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樊於期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樊於期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829 更新时间:2024/1/4 14:31:4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樊於期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大秦赋》中,有很多演技精湛的好演员,即使戏份不多,也不是重要角色,但是,他们都很用心把角色演得很好,让观众们满意。因为是着重讲述嬴政一统六国,建立大秦王朝的故事。所以剧中有很多战争剧情,也有很多将军角色。比如本文所要说的樊於期,就是一位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秦国将领。知晓“荆轲刺秦”故事的朋友都知道,荆轲面见秦王的礼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级,据说还是秦王发下的悬赏。

在古装电视剧《大秦赋》中,樊於期是吕不韦送到秦王嬴政身边做“郎中”的。他的职责就是在咸阳王宫里保护嬴政的安全,可是樊於期的肆意并不在保护秦王的身上,因为他不甘于自己只做“郎中”,他要做将军。但是他对吕不韦听之任之,要想上战场打仗全要听吕不韦的。就比如说,丞相吕不韦安排樊於期接近成蛟,让成蛟发动叛乱的事,这都是吕不韦让樊於期做的。换而言之,樊於期虽然为秦王嬴政鞍前马后,却不能说是一位忠臣了。

当然,《大秦赋》毕竟是一部影视作品,存在不少改变和演绎的地方,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历史上的樊於期,为何最后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

首先,樊於期(?―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将领。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樊於期就是桓齮,但所持理由仅两人名称发音相似,记载时间接近,时代差距无法考证文字读音,记载时间接近者众,因此此说仅为假说,尚未证实,理由亦不充分。而在《大秦赋》这部历史大剧中,显然也认为桓齮和樊於期不是同一个人。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吕不韦为报五国攻秦之仇,决定攻打山东六国。在此基础上,丞相吕不韦派蒙骜同张唐督兵五万伐赵。三日后命令长安君成蟜同樊於期率兵五万为后继。秦国大军出函谷关后,蒙骜这位老将率领大军进过上党郡,立即进攻庆都,驻扎在屯留。面对秦国大军,赵国派庞媛为大将,扈辄为副将率兵十万抗拒秦军。

虽然秦军强大,但是,庞煖这位名将也不是能够轻易击败的对手。在初次交锋没能取胜后,蒙骜派张唐到屯留催促后面的秦军。当时,成蟜只有十七岁,不懂得作战方面的事宜,忙召樊於期这位将领商议。

对此,樊於期不仅诬陷秦王嬴政的出身,表示成蟜才是秦庄襄王的嫡子,并且,樊於期还认为吕不韦这一次派遣成蟜率军作战,实则是想借助赵国之手还除掉他,也即借刀杀人的计策。

在此基础上,樊於期表示,现在蒙骜正和赵国大军纠缠在一起,一时间难以归来,所以,这对于成蟜来说,是一个起兵造反的绝佳机会。对此,成蟜接受了樊於期的计谋。樊於期便假意对来使说大军即日移营。蒙骜派遣的使者离开后,樊於期就起草了一篇檄文。

樊於期将檄文四下传布。秦国人多听到过吕不韦进妾的传闻,等见到檄文中后,自然怀疑秦王嬴政的出身。尽管大家都不敢起兵响应,却也都采取观望的态度。张唐知长安君成蟜已经造反,星夜奔往咸阳告变。秦王嬴政见檄文大怒。急忙召见仲父吕不韦计议。一番商议之后,秦王嬴政遂派王翦为大将,领兵十万,以此来讨伐长安君成蟜。

司马迁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记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对于长安君成蟜来说,谋反的计划没能成功。在兵败之后,成蟜逃到了赵国,被赵悼襄王赵偃封于饶。而就樊於期这位将领,却没有受到牵连,反而继续在秦国担任将领。

对此,在笔者看来,樊於期之所以被秦始皇株连,原因可能是樊於期没有直接参与这场叛乱,或者正如同《大秦赋》中安排的情节一样,樊於期是受吕不韦所托,故意唆使成蟜造反的。不过,樊於期最终还是背叛了秦国。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樊於期任秦国将军。翌年与王翦、杨端和率兵攻打赵,取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城,继而攻占平阳(今磁县东南),大胜,杀赵国将扈辄。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樊於期再次率军攻打赵国,面对赵国名将武安君李牧,大败,秦军损失惨重,樊於期畏罪不敢回秦国,后叛逃燕国,并拜燕国大将军。秦王嬴政大怒,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全部杀害。

在战国时期,秦国曾经实行军功授爵的制度,这让秦军将士奋勇争先,从而力压山东六国。不过,对于吃到败仗的将领,秦国也是会进行严厉的惩罚。因此,在被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击败,并导致秦军损失惨重后,樊於期不敢回到赵国,而是逃到了燕国。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或许是因为樊於期和燕国太子丹有交情,所以他没有逃到赵国,而是来到了燕国。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国消灭赵国后,大军已经来到了燕国的边境了。虽然秦始皇当时的注意力还不在燕国身上,不过,等到秦国解决魏国、楚国之后,燕国自然是躲不过秦国大军的进攻。于是,燕国太子丹惧怕,准备派荆轲去刺杀秦王。

最后,荆轲对太子丹说,自己可以去刺杀秦始皇,但是,没有信物的话,自然难以获得接近他的机会。于是,荆轲就向太子丹暗示,自己需要樊於期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大秦赋》中的太子丹,还是正史上的太子丹,都是重情重义之人,他表示樊於期将军因为穷困来投奔我,我不能落井下石,也即让荆轲想别的办法。荆轲明白太子丹不忍心杀害樊於期,便自已去见樊於期,

