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女皇武则天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女皇武则天艳史

女皇武则天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女皇武则天艳史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951 更新时间:2024/2/8 7:00:11

中国唯一女皇武则天的故事

寻访人物:武则天

寻访地理:文水县南徐村

武则天是文水人,但作为利州都督的女儿、大唐帝国的皇后和武周王朝的皇帝,她一辈子只回过两次文水,一次是12岁的时候回乡葬父,一次是37岁,身为皇后以后;一次满怀着巨大的悲痛,一次显露着衣锦荣归的煊赫。一千多年过去了,悲痛与煊赫都化为云烟,飘散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就只有一个符号: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半个多世纪里,是大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她的功与过被人评说的已经很多,我所注意到的是:14岁的时候,武则天被李世民赐名“媚”,67岁的时候,她为自己命名“曌”(武则天自己所造,音照),在更往后的史书里,又以她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后”来指代她,于是,从女人武媚到皇帝武,乃至到历史人物武则天,这其中的转变耐人寻味。

则天庙正殿门口的对联,是武则天一生最好的概括

与后世所谓正统史家们的看法不同,至少在唐代,武则天的名声还不算太坏毕竟她以后的唐朝皇帝们,都是她的子孙,为尊者讳还是要讲的所以,在她的故里,据传很早就有了一座纪念她的庙,而历代多有重修,即便是宋以后,对武则天开始贬斥,也仅仅是改名而已,庙宇还是保存下来的。

则天庙不大,很整洁。穿过则天塑像后那个上写“则天圣母庙”的门洞,才算真正走进了则天庙。门洞不长,可也有十米的样子,门洞幽暗阴冷,走出去的时候,会觉得阳光有点刺眼,眼神闪烁间,一座大殿就跃入视线。据说这是金代的建筑,历代重修都不改原貌,翼展平缓阔大,气势雄浑,是唐代建筑的风格。

建筑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样的气派使得人不禁凝神静气,有点不敢走进去瞻仰她的真容,还是先去碑廊或配殿里调整自己不恭的心态罢。碑廊里竖着好几通碑,好久不曾清洗,蒙着厚厚的尘土,隐约知道那是历代的重修记录。武则天虽被后世的史家贬斥,但在她的故乡,即使从保存当地文化遗存的角度出发,她的庙宇也理应该有如此待遇,而现在作为生平陈列馆的配殿里,用蜡像彩塑着她的故事。回文水葬父省亲,自然有相应的塑像对于本地的着名人物,定然要不遗余力地与之相联系,这是我们的习惯。

慢慢踱到正殿,大门两侧的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是唐诗集句联,上联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说杨贵妃艳压后宫,下联出自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描写四方朝贡的帝王气象。上联春色旖旎,下联庄重威严,上联说女人武媚,下联说皇帝武,浑然天成又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武则天两段人生,真正是大手笔。然而,若联想到武则天从唐太宗才人到唐高宗皇后,从大唐的受宠妃嫔到大周的开国君主,这看似平静的叙述下,有多少宫闱间的枯骨冤魂,有多少朝堂上的血雨腥风,这副对联是褒是贬,还真是费人思量。

想着这些,出来重新看武则天的塑像,突然就多了些复杂的感受。塑像上的武则天,神情平静、面貌端庄,目光柔和,有着母仪天下的气象。我想,这应该还是她身为皇后回故乡省亲时留在文水人心中的形象。她故乡的人仍然用女装形象来装扮她,这也许是表示,他们并不看重所谓“女皇”或者“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的身份,她只是文水这块土地孕育的一个女儿。她,不管怎么说,是个女人,美丽的女人。

女人武媚娘用属于女人的武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祖上做过大官,到他那一代,已经没落很多年了。武士从卖豆腐起家,以木材致富,但更想“扶主立忠”、“慷慨扬名”,于是弃商从戎,投奔了李渊。

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商人的眼光,古有吕不韦,唐有武士,眼光独到,能从纷纭的人群中,找到真命天子。武士深得李渊信任,到了可以一起商量谋反的地步。大唐建国以后,更以开国功臣的身份受到两代皇帝的宠信,据说,武士娶武则天母亲的时候,是李渊做媒,公主提亲,娶先朝贵族之女,结婚的钱都是国库掏。做人做到这个地步,也算成功了。更成功的是,他生了武则天。

武则天1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李世民出于照顾功臣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也听人说过武士这个女儿非常漂亮,就把她召进宫中,封为才人,并赐名“媚”。宫里宫外,当然是两个世界,贾元春说是“见不得人的去处”,她母亲伤感离别,哭得很伤心,但武则天显示出了不同常女的性格,她说:“见天子焉知非福!”

