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宣姜一生"三次出嫁",却成了春秋时期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宣姜一生"三次出嫁",却成了春秋时期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1114 更新时间:2024/1/3 8:56:44

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宣姜。

一生“三次出嫁”的宣姜,是倍受后人批评指责的女性。

《诗经》中与宣姜相关的“刺诗”竟然多达十一首。不光在数量上碾压了”群芳”,而且从内容上来看,更是极尽讽刺之能事。

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诗经》里的这种舆论导,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让宣姜的“不贞”之名被人们口口相传,也让后人认定了宣姜的“不贞”之实。

可在笔者看来,是《诗经》为宣姜贴上了“不贞”的标签,是造谣的“始作俑者”。

笔者认为,《诗经》中这一系列“刺诗”的作者,对于“宣姜事件”有臆断的成分,他们没有经过考证就妄下了定论。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很多儒家拥护者会对“有美色”的女性进行批判,他们的偏见出于某种政治目的,他们的说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反观《史记》、《左传》,它们的作者对宣姜的记叙是相对中立的,是没有褒贬之意的。

那么,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宣姜究竟做了什么?

就让我们拨开迷雾,从史实出发,来看看宣姜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分析一下她所经历的“悲剧”。

罪魁祸首是春秋时期的婚姻制度——烝婚制

首先,让我们尝试着还原一下,宣姜第一次结婚的情形:“卫宣公烝于夷姜”。即齐国本来的计划是把女儿姜氏嫁给卫国的太子,结果被太子他爹——卫宣公,在半路截胡。

后人评价宣姜“不贞”时,首当其冲的理由就是一女侍二夫,而这二夫竟然还是父子关系,“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

笔者认为,以这个理由而推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理由有如下四点:

一、“宣姜事件”实际上是烝婚。奴隶社会中的烝婚,是一种合法的婚姻形式,是符合当时社会婚姻观和价值观的。举行“烝婚”时,整个婚礼的过程是公开的,而且伴随着“烝婚”,还要举行一系列盛大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与现代人的“结婚典礼”相类似,由此可见,这种行为是被当时的人们所祝福和认可的。

二、“宣姜事件”不是“私通”。相对严谨的《史记》、《左传》二书,它们并没有把“烝婚”和“私通”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这两本书的作者对“私通”这类“不正之事”,皆是持有批判态度的。也就是说,如果真是“私通”事件,那这两本书必然会对此详细记录,并加以评论,以此来警示后人。可在描述“宣姜事件”时,它们都用了“烝”这个词,说明它们认为宣姜这个事,是合理的。

三、从宣姜“烝婚”事件的结果来看,也是合理合法的。宣姜之后成为“夫人”,其子成为“公”,他们不仅在卫国地位崇高,而且具有合法的继承权。在当时的人们眼里,这种“烝婚”在贵族之间是十分见的,其实一点也不新鲜。

四、从中国古代婚姻史的角度看,“烝婚”是原始群婚制的遗留。这种制度是“奢侈品”,只有贵族才可以享有。在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的过程中,“烝婚”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它的合法性不应该以后人的道德观念加以否定。

所以笔者认为,在那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宣姜身为女子,只不过是“被动”的进行了一场合理合法的政治婚姻。宣姜不该被指责,也不该被污蔑。

可笑的道德绑架——“宜以死拒”

后世有人评价宣姜被卫宣公半路截娶的事件,说她“宜以死拒”。可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观点是十分可笑的。

其实,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截娶”不仅是合理合法的,更是被宣姜的祖国——齐国,所认可的。而评价宣姜的行为,说她是“忍辱负重,忠君爱国”,才更为恰当。

因为,春秋时期的贵族婚姻,实际上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婚姻。笔者认为,宣姜的婚姻带有明确的政治意味。宣姜只要对对方家族——卫国的男子,负责就可以。而这个男子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都是无所谓的,是可以“烝”或“报”的。毕竟,宣姜有着更为沉重的使命,那就是,需要使两国的婚姻关系不断的延续,以此来保证两个家族之间的政治利益。

试想,如果你是年轻貌美的宣姜,你的父亲要把你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贵公子,你虽然不情愿,但是你的心里可能也会有一丝的期待吧:“他究竟是什么人?”“他待我好不好?”你也会希望,在洞房花烛、盖头被掀起的那一刻,看到的是一个相貌堂堂、气宇轩昂的男人。

可是命运是不公平的,一切无法如你所愿。

宣姜的命运是:在出嫁半路,被一个长得像“癞蛤蟆”一样的佝偻老翁截住,并且成为了他的妻子,而这个老头本来应该是宣姜未来的公公。

在前面说过,“卫宣公烝于夷姜”的做法在当时是合乎“礼”的。可如果这个时候的宣姜采取后人的建议“以死拒”,不仅不符合礼法,还会使齐国和卫国之间产生矛盾。所以,宣姜没有意识,也没有任理由去“以死拒”。

实际上,宣姜是一个忠于自己国家的女子,她明白自己的婚姻有政治目的。她把个人审美和好恶抛在一边,坦然的接受了她的命运——被卫宣公霸占。因为她知道,齐国的利益大于她自身的利益。

其实,不仅如此,宣姜一生“三次出嫁”。在卫宣公去世后,宣姜又被迫嫁给了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昭伯。她从昭伯的母亲变成了昭伯的妻子,从两个儿子(寿、朔)的母亲变成了他们的嫂子……

以今日的伦理观念来看,自从宣姜到了卫国,她就被迫处于极端混乱的关系之中。

恶之根、悲之花,却结出善之果

宣姜的前半生是个悲剧。但是她却勇敢的活了下来,并且一直没有放弃希望。

在宣姜的悉心教导下,两个儿子都先后当上了卫国的国君,即卫公和卫公,且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都很高。

宣姜的两个女儿,一位是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另一位远嫁国,在卫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竭尽全力的进行动员工作,不遗力的请求宋国救援卫国,是她,成功拯救了卫国。

试想,如果宣姜真的是一个“不贞”之人,怎会教导出如此优秀的儿女?

