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的敦煌莫高窟内到底隐藏了多大的秘密?

历史上的敦煌莫高窟内到底隐藏了多大的秘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546 更新时间:2024/1/2 10:06:07

在莫高窟第423窟内,有一片隋代刻制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仔细观察,由于年代久远风沙久拂,题记正已经模糊不可见,但标题“莫高窟记”四字却十分清晰。这是最早见的莫高窟之名,也是敦煌莫高窟的名字之来由。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从世俗的层面理解,莫高窟也可以理解为没有比此水平更高的石窟了。

莫高窟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也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其它洞窟均为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掩埋的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彩塑雕像2415尊,壁画45000平方米。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传,敦煌莫高窟是一位乐尊佐和尚最早修建的。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有很多内地僧人离开中原,一路西行寻求修行之地。

公元366年,乐尊佐和尚西游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四处皆是沙石,时间已是黄昏,饮食和住宿都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太阳渐渐落下了山,虔诚的乐尊佐和尚正在地头赶路,蓦然间他抬头一看,眼前出现了奇景,只见对面的鸣沙山一片金光,四射的光芒中仿佛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乐尊佐和尚被这圣景深深的震撼了,他想这是佛祖对他的提示。于是,他停了下来,用尽个人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闪现之地开凿佛窟。这就是莫高窟的开始。

公元六世纪末,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分裂的局面,同时也加强了对西北的经营。尽管隋朝统治只有短短的37年,但是皇帝崇奉佛教,莫高窟的开凿修建就大大加快,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非可观的程度。唐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进入鼎盛时期,武则天统治时期更是大力推崇佛教,到武周圣历元年,莫高窟已有“窟室一千”。

五代时期及代,政府官方修建行为减少,民间修建佛窟发展起来。与中原内地相比,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僧民俗众又开凿了大量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

元朝时,蒙古统治着信奉佛教密宗,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此后,由于丝绸之路渐于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开凿也趋于停止。在吐鲁番统治时期的1516至1715年,莫高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西方侵略者深入中国内地之后,莫高窟更是遭受了浩劫。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力士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悠悠漫卷。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标签: 佛教洞窟壁画中国石窟敦煌有的莫高窟

更多文章

  • 避免黑箱作业的韩愈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不会,看不到,韩愈,一个,我们,官员,知道,所以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担任吏部侍郎的时候,负责官员的考核升迁。那时吏部里有一位严格的令使,经常将吏部大门上锁,以防止候选的官员冒进。后来韩愈知道这个情形,便觉得他矫枉过正了,于是命他将门打开,并告诉他说:你老是把门关起来,不知道的人以为我们在做见不得人的事…。又说:人之所以怕鬼,是因

  • 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飞天,佛教,变化,人物,形象,文化,时期,中原

    尽管不同时期的形象发生变化,但总体表现出了佛教的安乐与祥和。六臂伎乐飞天 盛唐 莫高窟148窟 南壁龛内飞天形象是敦煌莫高窟众多精美艺术品中的代表。飞天在壁画中的姿态多是衣袂飘然,持花卉乐器,迎风起舞。尽管不同时期的形象发生变化,但总体表现出了佛教的安乐与祥和。莫高窟初凿于十六国时期,西域与中原本土

  • 古训: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读书,一个,美丽,生命,健康,长相,精神,其实

    「我们追求的“美”,不在皮相」《诗经 国风》有歌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今人往往惑于皮囊,把“窈窕淑女”喻为美女,是曲解了古人的良意。诗经所言的“窈窕淑女”,是指灵魂的丰盈与美好。窈,深邃,喻心灵之美;窕,幽美,喻仪表之美;淑,善良,喻情操之美。这是2000多年前先民留给子孙

  • 包拯为什么又叫"包龙图"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仁宗,小说,称为,后来,包公,皇帝,作为,故事

    包拯,人们俗称包公或包青天,这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包公又叫“包龙图”,一般只有在小说和戏剧中见到。如明代小说《警世通言》,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一章,《铡美案》剧中,有“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唱词。包公为什么又叫包龙图?说来有个故事。这故事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关,说的是北宋真宗皇帝赵恒的妃子李宸,产下

  • 揭开神秘宁古塔真相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罪犯,清朝,流放,皇上,古塔,人员,皇族,一个

    在许多反映清朝生活的历史剧中,经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宁古塔又在何处?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

  • 清朝才子纪晓岚:尽其一生编撰《四库全书》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河间,四库全书,笔记,纪晓岚,乾隆,当时,先生,大家

    说到纪昀大家可能都不知道是谁,但是一提纪晓岚大家肯定会想起来,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由张国立老师扮演的那个拿着大烟袋,拥有着三寸不烂之舌的纪晓岚,纪先生。其实纪昀就是纪晓岚。纪(jǐ)昀(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间才子,谥号

  • 王汝玉父子相对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小时候,看看,下联,房屋,参加,父亲,太阳,永乐

    王汝玉,本名王燧,明代书法家,永乐年间任翰林五经博士,参加修《永乐大典》。王汝玉小时候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7岁那年,他随父亲到屋外观赏雪后的景色。太阳一照,房屋上的积雪融化,雪水从屋檐沟里往下滴,如同下雨。他父亲即景吟出一联: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他让儿子对下联。王汝玉朝四外看看,只见远处有风,

  • 古代官员上班常识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点名,官员,机关,时间,参加,上班,古代,制度

    历史的细节远比今天的电视剧精彩。《中国式官场回望千年潜在规则》一书,通过史料碎片缀织拼接的方式,复原了古代官场的些许风貌和具体细节,读来饶有趣味且意味深长。鸡鸣即起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

  • 清朝皇帝一天的饮食起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寝宫,处理,大臣,活动,清朝,政务,每天,皇帝

    皇帝穿什么衣服清朝皇帝的服饰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的风俗,又沿袭了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传统,在黄色龙袍上缀有象征皇权的日、月、星辰、山、龙、火等12个图形。清朝皇帝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大典祭祀和朝政时穿礼服,即朝服和衮服,年节喜庆的日子穿吉服,又称龙袍,平时穿常服又称便

  • 媒人的别称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冰上,如何,别称,还有,婚姻,保山,媒人,老人

    我国自古就称婚姻介绍人为“媒人”,如(《孔雀东南飞》:“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但媒人除了这一俗称外,还有不少别称。伐柯(《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中庸》:“执柯以伐柯。”后来,便称媒人为“伐柯”或“伐柯人”。称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