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25岁登基,在位60年,禅位后当了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他实际上掌握了最高权力63年零4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寿命最高的皇帝。乾隆皇帝于1799年在睡梦中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平定了大小叛乱,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他六下江南,文武双修。他建造了宏伟的圆明园,当时的文化、经济、手工业都处于鼎盛时期。他为清朝盛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确实是一代有为之君。清皇帝高宗,谥号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代东陵的裕陵。
乾隆皇帝为何下江南?
第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富饶之地、工商业中心、财富集散地。他们是清政府的主要“粮袋”和“钱柜”,维系着朝廷的经济命脉。当时江浙缴纳的粮税占全国的38%,税银占全国的29%,关税占全国的50%。当时,盐税是仅次于土地税的第二大财政来源。60%以上的盐税来自江浙地区,仅扬州盐商每年缴纳的盐税就高达600万元。北京每年所需的400万石粮食,有三分之二是从江浙一带运过来的。没有江浙巨大的资金支持,就不可能造就繁荣景象。每一次南巡,皇帝和权臣除了保证这些正常的国库收入外,还通过摊派、赞助、买官卖官、敲诈勒索、行贿受贿等手段,向江浙一带的官员和富商收取了大量的私人积蓄。可以说,牢牢控制江浙两省,充分调动当地丰富的财力物力支撑庞大的大清帝国,是江南败亡的首要原因。
二是江南人才辈出,自古风流。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清代114名状元中,江苏籍49人,占43%。位于南京的江南宫媛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有两万多名考生。清代状元有一半以上来自江南宫媛。加盟江南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安邦治国找到人才,培养学者,赢得民心。甘龙六下江南,确实发现了一大批江南政治家、学者、学术带头人和作家。每次南巡,甘龙都会会见学者和名人,并亲自提议考试。考试成绩优异者,将被特别授予“举人”称号,并当场授予官职,以笼络名士,宣扬圣恩。
第三,江南是重要的水利和水患之乡。尤其是在苏北,黄河、淮河、运河交汇的地方,洪泽湖、高邮湖都是“挂湖”。一旦被淹,淮安、扬州、泰州、南通、盐城等地就是一片汪洋。龙在《南巡》中说:“六巡江浙,重在民生,如河堤,非亲访不可。”清代的定河工程“年修银”每年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10,是当时最大的基本建设工程。每次下江南,甘龙都会到洪泽湖流域视察江防工程。甘龙六下南巡,下达了数百道防洪命令,实施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耗费白银数千万两,对减少水患,保障田园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江南是“繁花似锦之地,温润富庶之镇”。山川秀美,人文资源丰富,金美人众多。用明太祖朱元璋的话说,就是:“好山好水,好风好月,千年好地;狂,狂,狂,狂,狂几代人。”乾隆年间,长江运河两岸城市繁荣,人气旺。当时全球五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有十个,江苏占据第三位南京、扬州、苏州。南京被誉为“美丽的江南大地,金陵帝王的故乡”,十里秦淮河,九歌金波,六朝金粉,一帘幽梦。苏州园林举世闻名;苏绣很棒。再加上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充满诗情画意。扬州到处都是富商,有美景,有美女,有美食。“富贵,骑鹤下扬州”说明当时的扬州是一座著名的梦幻、休闲、消费之城。皇帝来江南,玩得尽兴,吃得尽兴,买得满意。当然,他玩得很开心,经常去拜访。
第五,皇帝游,安全第一。江苏无山无野,贼匪难藏。特别是江苏人,性格温和,循规蹈矩,不疯疯癫癫,举止得体。再加上他们的日子也相对富足。他们属于那种“粮仓知礼,丰衣足食知荣辱”的地方。他们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好市民、听话市民和治安模范区的地区。皇帝来了这里,危险就少了,安全也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