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从自恋到互虐: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为何相轻?

从自恋到互虐: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为何相轻?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胖次 访问量:1348 更新时间:2024/2/15 0:34:44

没有认真考察过外国文人的命运,不太好说外国文人有没有什么宿命。不过对于中国的文人的命来说,凡翻上过几页中国的书,便会发现中国文人一些有趣的东西。譬如,互虐与自恋。

关于互虐,早在若干若干年前,就由那个魏文帝说了大约就是那句“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吧。文人相轻,上古的不好说(据说上古还没有发明“相轻”一词),但是从“焚书令”的制作、颁发、实施开始就有了吧。与秦始皇比,李斯恐怕应算是一个文人吧,只是与普通的文人比,李斯当上了始皇的谋士罢了。不正是有了李斯的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建议,当时的中国轻而易举地将百家争鸣变成了一言堂。这样,才有了与此相关的两千多年历史的斑斓多姿的画面。譬如蔡邕王允的故事,不过是这一历史长卷中有点起眼的画面而已。董卓用蔡邕,是蔡于董的朝廷里有用,而且蔡已经对董缴械投降。关键还在于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已不太可能对董的当政提出什么有力的挑战了。但蔡邕对王允就不一样了。蔡的名气与才气,都是王不能比的。当王允作出了处理蔡邕的决定后,怕死的蔡邕哀求道,“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王允不允,这时有人站出来为蔡邕说情,说情的理由是他“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对此,王允也不允。他是这样说的:“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事党蒙其讪议。”也就是说,蔡不能留在世上的原因至少有二,其一是“旷世逸才”,其二是生怕“蒙其讪议”。如果说其一还仅仅是因为嫉妒才学,那么其二就是直接关系到生命了。本来清静的王允,自己给自己预留下一个敌人王允不杀蔡邕那才是天下第一弱智了。

这个世界,地盘就只有那么大,位子就只有那么多,盘中的餐食就只有那么一丁点,而人的欲望又是那样地不知天高地厚,谁能保证人与人之间都是和平共处而不去争斗呢?这是明眼人都可以看清的事。问题在于,一些人总是喋喋不休于中国文人的被打压和被戕害。这当然是中国文人与朝廷与皇权无休止纠结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中,显然不是儒生们或读书人期冀的温馨与中庸,而是充满着阴谋、阳谋、残酷和血腥(如清的“文字狱”)。正视和反思这一历史,于今于后都有益。但我却有些犯疑,在这一事实的另一面,我以为这也是文人自家的不争气,或者说这是中国文人娘胎里面带出来的一种病:自恋。你看,文人总认为书比他人读得多、思比他人想得远、事比他人看得准,反正啥事都比他人高一头。“清高”一词在这里已算不得什么,关键是真理总是在自己手里。

看看我们的那位大诗人屈原屈老夫子吧。屈夫子一直是很看重自己的,时不时地炫耀着他的高贵身世。什么“帝高阳之苗裔兮”,什么“朕皇考曰伯庸”。于己,受宠时,美人不能比,香草不能问;遭楚怀王白眼时,不是去“远游”,就是要“天问”。再看另一个大诗人李白。本来李太白是一个性情中人(与屈夫子有质的不同),本没有要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而且不是非要当上尚书宰相才心甘的人。一生可云游天下,一生可仗剑天下,一生可饮酒天下。但是,高兴时可狂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不高兴时却又“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像李太白这样的人都这般地看重自己的才情身世,总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像他们这些才高八斗的人,才在受宠时了不得,失宠时也一样了不得。当然,这是人性使然,本也不值得呼天抢地地去诉说或者批判。说白了,中国文人天生就有这种“高人一头”的优越感。遇到明君,日子就要好过些,像太白遇见了唐明皇,显然就要比屈原遇到楚怀王好(其实楚怀王一开始对屈夫子也是蛮好的哟)。而且大唐盛世,兼容并包,像太白这样的文人还有了别一种活法,不当高参幕僚,一样可以做一点文人们自个喜欢的事。这样才有了李杜双峰齐辉的佳话。但是更多的时候,由于不言而喻的原因,文人中国旧式文人与西方的公共知识分子不是同一概念(当下是不是同一概念那是另一文的事)与当政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文人的自恋就朝着两个方向演化:一是牢骚太盛,自怨自艾(古人如屈平,后人如柳亚子);一是相互争斗相互虐待(古人的例子,举不胜举,而今人的例子就恕笔者不要举了,一举既会得罪官方又会得罪私坊)。

