现其脸色不佳,嘴角纵纹延伸入口,恐怕有横祸降临,因而劝勉裴度要努力修善。

裴度依教奉行,日后又遇禅师,禅师发现裴度目光澄澈,面相已经变得贵不可言。

原来,裴度听从禅师的劝诫,行善积德,备受他人的感激和敬重,自然心情愉悦、精神焕发,久而久之相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后来他更是一路官运亨通,成为辅国重臣。

其实这便是“相由心生”这一典故的出处。

很多人觉得以貌取人并不公平,可事实证明,那些受欢迎的人往往慈眉善目、温和友善,这样的人即便外在的皮囊有所欠缺,也能够凭借一副完美的精神长相光彩照人。

宋朝道学宗师陈希夷说:“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

外在的相貌其实是人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即使再华丽,但是没有一颗善良的内心支撑,也会因为徒有其表,变得面目可憎。

健康

当下,很多年轻人对于美有种病态的追求:为了漂亮的脸蛋、苗条的身材,打针、吃药、整容……不惜一切代价,拿健康生命做赌注。

作家刘华在《健康就是美丽》一文中写道: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你生命、生活的绝对元素,它是你生命中的‘1’,美丽是后面的‘0’,如果离开了健康的生命,美丽就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切都是虚无飘渺的神话。一副再好的容貌,也经不起放纵、糜烂习惯的侵蚀。”

与其舍本逐末,用健康换取美丽,不如呵护好一个健康的身体,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着名漫画家方成,年近90岁时,依旧是一幅英气逼人的模样:满头黑发、身材挺拔、精神矍铄。

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外表看起来像60岁,听说话像50岁,头脑反映恐怕40岁的人也比不上。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能拥有这样一幅长相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画画写文章,养生就靠一个字:忙!”

他热爱运动,坚持锻炼,即便年事已高,依然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更重要的是老爷子性情豁达,童心未泯,始终用积极乐观地心态面对生活,从不荒废自己的身体,虚度美好的时光。

这一切,由内而外,反映到他的脸上,自然是一种超越了年龄的“美好”。

有的人年纪轻轻,未老先衰;有的人明明年近古稀,却容颜未减。

这并非什么“生命的奇迹”,而是时光从不会辜负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柏拉图曾经说过:“第一是健康,第二是美丽。”

其实,远古的哲人早就明白一个道理:唯有健康,才是美丽牢不可破的基石。

居里夫人有一句名言:

“17岁时你不漂亮,可以怪罪于母亲没有遗传好的容貌;但是30岁了依然不漂亮,就只能责怪自己,因为在那么漫长的日子里,你没有往生命里注入新的东西。”

一个人皮囊再美也砥砺不过时光,唯有精神长相,历经岁月的磨洗而越发蓬勃与丰盈。

标签: 读书一个美丽生命健康长相精神其实

更多文章

  • 包拯为什么又叫"包龙图"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仁宗,小说,称为,后来,包公,皇帝,作为,故事

    包拯,人们俗称包公或包青天,这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包公又叫“包龙图”,一般只有在小说和戏剧中见到。如明代小说《警世通言》,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一章,《铡美案》剧中,有“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唱词。包公为什么又叫包龙图?说来有个故事。这故事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关,说的是北宋真宗皇帝赵恒的妃子李宸,产下

  • 揭开神秘宁古塔真相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罪犯,清朝,流放,皇上,古塔,人员,皇族,一个

    在许多反映清朝生活的历史剧中,经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宁古塔又在何处?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

  • 清朝才子纪晓岚:尽其一生编撰《四库全书》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河间,四库全书,笔记,纪晓岚,乾隆,当时,先生,大家

    说到纪昀大家可能都不知道是谁,但是一提纪晓岚大家肯定会想起来,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由张国立老师扮演的那个拿着大烟袋,拥有着三寸不烂之舌的纪晓岚,纪先生。其实纪昀就是纪晓岚。纪(jǐ)昀(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间才子,谥号

  • 王汝玉父子相对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小时候,看看,下联,房屋,参加,父亲,太阳,永乐

    王汝玉,本名王燧,明代书法家,永乐年间任翰林五经博士,参加修《永乐大典》。王汝玉小时候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7岁那年,他随父亲到屋外观赏雪后的景色。太阳一照,房屋上的积雪融化,雪水从屋檐沟里往下滴,如同下雨。他父亲即景吟出一联: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他让儿子对下联。王汝玉朝四外看看,只见远处有风,

  • 古代官员上班常识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点名,官员,机关,时间,参加,上班,古代,制度

    历史的细节远比今天的电视剧精彩。《中国式官场回望千年潜在规则》一书,通过史料碎片缀织拼接的方式,复原了古代官场的些许风貌和具体细节,读来饶有趣味且意味深长。鸡鸣即起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

  • 清朝皇帝一天的饮食起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寝宫,处理,大臣,活动,清朝,政务,每天,皇帝

    皇帝穿什么衣服清朝皇帝的服饰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的风俗,又沿袭了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传统,在黄色龙袍上缀有象征皇权的日、月、星辰、山、龙、火等12个图形。清朝皇帝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大典祭祀和朝政时穿礼服,即朝服和衮服,年节喜庆的日子穿吉服,又称龙袍,平时穿常服又称便

  • 媒人的别称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冰上,如何,别称,还有,婚姻,保山,媒人,老人

    我国自古就称婚姻介绍人为“媒人”,如(《孔雀东南飞》:“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但媒人除了这一俗称外,还有不少别称。伐柯(《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中庸》:“执柯以伐柯。”后来,便称媒人为“伐柯”或“伐柯人”。称做媒

  • 古人留下来的八个小故事惊醒意义深远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一个,国君,点评,渔人,没有,老鼠,有一,老者

    《猫头鹰搬家》西汉·刘向《说苑》猫头鹰碰见了斑鸠。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斑鸠又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点评:对于

  • 古人常吃哪些蔬菜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品种,我国,种植,蔬菜,传入,原产,现在,印度

    蔬菜自上古时代便已成为人类的食物。《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类。战国及秦汉时期,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5种。葵,称为“百菜之主”,现在有的地方称冬寒葵或冬寒菜,植物分类学上称冬葵,因口感及营养欠佳

  • “不求甚解”的本意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先生,有时,自然,一个,读书,陶渊明,提醒,喜欢

    陶渊明,晋代诗人,喜欢随其自然。他穷得有时吃饭都成问题,有时冬天还穿着单衣,却怡然自乐,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当过一个小县令。一次郡守派人来视察。县吏提醒他要去迎接,他正在饮酒赏菊,有些不情愿。县吏又提醒他要穿官服,系冠带,不可违了体统。陶渊明长叹道:“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屈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