所以在笔者看来,宣姜只是一个不能随意支配自己前半生命运的女子而已。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道德准则不断的变化。像《史记》、《左传》这样严谨的著作,它们的作者针对“宣姜事件”的叙述都语焉不详,是因为他们不敢妄下定论;反观,像《诗经》这样东拼西凑的文学作品,它就敢把宣姜定性成“不贞”之人。

笔者认为,《诗经》不仅脱离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而且还盲目的用儒家礼教来约束、指责宣姜,这是极其不公平的。其实,宣姜是一个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活生生的被儒家卫道士钉在了耻辱柱上。

读完《诗经》的儒家卫道士评价“宣姜事件”——“这是一首大胆揭露贵族统治阶级内部荒乱无耻的讽刺诗”。多么可笑!

在笔者看来,他们说宣姜“不贞”,却不说她为何“不贞”;他们说诗中欲“刺荒乱无耻”,却不说究竟是何种“荒乱无耻之事”。

看看罢!卫道士们满足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实现了自己的“阶级复仇”,而他们成功了。

他们成功的把一个可哀可悯的女性,踩在了脚下。

错并不在宣姜,错在那个原始的时代;

恶也不在宣姜,恶在那以讹传讹之人。

标签: 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皇帝故事:恩师郑天经与世长辞,康熙放声大恸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野史秘闻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

  • 汉族几近亡种灭族,"五胡乱华"时期到底有多黑暗?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野史秘闻

    晋朝八王之乱后,司马家族自己把自己打残了,国库空了,百姓穷了,军力乏了。这时候,以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游牧部落为主力的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导致中原大乱,百余年间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有胡人的也有汉族的,史称"五胡乱华"。这一时期的历史,可能因为牵扯民族关系问题,各种书上写的都不

  • 皇帝故事:秦穆公因"盗马贼"而悟出以民为本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野史秘闻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

  • "霸王别姬"感动了这么多人,如果当时项羽取胜虞姬会是什么结果?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野史秘闻

    对项羽和虞姬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垓下之战中,项羽生平最宠爱的女人虞姬惊鸿一现: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这段记载很

  • 雍正为何让年妃一介女流"卸甲"?背后有何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野史秘闻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雍正王朝电视剧上映于1999年,至今已有20年之久,可谓是经久不衰。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的诸多细节可谓是耐人寻味,并非是那种使人看一遍就忘记的肥皂剧,可以说是寓意深刻,是一部经典的职场厚黑学教科书。那么今天宋安之来分

  • 揭秘:明末崇祯皇帝真的藏了很多"私房钱"吗?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野史秘闻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崇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崇祯十六年十二月。这时候的北京城已然寒风凛凛,路有冻死骨已经不是新鲜事,连续的兵祸加瘟疫,已经让这个城市的精神先于躯体而泯灭,一切都在等待着结束。这时候一个名叫赵士锦的年轻人奉命担任工部营缮司的员外郎。他上任以后,首先接管的

  • "楚王好细腰"是怎么回事?楚王为什么喜欢细腰的男人?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野史秘闻

    “楚王好细腰”是怎么回事?楚王为什么喜欢细腰的男人?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楚王好细腰是古代的一个典故,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非常喜欢细腰的男人,并不是说是有情爱的那种喜欢,只是一种偏好,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自己瘦一点,而不是胖一点是一个概念。不过在这句话的后面,一般都还有一句

  • 孙尚香睡觉有个习惯,法正建议他们"分而居之"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野史秘闻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孙尚香的故事。刘备屡丧嫡妻,在赤壁之战后,他连小妾甘夫人也去世了。这时,孙权为了加强和刘备的联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双方结成了秦晋之好。这位就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孙夫人,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

  • 揭秘:清朝"宗人府"是干什么的?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野史秘闻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清宫剧里一般都少不了这样的桥段。皇帝大怒:“把某某妃子押送宗人府,严加审讯!”妃子吓得花容失色,不停地磕头:“皇上饶命啊,不是我干的,不是我干的。”给我们的印象,似乎宗人府就是囚牢,进去了就要遭受严刑拷打,遭受非人折磨和屈辱,一辈子

  • 穷亲戚们投奔和珅,和珅说:帮我"晒银子"吧!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野史秘闻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和珅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提起和珅,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贪官,而且是巨贪。据相关史料记载,和珅在当官的20多年间,所聚敛的财富,大致在八亿到十一亿两白银之间。再加上珠宝古玩、古董字画,财富甚至超过了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因此当和珅被扳倒后,清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