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关云长水淹七军的真相是什么?曹丕给出了结论

关云长水淹七军的真相是什么?曹丕给出了结论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579 更新时间:2024/1/10 19:44:21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云长水淹七军的真相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关云长水淹七军擒于禁庞德威震华夏,曹军两员大将一死一降,五子良将中第一个晋位四方将军假节钺的于禁成了笑柄,庞德则成了威武不屈的典范。

于禁之所以成为三国笑柄,也是拜《三国演义》所赐,这本书把于禁写成了一个跪地乞降的胆小鬼。但是我们翻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曹丕应该是知道关羽水淹七军真相的:于禁不是归降,关羽也没有那么傲慢。

所以曹丕在诏书中给襄樊之战下了结论:于禁之降,跟秦晋崤之战中的孟明视一样,既然于禁的作法跟孟明视一样,那么我也不介意做一回秦穆公!

在《三国演义》里,于禁成了一个嫉贤妒能胆小如鼠的奸诈懦夫,要不是他处处掣肘,庞德早就把关羽斩于马下了。

但是三国正史中的于禁,有时候连曹操都不怕,还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斩杀了许多危害百姓的青州兵——那可是曹操的起家班底兼嫡系部队,是曹操从黄巾军那里挖到的第一桶金。

正史中的于禁不贪财也不贪功,而且执法严明:“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

作为七军主将,于禁可能比庞德更想擒斩关羽,当然也不会阻止庞德阵前建功。事实上两军征战,关羽是不可能亲自操刀跟庞德单挑的,那他就不是名将而是莽夫了。

庞德很难凑到关羽跟前以刀对刀(那时候也没有长柄大刀),只能远远地放冷箭。《三国志》卷十八说的是庞德“射羽中额”,这说明双方距离较远,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当然也射不穿关羽的头盔。

既然没有一对一单挑,于禁阻止庞德斩杀关羽也就无从谈起,咱们还是来看看曹丕对襄樊之战于禁被淹一事的结论:“昔荀林父败绩于邲,孟明丧师于殽,秦、晋不替,使复其位……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

曹丕在诏书中引经据典拿荀林父和孟明视举例,这个不用解释,咱们都学过《秦晋崤之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曹丕也承认于禁之败,非战之罪,属于数奇点儿背。

诏书中的话可以表明,曹丕经过长时间调查,已经知道了事情真相:于禁只是放下了武器,而没有归降关羽——归降与投降是两个概念。于禁败降,跟当年的荀林父之败、孟明视之降是一个性质,只是放弃了抵抗,而没有变节投敌。

关羽投降曹操之后受封偏将军,斩颜良之后受封汉寿亭侯,为曹操冲锋陷阵斩将搴旗,那叫归降;于禁投降后被关羽关进了大牢,说明他并不肯调转矛头去打曹军,所以受到的是战俘待遇。

于禁带领的七军有三万人,也就是说,他的麾下至少有三百个百人将和三十个千人将,这些人一股脑都投降了:“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这三四百个将领一股脑投降了,但是关羽一个也没收归己用,这说明从于禁到百人将,大家都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停止抵抗可以,反戈一击不干。

这时候我们就要来看关羽的度量了:熟读春秋左传的关羽,绝对不会对叩首请降的于禁那么不客气。

如果于禁真的归降了关羽,那将是轰动三国的惊天新闻:只要于禁披上蜀军(实际是汉军)战袍,往两军阵前一站,对曹魏的士气,就是毁灭性的打击,曹操闻讯后也会被气吐血。

作为一代名将,关羽不可能那么没头脑,也不可能那么傲慢,对送上门来的于禁冷嘲热讽后关进大牢。如果于禁肯归降,这样一个重量级敌将,是一定要送到成都交给刘备安排——这是大功一件,也可以表示对刘备的尊重。

但是关羽只把于禁关了起来,既不杀也不放,更不往成都送,这说明关羽对于禁归降还抱有希望:等我拿下樊城,再慢慢做你的思想工作,曹魏大势已去,你不降也得降!

于禁卑躬屈膝,关羽傲慢无礼,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但这说法贬低了于禁,却也没有抬高关羽,作为魏蜀吴三国公认的“万人敌”、曹魏眼中蜀汉唯一的名将,关羽不可能对前战友这么冷酷,而且出于战略需要,他比任何人都想收服于禁。

但是不管怎么说,于禁没有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他抹不去的污点,他也为此深深自责,由于每日备受内心煎熬,于禁回归曹魏的时候,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文帝践阼,权称藩,遣禁还。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

于禁肯定也在后悔当时为什要停止抵抗,如果他被关羽阵前射杀,那么死后的谥号就不是“厉侯”,而可能是“忠侯”“壮侯”了。

“厉”是个恶谥:“暴慢无亲曰厉、杀戮无辜曰厉。”这个谥号还不如没有,于禁被盖棺定论,成了令人不齿的降将。

于禁的投降遭到那么多人的唾弃,这就让熟读三国正史的人感到费解了:张辽张郃、关羽、黄权太史慈等人都是降将,怎么没人骂他们?是不是因为这些人在投降后又为新主公建功立业了?跟于禁比起来,这些人更值得尊重吗?