也许接下来的十几年,她会为这句话后悔,14岁进宫,到26岁李世民驾崩,她还是个才人(才人,是后宫中非常低等的妃嫔)。不讨李世民喜欢的原因,据说那时有人算卦,说五十年内必有姓武的女人乱唐。如果这样,那么她能活下来都算奇迹。还有一个武则天先钢鞭后铁刺最后匕首驯马的故事,据武则天晚年说,李世民对她的这套方法“甚壮之”,但这样强硬的性格不讨同样具有强硬性格的李世民喜欢也是必然的。

这12年的宫廷生活,虽然得不到皇帝喜欢,但对她一生却很重要,李世民是个优秀的君主,他的杀伐决断、知人善任一定给年轻的武则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简直是为她当皇帝做示范,而后宫妃嫔斗争,种种阴险毒辣的手段更是她以后岁月里政治斗争的教材。于是,她在孤寂里悄悄地等待着命运的垂青。

在李世民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作为太子的李治应该去显示孝心,于是武则天见到了大唐帝国的继承人。史书上说,是李治见到她以后“悦之”,但恐怕,是武则天略施手腕就俘获了这个老实懦弱的年轻人一个漂亮的女人,想要追求一个男人,也许,一个眼神就够了。不然,何以后宫佳丽三千,又是在自己父亲病危的情况下,李治怎么会有心情去注意一个比自己大三四岁的“才人”呢?

不管怎么说,在度过短暂的出家生活后,作为一个后宫王皇后与萧贵妃之间斗争的筹码,武则天又回到皇宫,宫廷生活大同小异,但武媚慢慢走向武了。她也许在进宫的瞬间,会说这样一句话:如今我回来了,你们且看分晓吧!

女皇武则天极为不女人的方法走进了历史

这个武则天,已经不是当初的武才人了,她不再显露她的强硬暴烈,以柔顺的姿态得到王皇后信任,并与之一起让萧贵妃远离了皇帝的视线。当然,这都是假象,作为昭仪的武则天,离皇后还有4个等级,但6年后,武则天已经击败了出身世家贵族的王皇后,成为大唐王朝的新皇后,斗争之惨烈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因为据说武则天把自己女儿的性命也当作了棋子,但她的对手下场更惨,王皇后、萧贵妃都被折磨而死,而且死后一被改姓“蟒”,一被改姓为“枭”,所有支持她对手的臣子,无一例外被流放后赐死这在以后,也是反抗武则天的惟一结局,而且,以武则天在后宫十几年孤寂修炼的功力,没有人能与她交手几个回合。

从此,再要说武则天是个女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她对权力的狂热追求,对江山社稷赤裸裸的野心以及在治理庞大国家上表现出来的能力,使包括那个平庸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非常惊讶,在猝不及防的时候,才发现,大唐帝国已经在实质上成为武则天的天下了,标志武则天女性身份的,只剩下太宗皇帝李世民赐的一个名“媚”。“媚”是美好可爱的意思,但那时,有谁会把武媚和让人敬畏恐惧的“天后”联系在一起?为了权力,她甚至牺牲自己儿子们的生命,她亲生的四个儿子,她杀了两个,甚至其中一位叫李贤的,写下了“种瓜兰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三摘还犹可,四摘抱蔓归”这样凄恻的诗,都没能挽回一颗母亲的心,她成了当时最冷酷无情也是最英明伟大的政治动物。

公元690年,那个传说中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并为自己取了名字“曌”,女人武媚彻底地成为没人敢提的往事。而那时,她已经67岁了,天下已经没有对手,些许的反抗在她心中不会引起半点波动,骆宾王的《讨武檄》比徐敬业的反周更让她惊讶,她埋怨宰相没有延揽来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

当没有人反抗的时候,她才觉得,皇宫真是太大了,帝王的生活也太无聊了,也许,她突然想起了她年轻时孤寂的生活,也会想起那个老实懦弱的丈夫以及他们间若有若无的爱情。无聊的生活总得有个寄托,不断地有年轻的男子出现在她晚年的生活里,叫男宠也罢,叫面首也好,后世的人以男性的眼光来看,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在我看来,这却是女性人格的回归虽然晚了点,不过,让人佩服的是,她的男宠们没有对当时时局造成恶劣的影响,他们充其量只是这个老女人的宠物而已,那个“面如莲花”的六郎张易之,被大臣扇耳光,也仅仅是得到一句“你何苦惹他”的告诫。

