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明朝逃兵三年内竟高达120万,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朝逃兵三年内竟高达120万,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281 更新时间:2024/1/17 12:34:02

明朝逃跑加病故的士兵,三年内高达120万,其实大部分都逃逸了。

对于这则历史知识,你敢相信吗?

明英宗正统三年,当时担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正巡抚河南、山西,因为河南省遭了灾荒,于谦便上疏朝廷,请求暂停“清军御史”(也就是清点全国军兵的钦差)在全国的活动,让他们各回原处。

其中提到,这些清军御史到全国清查各个卫所,发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最近三年,全国卫所实际上还在岗的军兵,比朝廷应该有的名额,少了120万还多。这些兵说是逃跑了或者死亡了。

就算已经清查出来的那些逃兵,一一重新登记造册,然而,十个里面也只有两三个到岗,就算这两三个,也不客气,过不了多久又逃了。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

臣等窃惟,自遣御史清理之后,近三年于兹矣,天下都司卫所发册坐勾逃故军士一百二十万有奇。今所清出十无二三到伍,未几又有逃故。

可是正统初年,朝廷并未大举用兵,正统朝大举对外用兵,是在正统六年,命定西伯蒋贵为将军,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发兵十五万征麓川,也就是用兵西南傣族地区。

很显然,120万军兵,阵亡的或者受伤不治去世的不占多数,大部分都当逃兵了。

这120万逃兵,占了当时明朝全国总兵力的将近三分之一。

但是,明朝朝廷当时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与其说没有重视,不如说,是无可奈何。

所以,后来明英宗土木之变的时候,明朝号称五十万大军,实则只有二十几万,其他的大概都逃了,名册上有这个兵,实际上军中并无此人。

明朝军队为什么有那么多逃兵呢?这还得先介绍一下明朝的卫所制度和兵源。

明朝建立过程中,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副丞相张昶的建议,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全国设立卫所制,成为明朝贯彻始终的军事制度。

所谓卫所制,就是在全国重要的城镇,设立卫和所。

最基层的是百户所,共有兵120人,设十个小旗统领。

上一级是千户所,每千户所共1120人,设两个总旗统领。

再上一级就是军卫,每卫平均5600人,由指挥使统领。

再上一级,就是省级的部门了,明朝在全国重要省份设立都指挥使司,统领该区域内所有卫所。

至于都指挥使司再上头,就是明朝有名的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了。

而明朝的兵源呢?

一开始的时候总共有两大类,一类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拉起来的队伍,另一类是在作战过程中,抓到的俘虏。

到了后来,明朝稳定以后,兵源就有了新的来源,一个来源是罪犯,所谓犯了罪充军的那部分人。

另一类是重中之重,就是明朝通过军籍制度,在全国征兵,家里男丁超过三口的,就征一个当兵。这叫做垛集军,如果你加入了垛集军,你的户口就从民籍变更成了军籍,永世不得更改,子子孙孙都要从军。

这就是明朝所谓的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大兵源。

实际上后来明朝还发展了募兵制,出现了雇佣兵,甚至到明朝后期,明朝军队大部分是雇佣兵,朝廷不直接发饷的。比如有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继军和俞大猷的俞家军。

了解完明朝的卫所制和兵源以后,就不难理解那些兵为什么会逃跑了。

第一,对于流放的兵源来说,都是罪犯,发配到各个卫所里,一旦有机会,肯定会逃。

比如,明成祖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大帝对建文帝的忠臣们大开杀戒,不但株连十族,还搞瓜蔓抄,所谓瓜蔓抄,就是连根拔起,把你老家全村邻村的人都治罪。这么多犯人,不可能都杀,男的流放充军,女的发配教坊司充当奴隶。

据《明宣宗实录》记载,

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张聪言:辽东军士多以罪谪戍,往往有亡匿者。皆因编发之初,奸顽之徒,改易籍贯,至卫即逃,此及勾追,有司谓无其人,军伍遂缺。