其实,中国的文人,其生存方式和技巧,是一开始就命定了的。这大概有四五种罢。在这不多的宿命形式里,建安诸子就提供了三种。山涛,从飘逸的清淡,心安理得地走进了仕途;阮籍,以粪滚身、装疯卖傻,以求活着,终其天年;嵇康,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后,大义凛然,截断琴弦,慷慨赴难。古人陶潜和今人李叔同可算作第四种中国文人。陶公的事儿众所周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是“守拙归田园”。近人李叔同更绝,正值盛年,干脆斩断情缘、斩断俗缘,遁迹空门。除去这四种以外,周作人恐怕可以算是第五种中国文人了。虽说在此之前,山巨源有此嫌,但是山巨源不仅没有出卖朋友,而且还给当政者极力推荐朋友出来当官。拿今天的一般信条看,山涛真够哥们。周作人显然不是这样了。周作人虽然没有出卖朋友,但是却出卖了自己的民族及自己的信条和世道人心。这样看来,三国魏晋时期那样险恶的日子,死了那么多的人,像大得不得了的如蔡邕、如子建,但是与周作人比起来,那时确实是一派古风啊。不过古风归古风,时风归时风,中国的文人的遗传基因是命定了的。自恋带来的牢骚,自恋带来的不服,以至自恋带来的互虐,就这般世世代代地传了下来。演义到了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中后期,在高压下,文人们的表现与表态,与古风相比,可以说退步、退化(像林昭那般的人,何其少哟)。至于说到明代天年间读书人的集体沦陷为一个自称九千九百岁的阉人魏忠贤立生祠呼喊奔走的那么多进士那更是中国文人的耻辱又耻辱!那时,能做到明哲保身的话,那人一定就是一个高尚的人。#p#分页标题#e#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足球文化兴汉在“文景之治”中功不可没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去病传》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霍去病“从军,……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东汉服虔对此的注解是:“穿地作鞠室也。”即挖地基修筑蹴鞠场地。霍去病塞外带头踢球,起到

  • “龙文化”的意义:包容是中华民族认同的主流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2012年是龙年,一张中国龙的邮票,引起人们的争议,反对者认为这种面目狰狞,张牙舞爪的形象令人生畏;邮票设计的主持者却认为邮票虽小,却是国家的名片,这是表现中国的威严庄重,有点凶实际上是信心和力量的表现。争议实际上已超出构图的本身,而是崛起的中国以什么样的面目走向世界,一张小小的邮票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 解读历史:阿房宫实是一大烂尾楼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阿房宫,一大烂尾楼也。本来我们以为阿房宫已被项羽烧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但一群考古队员发现了问题没有“焦土”,他们在阿房宫旧址土层中没有看出任何焚烧的痕迹。为啥不烧呢?我能感到考古队员们的纳闷,烧是正常的,不烧是不正常的,他们继续探索,终于释然:

  • “妻后母”“娶寡妇”:古代鼓励男子娶二婚女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电视剧《男人帮》的热播,把大众的目光再一次引到了都市单身男女的生活里,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解决婚配问题的。强制女子出嫁。如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官府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卷三)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

  • 古代官员灰色收入:应酬日日不断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熟人的灰色地带古代的权力结构中,尤其是地方的官府衙门里,官吏存在着很多获取灰色收入的管道。而在他们获取灰色收入的过程中,并不排除有人会突破尺度,坏了行规,但多数食权者还是会选择一边奉行官家制度,一边又恪守另一套灰色生存的规则,打打制度的擦边球。除非到了一个新王朝的初建阶段,国家机器与政治制度一并打破

  • 揭秘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们命运一路走低内幕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如果把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命运做成一张图表,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明显的下滑曲线:虽然偶有波动,但是基本上是越来越惨。秦代以前,亡国之君虽然失去了国家,但不会失去尊严。商汤俘获史上第一个亡国之君夏桀之后,将他流放于南巢。在流放地,夏桀身边还有几个侍臣陪伴,基本上保持了贵族的生活待遇。和夏桀比起来,商纣王性

  • 皇帝可以立自己喜欢的孩子当太子吗?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既然说到了万历改立皇后,那咱不妨再多说两句,皇帝平白无故的干嘛非要改立皇后呢?自古帝王宠爱的妃子多了,可真正为了妃子想废皇后的还真没几个,至于能付诸行动的那就更少了。那万历的动机是什么呢?难道只是单纯的喜欢吗?据史料记载,万历皇帝当初想立郑贵妃为后,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把郑贵妃的儿子立成太子。可是那个

  • 以不近女色为荣:梁山好汉们的禁欲主义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鲁智深吃肉喝酒却不近女色梁山泊上的众好汉,如果也像现在一样建立人事档案的话,在婚姻状况一栏中填未婚的为数不少。不少好汉奉行独身主义,像鲁智深、武松、李逵、晁盖、公孙胜、吴用等人。不单是梁山上,书中其他好汉也是如此。像开卷时提到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也只有一个六旬以上的老母而并无妻子。王进按说年岁也已

  • 真实武大郎:与潘金莲白头到老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潘金莲因《水浒》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到《金瓶梅》里,她更跃为“女一号”。按书中所写,她是所有女子中生的最美,也最擅风月的一个。《金瓶梅》这个书名,一说是“金色的瓶子里插着梅花”的意思,一说是由该书头三号女角(潘金莲、李瓶儿、

  • 古代美女标准:涉及肤发唇齿 唯独对胸无要求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肤《诗经·卫风·硕人》描绘美女庄姜“肤若凝脂”。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细腻而洁白(《朱熹集·诗经卷》)。数千年来,“凝脂”的特征一直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标准之一。美女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闲情偶寄&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