公元705年,这个82岁的女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她死前,自己去了帝位,说自己还是大唐高宗皇帝的皇后;她死后,她的儿子给她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后”,她的女性身份终于被自己和旁人还原了,也许,她这样做,是为了好去见她的丈夫,然后去尽她未尽的妻子的责任,但既然西安乾陵无字碑还立在那儿,一切都是难以言说的。

标签: 历史趣闻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建宁公主是怎样的人?建宁公主的命运是怎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趣闻

    被康熙杀掉丈夫孩子的建宁公主:建宁公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被处以极刑。似乎就在一瞬间,建宁公主成了“孤家寡人”,可这一瞬间却酝酿了好多年。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位公主:她虽然出身高贵,是皇家的金枝玉叶,却刁蛮泼辣,还有点施虐兼受虐狂的味道;她本来可以嫁入门

  • 民国时候的蓝衣社是干什么的?蓝衣社是个暗杀特务组织吗?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趣闻

    据《蓝衣社》一书介绍,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留日的学生滕杰等人(均为黄埔军校毕业生)目睹日本国内的战争狂热,故而回国准备上书政府,提醒国人日本人的军事侵略之可能。后来,这批爱国青年上书无路,无奈之下聚拢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们,希望可以在危难之时为国家效力。他们的组织,就是“三民主义力行社&r

  • 康有为是怎么死的?是谁毒死康有为?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趣闻

    康有为的去世,有孔子“知天命”的精义。1927年3月29日,康有为参加同乡宴,喝完一杯橙汁后,突然腹痛难忍急忙回家,当夜呕吐不止;31日凌晨2时,他对身边的人说:“中国我无立锥之地了,但我是不能死在外国的”有交代后事之意,5时许,康有为“七

  • 程咬金的战斗力如何,程咬金并非只会三板斧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趣闻

    程咬金并非只会三板斧程咬金是一位在中国民间最具知名度的历史人物,但演义和历史原型相比,程咬金的形象已大大变形。首先,变形的是他的兵器。老程其实用的不是八卦宣花斧,而是马槊,一种马上用的长矛,这种兵器可不是说有就有的,要三年才能制成一把,而且成功率只有四成,如果用刀去砍,能发出金属的声音,那就说明制作

  • 垓下之战双方是谁?垓下之战刘备和项羽分别多少兵力?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战争

    垓下之战: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在史记中已得知垓下之战。汉阵营的将领有:淮阴侯、孔将军、费将军、绛侯、柴将军。柴将军:二岁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旣,功侯。孔将军:以执盾前元年从起砀,以

  • 鄱阳湖之战双方兵力分别多少?朱元璋是怎么以弱胜强的?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战争

    这场战役发生在元朝末年,在这场战役中,当时元朝的最高统治者朱元璋和陈有谅他们二人之间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们二人为了争夺当时的鄱阳湖水域而进行大战,这场战役的最后以朱元璋胜利而告终,在这场战役中,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在用兵方面的一些计谋,体现出他的智慧。同时,这场战役在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

  • 崖山海战是怎么回事,崖山海战的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战争

    在宋朝时,有着这样一场战役,这是一场悲壮的战役,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但这场战争中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不让人叹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至1278年,南宋全境已纳入元朝版图,但是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

  • 鄱阳湖大战是怎样的?朱元璋又是如何诱敌陈友谅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战争

    在长江上有陈友谅,长江下有张士诚,东南有方国珍,南邻陈友定,在前有狼后有虎的情况下,朱元璋分析了自己的局势和处境,将目光对准了陈友谅,而作为朱元璋占据应天后最大的敌人,朱元璋又是如何诱敌陈友谅的?在此之前朱元璋和陈友谅本来是没有仇的,说到底都是因为地盘惹的祸,不偏不巧陈友谅的地盘在朱元璋上面,而朱元

  • 白登之围的详细经过是怎么回事,白登之围的起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战争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造反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

  • 破釜沉舟是哪次战役,“破釜沉舟”的故事发生在哪次战役中?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战争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一次最激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斗。公元前208年,秦军攻赵,楚怀王派军援助;项羽杀掉畏缩不前的宋义,"破釜沉舟",与秦军决战,连败秦军。这场大战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秦王朝赖以存在的军队,为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释义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