第二,对于俘虏军来说,当然也会跑。因为明朝初年用兵,打的都是异族蒙古或者西南少数民族,抓的俘虏,你把他放在卫所里,看守不严,他能不跑吗。

第三,对于垛集军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就地安置,这由不得你自己选,你说你想在离老家近的地方当兵,可以常回家看看老父老母,门都没有。

很多江南兵,被分配到北方甚至辽东酷寒之地,离家几千里,他不适应当地,能不跑吗。

除了各种兵源自身特点导致的逃跑,明军逃兵严重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各级官吏的腐啊败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王公大臣随意征召卫所军给自己干私活,干工程,让他们劳累不堪,忍受不了折磨。

比如,明朝丞相李善长回家养老以后,大兴土木,但是工人不够,就找汤和要三百兵马。后来汤和把这件事告诉了明太祖朱元璋,这件事也成了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罪证之一。

明朝初期还好,越到后来,贪官污吏越多,使用卫所军干私活的越多。

以至于出现了以下的情况:

明朝平时会在全国各都指挥使司抽调卫所军进京卫戍,跟京城的京营军队一起操练。但是,这些进京的卫所军往往被京城的王公大臣调走去干私活,搞得他们劳累不堪。以至于当时山东都指挥使司的将领,不得不贿赂五军都督府或者兵部的高官,求他们不要调集该都司的卫所进京。

这些卫所军,平时本来要训练,要学习排兵布阵,现在倒好,天天被叫去搬砖,还不给工钱,因为仅有的一点好处都被各种指挥使、总旗等将领拿走了。

所以明朝军队逃兵才如此严重。

据史载,嘉靖朝,俺答围攻北京,兵部尚书丁汝夔去盘点京营军队人数,本来应该有十万七千余人,实际在岗的却只有六万多人,只剩下一半了。

到了崇祯朝,逃亡还更严重,连能打仗的都没有,因为缺军饷,都跑了。

“十七年(1644)王章巡视京营,按籍额军十一万有奇。喜曰:‘兵至十万,犹可为也。’及阅视,半死者,余冒伍,惫甚,矢折刀缺,闻炮声掩耳,马未驰辄堕。而司农缺饷,半岁未发。”

永乐大帝在的时候,北平最多可是有八十万大军呢。

没有兵打仗,明朝能不亡吗?

至于这些逃兵怎么逃的,那就五花八门了。

比如,有的人贿赂上司请假,结果,黄鹤一去不复返,同袍怀中空悠悠。

比如,有的人招呼都不打,就没影了。

比如,有的人说要回家取衣物,后来就再也见不到这个大哥了。

比如,有的纨绔子弟,一打仗,就拿钱雇人去顶自己的名,打完仗自己再回卫所,然而,那个拿了钱的大哥,根本就没去打仗,拿着钱跑了。

甚至于,有的大哥,不在卫所里待着,跑到附近的城镇农村做小买卖去了。打仗的时候,自然找不到他啊。

反正就是各种钻卫所制度的空子。所以,朝廷面对逃兵问题,制定了各种惩罚措施,仍然制止不住,除非改变卫所制度和军籍制度。

当然,这些人也不完全想当逃兵,只是在明朝当兵太苦了,还整天被上司欺凌压榨,被拉去搬砖。

标签: 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太后被邻国皇帝毒死,儿子为何还向邻国求婚?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小梁太后,西夏,野史秘闻

    历史上有这样一件奇葩的事,身为一个国家的执政皇太后,居然被宗主国皇帝毒杀,简直是震惊国际,居然没有引起动乱,更没有引起两国战争,大概会有读者菌说,那这个太后怎么混的,居然混这么惨?好歹一国太后,拥兵数十万的西陲大国,也不是你说毒死就毒死的啊!这个太后就这么被毒死了,她的皇帝儿子都没意见?就不嫌有失国

  • 刘禅愿意娶张飞的女儿,为什么不愿娶关羽的女儿?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禅,三国,野史秘闻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刘禅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先从政治联姻来讲,刘备为汉中王时,关羽镇守荆州,张飞在成都陪刘备,魏延镇守汉中。这种安排说白了,对张飞独挡一面的问题,刘备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当年在徐州,就是张飞要作死的。但毕竟张飞是刘备的拜把

