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轶事、国学掌故、藏书常识……欢迎来“寻知故纸”,看故事、长知识。
古人有避讳的习俗,即不能直呼帝王、尊长以及圣人的名讳,在写文章或是写书时,遇到有与上述人物名讳相同的字,要改用其他字或其他方法代替。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来,这种习俗经过长时间的应用,不仅需要避讳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规定了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人们必须遵照使用,否则就会被治罪甚至杀头,由此,避讳变成了一种法律,让人不得不极为重视。
古书中,避讳的现象随处可见,而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缺笔避讳,这种形式是在唐朝出现的,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民”字少最后一笔(弯钩);避宋太祖赵匡胤讳,“匡”字少最下面一横;避孔子讳,“丘”字少中间一竖;避清雍正皇帝胤禛讳,“胤”字少最后一笔(竖弯钩)等。
二是空字避讳。就是在书写中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干脆不写出来。东汉光武帝名刘秀、明帝名刘庄、章帝名炟,东汉学者许慎写作《说文解字》时,每遇秀、庄、炟等字,皆写“上讳”二字,空其不注,还有的时候,用一个方框或用一个“某”字代替,以避诸帝名讳。
三是改字避讳,即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要避讳的字。为避汉高祖刘邦讳,《论语·微子》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一句,汉石经残碑写作“何必去父母之国”,将“邦”字改为“国”字;另有如晋文帝名司马昭,那时的书籍都会将“昭”改为“明”,就连西汉出塞和亲的王嫱的字“昭君”也被改为“明君”,后人也沿用这种说法,如杜甫七律《咏怀古迹》(其三)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之句,此“明妃”即指王昭君……
古人避讳一事,会造成某些人的姓名、地名、事物名以及图书名或文体名的改变,对于后世人来说,阅读时往往会遇到一些令人费解的字和词。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把隋末唐初的割据者王世充写成“王充”,中间用空格代替了“世”字,后代的刻书匠不知这是避讳造成的,刻书时便把二字联在一起刻成“王充”,这就让一代枭雄王世充与汉朝大哲学家王充混为同名,闹出了大笑话。还有,宋朝时,一位文人读《后汉书》时,发现其中有一句“画龙不成反为狗者”,认为其中的“龙”字写错了,应为“虎”。事实上,《后汉书》的纪传部分由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作注解,而唐高祖李渊祖父名李虎,为避祖先名讳,就将“画虎不成反为狗者”改为“画龙不成反为狗者”;再比如唐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世时,因为“几”与“基”读音相同,为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基”字,唐人作品中不称其名而称字,为“刘子玄”,到了清朝,又要避康熙帝玄烨之讳,于是,刘知几在清人笔下又改称为“刘子元”,就这样改来改去,为人们阅读古书造成了不少障碍。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上,怕老婆,中国,十位,皇帝
隋文帝怕独孤皇后;汉高祖刘邦怕吕雉皇后;唐高宗怕武则天;西晋武帝怕贾南风皇后;梁太祖怕张皇后(张惠);南宋光宗怕皇后李凤娘;元泰定帝怕八不罕;后唐庄宗怕刘玉娘;唐肃宗怕张皇后;东汉恒帝怕皇后梁女莹。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君臣,潜规则,古代,揭秘,反腐
“封建君主专制要求皇帝在加强手中权力的同时,也强化对于手下官僚的控制,最终才能稳坐江山。”崔永东说。历朝历代的规律显示,官场腐败必然导致政权垮台,所以,历代有作为的君王都十分重视反腐倡廉。贪官和珅自知罪恶深重,只能以对乾隆的绝对忠心来换取生命的安全,君臣之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揭秘,什么,故宫
“六宫深锁万娇娆,多半韶华怨里消。灯影狮龙娱永夜,君王何暇伴纤腰。”,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宫中女性凄清怨恨的心情,因为得不到皇帝的恩宠。那么宫中有那么多女性等着皇帝去宠幸,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后宫佳丽三千,想必皇帝也是记不清的。而在宫中有那么多的宦官,这之中旷男怨女也是少不了的,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人们,吃肉,古时候,什么,千年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段,樊哙冲入大帐,要救刘邦。项羽见来了一位莽撞人,饶有兴趣地说道:“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这一幕项羽又赐酒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上,三位,皇帝,中国,糖尿,病的
古代的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我国古代对消渴症的最早记载,出自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其对消渴症的描述:“消渴病者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由此可见,糖尿病并不是什么罕见病。根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关系,禽鸟,五种,五伦,代表,人用
唐以后我国出现了一幅以伦理为主题的吉祥图,名为《五伦图》或《伦叙图》。这幅图以凤凰、鹤、鸳鸯、鹡鸰、黄莺分别代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孟子提出五种人伦关系传统吉祥图大部分通俗易懂,家喻户晓。但也有一些内涵极深,若无国学根基,便不知其寓意何在。如经常出现在绘画、瓷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生时,同哀,殉葬,八卦,死后,史记,同乐
看《史记·秦本纪》的两段文字:“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武公用了66个人殉葬,秦穆公用了177个人殉葬。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到底,男宠,多少
所谓的“男宠”,其实可以理解成跟后宫那些嫔妃的性质差不多,不同的是他们是男的。历史上很多国君、很多皇后妃子都有过男宠,他们因为相貌姣好、妩媚,外型像楚楚动人的女性,甚至比女性还要美丽吸引人,因而古代许多皇帝、太后,身边都有一些比较女性化的男性跟随在身边,充当嫔妃的身份来侍候他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说,上古,时代
旱魃(hàn 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孔颖达疏:“《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奇葩,君王,历史上,十种,中国,死法
对于皇帝,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广义上,凡是国家统治者,皆是皇帝;狭义上,从秦朝算起,始自秦始皇,终于宣统帝。出于纵横捭阖、海纳百川的考虑,这次便采用了广义上的皇帝涵义,范围为从夏朝到清朝,涵盖数千年。1、第一种奇葩死法:因儿子争权而死齐桓公病重,儿子们拉帮结派争太子,易牙、竖刁等人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