得知荆轲的计划之后,樊於期没有犹豫,立即卷起袖子,露出右臂,说:“我朝思暮想要报这切齿之恨,今日幸得指教!”遂自刎。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秦始皇将樊於期在咸阳的家人全部处死了,所以,樊於期自然对此痛恨不已,决定献出自己的首级,从而力助荆轲刺秦。

太子丹得知樊於期自刎的消息后,急切赶来,扶尸痛哭,悲哀至极。后来,荆轲刺秦的计划虽未成功,但樊於期的勇气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后人言“燕赵之地重节义之风,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对樊於期、荆轲不畏强大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对于秦始皇嬴政来说,因为荆轲刺秦的行为而迁怒于太子丹,后来燕王喜担心秦国出兵攻打燕国,便杀太子丹,将其首级献秦军以求和。当然,这依然无法秦始皇消灭燕国等诸侯国的步伐。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樊於期战国

更多文章

  • 罗隐有哪三大特点?罗隐的一生有过哪些经历?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罗隐,唐朝

    你知道罗隐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罗隐,又称昭谏,生在乱世晚唐,他能诗善文,才学斐然,以小品文著称,在诗风衰落的时代,成了小品文大放光彩的“幕后推手”!或许很多人不知罗隐何许人也,但他有几句诗,或许知者甚众,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又比如“采得百花成蜜后,

  • 司马邺作为西晋的皇帝,为什么日子过得如此凄惨?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邺,西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司马邺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说起古代皇帝,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万人之上、天下之主,住的金碧辉煌,吃穿用度规格高的不行,手中有钱有权有威严……就算差一点的,不能握着实权的皇帝也有,但是好歹是吃着山珍海味穿着金衣玉缕。可是还真有一个皇帝惨的难以言喻

  • 庾翼在书法上有何成就?他有哪些作品?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庾翼,东晋

    东晋时期的鄢陵虞氏家族在政治上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以庾亮为代表的庾氏家族与其他优秀的大家族一起,共同辅佐司马氏江左政权的稳定发展。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更是成为了晋明帝的皇后,庾氏家族在东晋政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庾氏家族也是个书法世家,庾亮、庾怿、庾冰、庾翼四兄弟都擅长书法,其中庾翼在书法艺术

  • 高滔滔是个称职的皇后和太后吗?她犯过什么错?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高滔滔,北宋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高滔滔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我们知道古代女性虽然地位低,但是有一些掌权之后的女性还是能做出杰出成就的,就是因为她们的聪明才智是不比男子差的。一旦她们掌握了权力也是可以做出很多大事的,所以我们知道,为什么到现在会解放女性就是因为女性也同样是很优秀的存在,

  • 长乐公主李丽质有多受宠?她出嫁得嫁妆有多少?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长乐公主,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长乐公主李丽质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其实,作为皇帝的女儿,公主们身份尊贵,一般不会嫁给平民百姓为妻,他们最终的归属大多是公卿之家,这就形成了皇家和公卿家族的联姻。观史,从汉光武帝刘秀、到唐太宗李世民,乃至明太祖朱元璋,帝王大多喜欢以“嫁

  • 如果要在五子良将之外选最佳第六人,那么此人会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五子良将,第六人

    曹操麾下大将基本上有两个来源:一是本家曹氏和夏侯氏的宗室大将比如曹仁曹洪和夏侯惇夏侯渊等;二是以张辽乐进张郃于禁徐晃五人为首的外姓大将,外姓大将又可大致分为元从旧部比如于禁乐进李典等人,以及历次征战中投诚大将比如张辽张郃文聘等人。先不说宗室名将,在曹操众多外姓名将中,除了五子良将之外,如果再选一个最

  • 武则天把萧淑妃的女儿怎么样了 她们真的嫁给了侍卫吗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萧淑妃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武则天和萧淑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唐朝太子李弘的死因一直以来都是有争议的,比较流行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亲自鸩杀了这个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儿子,这并非是野史的记载,而是出自《唐会要》和《新唐书》这样的正史记载。而《旧唐书》和《唐实录》等正史中则并没有这样的记载

  • 张鷟:考中科举七八次的学霸,他后来人生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鷟,唐朝

    科举是唐朝读书人从政入仕的重要途径,通过的难度非常大。唐前期进士科每年只录取二三十人,以至于有“五十少进士”之说,50岁能考上进士,已算“少年得志”。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之中,大唐横空出世一个奇才,他参加科举“常举”进士科考试一次,又先后参加难度更高的科举“制举”考试七八次——学者准确考证出来的有四次,

  • 诸葛亮和司马懿死前都留下计谋 两人谁的计谋更高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司马懿

    对诸葛亮和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和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两人临死前都留有一计,具体计谋是什么?两人谁的计谋技高一筹?诸葛亮的计谋实际上,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他们临死前留下的计谋,都是关于自己的墓葬。历朝帝王将相,大多对于自己的身后之事

  • 三国战略家刘晔是什么人?他的真实才能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晔,三国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得知好友徐庶在曹魏的近况,不禁感慨曹魏人才繁盛。这一点确实如此,曹魏相比其他两国来说,可谓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在众多光环笼罩之下,一些人就容易失色,从而被人们忽视。刘晔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在历史中的存在感并不高,但他却是曹魏集团中非常重要的“智库”成员。尤其对天下大势有非常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