  • 周武王推行了一种制度,让姜子牙苦涩难言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姜子牙,商朝,野史秘闻

    《封神演义》里,姜子牙被原始天尊派往凡间辅周灭商,大功告成之后,姜子牙祭出封神榜,大封神仙。可是封完神,姜子牙尴尬了:作为辅周灭商第一功臣,封神榜里却没有他,他既非神,又非仙,只能呆在凡间。不久,周武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种制度,把姜子牙推到了更加尴尬的地步。(姜子牙)周武王推行的是分封制,就是把王族

  • 郦食其才智超群,最后却被煮了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郦食其,春秋,野史秘闻

    郦食其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具有才能的谋士,他曾经辅助刘邦进行争夺天下的斗争,并且为刘邦最后成功地建立汉朝提供了很多计谋和帮助,可以说,前期的郦食其凭借他的智慧和才能,是比较风光的。但是到了后期,同样是刘邦谋士的其他几个人都被刘邦予以重任,但是只有郦食其,却是被“烹”死了。遭受前后如此巨大差异的

  • 王宝钏:被封皇后入宫,陪伴夫君18天就离世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宝钏,唐朝,野史秘闻

    大家都知道,王宝钏的出身可是相当高贵的,她的父亲可是唐朝宰相王允,说名门闺秀那肯定是恰如其分的。此外她本人天生丽姿、容貌出众,上门提亲的王公权贵,都快要把门槛给踩断了。然而她却从来都不看在眼里,也从来都不放在心上,因为她早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家里一个名叫薛平贵的佣人。按理说两人的身份地位天差地别,况且

  • 布达拉宫“极乐之园”的传说是真的吗?布达拉宫的三大未解之谜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现代,布达拉宫,野史秘闻

    唐朝时期,松赞干布为了迎娶文成公主,在西藏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这座宫殿被称为“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集宫殿,城堡和庙宇合而为一,这是西藏建筑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关于布达拉宫,三个未解之谜一直在流传。第一个是宫殿是否可以通往“极乐之园”?根据传说,在布达拉宫处地下有一个通道,可以进入“极乐之

  • 刘邦逃跑时把儿女踹下马车,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汉朝,刘邦,野史秘闻

    倘若说起刘邦的话,很多了解过他的人生的人都不会对其有很好的印象,并且觉得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在刘邦的人生之中,做过很多丧心病狂之事,比如不能与发妻同甘共苦,比如对功臣卸磨杀驴,比如好色,还比如自私。而其中的“自私”这二字,可以在刘邦逃跑时将儿女踹下马车这件事情上获得体现,因为他太爱惜自己的性命

  • 劳德诺为什么没有练辟邪剑谱?难道是因为不想自宫吗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劳德诺,笑傲江湖,野史秘闻

    很多人觉得很奇怪:劳德诺从岳不群手中盗取了辟邪剑法,为什么不自宫练剑呢?大家看看林平之,本来就是个战五渣,练了辟邪剑法以后竟然一次杀了2个BOSS。劳德诺武功比林平之高多了,这一练恐怕前途无量。左冷禅为什么不练?也许是他自重身份,不愿意做这种遗笑江湖的事情。也许是对自己武功有足够的自信,认为学一些辟

  • 康熙帝病重时,老四胤禛都做了什么事?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胤禛,清朝,野史秘闻

    在《雍正王朝》中,如果正看该剧,大家会发现雍正帝一直是以正派形象出现。其实不然,有很多情节都展示了他相当腹黑,比如给年秋月抬旗、即位当晚见邬思道、让张廷玉观刑等等……但是在康熙帝病重这段时间,为了夺得皇位,更是把他的腹黑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郑春华之死、王掞之死、试探邬思道、暗访老十三胤祥等等。今天我

  • 古代“高考”趣事 盘点古代人那些高考趣事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野史秘闻

    一、古代“高考”三题我国古代的“高考”――科举,在某些方面和现在的高考很有异曲同工之处。1.古代“高考”也“封卷”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