标签: 关羽水淹七军三国

更多文章

  • 宦官黄皓权倾朝野,诸葛亮为何不除掉他?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诸葛亮,三国

    宦官黄皓如何一步步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为什么不提前除掉他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宠幸宦官黄皓,荒废朝政,导致蜀汉国力江河日下,最终弄被邓艾、钟会攻破,开城投降。那么,宦官黄皓,是如何一步步掌握蜀汉大权,权倾朝野的?为何诸葛亮没有站出来,除掉黄皓,

  • 杨氏长得到底有多美 李世民为什么杀了弟弟后还要霸占她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世民弟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当上皇帝。但是他却杀了自己的兄弟,不仅如此,还霸占了其弟弟的妻子巢王妃杨氏。而杨氏还为李世民生下了第十四子李明。杨氏到底有多漂亮?李世民当皇帝23年,开创了贞观之治,被无数人所敬仰赞颂。明朝开

  • 赵高指鹿为马的用意是什么?别有用意吗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高,秦朝

    对赵高指鹿为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世人皆以为赵高是一蝇营狗苟之辈,可屈大均却评价他说;“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死。报赵尽倾秦县郡,报韩只得博浪沙。”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陔余丛考》中指出,赵高本为赵国公子,因痛恨自己的国

  • 高绍德:高洋的嫡次子,被皇叔高湛活活打死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高绍德,北齐,李祖娥

    他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嫡次子,母亲是有名的昭信皇后李祖娥,最后却被皇叔杀死,他就是高绍德,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北齐是出了名的变态王朝,皇帝没几个正常人,冷酷残暴是他们的标签。高绍德是高洋的嫡次子,也是废帝高殷的同母胞弟,他母亲李祖娥的一生也是悲惨,本来是家里的掌上明珠

  • 窦建德:靠兄弟义气起家,又因为兄弟义气败亡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窦建德,隋末

    说到窦建德,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 七月二十日,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晴空中洋溢着欢快的气息。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身披黄金甲,脚踏登云靴,跨乘青骓驹,率领徐世勣、尉迟恭等二十五将,重骑兵一万,轻骑兵三万,明甲执戟,浩浩荡荡,

  • 武则天死后武三思为何没有被清算 这和他们傍上大树有关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武三思,武则天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武则天和武三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吕后和武则天除了都是强势的女性政治人物之外,没有任何一点相似的地方。吕后死后吕氏一族遭到清算是可以预见的,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得以保全也是不难理解的。武则天和吕后的身份不同。吕后干政名不正言不顺。刘邦去世时汉惠帝已经十五岁,

  • 霍成君是如何上位成为皇后的?许平君的死是怎么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霍成君,西汉

    说到霍成君,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熟知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汉宣帝总共有三位皇后,第一位是结发妻子许平君,第二位是霍光的女儿霍成君,第三位是抚养太子的养母王皇后。从我们对汉宣帝对结发妻子“故剑情深”和他们夫妻琴瑟和鸣来看,汉宣帝是不可能那么快废掉皇后的

  • 刘娥成为北宋皇后,她的前夫最后什么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娥,北宋

    1007年,宋真宗赵恒打算册立刘娥为皇后,却引起了一场风波。寇准、向敏中、王旦等人认为刘娥出身低微,不能母仪天下。原来,刘娥出生后不久,父母就离世了,一直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刘娥长大后,一度做了歌女,之后嫁给了银匠龚美。可是后来,龚美因家中贫困,居然将刘娥卖了!那么刘娥成为皇后,龚美的命运又将如何

  • 刘娥是如何进入宫中的?探索刘娥的上位之路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刘娥,北宋

    说到刘娥,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刘涛、周渝民主演的《大宋宫词》热播,电视剧里的刘娥一路开挂,从贫家女一路到进宫做了大宋的太后,这一系列玛丽苏操作也引得网友议论纷纷。她是人们的印象里《狸猫换太子》的反派大boss,也是《大宋宫词》里的天命女主,历史上的

  • 袁崇焕为了保住自己在辽东的利益,都做了哪些神操作?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袁崇焕,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袁崇焕为了保住自己在辽东的利益,都做了哪些神操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袁崇焕谜一般的操作看似眼花缭乱,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战略中心展开:军阀化!老袁要做关外的老大,要军政一体,要做土皇帝。他讲的以辽土养辽人,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是操作起来呢?总揽大权在阿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