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科举舞弊:花样迭出屡禁不止选官之弊

科举舞弊:花样迭出屡禁不止选官之弊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732 更新时间:2024/1/19 23:10:20

几乎是科举制一创立,舞弊现象就应运而生了。“通关节”、“冒籍”、“枪替”、“夹带”等千奇百怪的手法层出不穷,常常把考场搞得乌烟瘅气。与科举舞弊相对的,则是朝廷绞尽脑汁的反舞弊措施。双方斗法丨300余年,真正诠释了“道高一尺,麾高一丈”。

“通关节”屡禁不止

科举制是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自隋代创立至清代灭亡,存在了1300多年的时间。在这1300多年中,既有说不尽的十年寒窗一朝高中,也有道不清的不学无术科场舞弊。

在科场舞弊的种种手法中,“通关节”是最为普遍也最难禁止的一种。所谓“通关节”,就是现在所说的“走后门”,指考生通过贿略考官或与考官拉关系,使其为自己的卷子判高分,以贏得“金榜题名”的机会。

在唐代,科举考试很看重考生的诗才,于是很多考生便在考前“投卷”,即把自己的诗词赋献给当朝名流,让他们在判定名次时为自己说话。与此同时,考生直接考官“投金”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因此唐代科举常常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内定了名次。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将自己所写的《阿房宫赋》投给当时的朝臣,受到20多位大臣的一致赞赏。然而由于考试的前几名早已内定为权贵子弟,杜牧最终只列第五。

为了杜绝“通关节”,宋代科举考试推出了两项反舞弊措施“糊名”和“誊录”。所谓“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等信息糊起来;所谓“眷录”,则是将考生的考卷重新抄录一遍,将抄录本拿给考官审阅。这两项措施使考官无从辨认考卷出自哪位考生之手,避免了考官给特定的考卷判高分。

“糊名”和“誊录”推行以后,果然有效遏制了徇私舞弊之风。有一年,大文豪苏轼的门生廌参加科举考试,适逢苏轼担任主考官。苏轼希望李廌高中,便在阅卷之时仔细辨认李廌的考卷,发现一篇文章颇似出自李鹰之手,便欣喜地说:“此人当拔得头筹!”然而,后来才发现,这篇文章竟然是另一名考生章援所写,而李廌却不幸落榜。这个例子印证了“糊名”、“誊录”的效果,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考生们立即想出了破解的办法。不久,另一种形式的“通关节”就蔓延开来。考生通过在考卷上做暗记,通常是在段末以“也矣”、“也欤”,“也哉”等虚词标记,或在文中使用特定的生僻字,然后将暗记写在条子上递给考官。如此一来,考官便能从众多考卷中找出这位考生的卷子。

例如,清咸丰八年(1858),考生罗鸿绎事先向考官李鹤龄递了“关节”条子,约定三场考试中,第一篇文末用“也夫”两个字,第二篇文末用“而巳矣”三个字,第三篇文末用“岂不惜哉”四个字,最后再以“帝泽”两个字结尾。李鹤灵依据这几处暗记,果然找到了罗鸿绎的考卷,写下了“气盛言宜,孟艺尤佳”的评语。后来,罗鸿绎果然高中举人。尽管朝廷针对“通关节”不断推出新措施,例如“锁院”(将考官封闭)等,然而考生“通关节”的手法越来越高明,类似舞弊现象仍屡禁不止。

舞弊手法花样迭出

除了“通关节”,考生舞弊的方式还有“枪替”、“冒籍”、“夹带”、泄题、互相抄袭、割换考卷、场内传递等十几种.可谓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枪替”就是找人替考,受雇替考的人被称为“枪手”。这种舞弊手法多见于考取秀才的初级考试,有时也发生在考取举人的乡试中。清乾隆四十/V年(1783),考生岑照请颇有才学的官员叶道和帮忙替考,许诺考中举人后付给叶道和300两银子。叶道和混进考场,替岑照考了全部三场考试,最终岑照竟名列举人第一名。后来,“枪替”被人揭发,岑照和叶道和双双被斩。为了防止考生找人“枪替”,清代做出了五名考生互结联保的规定,即同考的五人互做担保,并找一到两名廪生(科举考试生员名目之一,享受朝廷补助)认保,一旦发现“枪替”现象,则五名考生连坐,认保的廪生被革职。

所谓“冒籍”,是指考生冒外州、县的籍贯参加考试,一则占用其他州、县的录取名额,二则在本州、县考完又去别的州、县应考,以增加录取机会。“冒籍”现象也多发生于初级考试。为了杜绝“冒籍”,自清康熙年间起,朝廷推出了“审音”制度,即核对考生的口音,以判别其是不是本州、县人。此外,五名考生互结联保也是防止“冒籍”的措施之一。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乱世佳人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代名妓陈圆圆是明末清初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的传奇不仅在于艳冠群芳、魅力独具,更在于她吸引了当时最重要的三股势力明朝廷、李自成与吴三桂,并客观上影响了吴三桂降清,改变了历史进程。而对这位乱世红颜的评价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秦淮“八艳”之首明崇祯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

  • 吕不韦:一字千金辅佐嬴政的大秦相邦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士农工商”,在中国古代的职业排行中,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然而在战国,就有这样一位传奇的商人,他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和不凡的商业头脑,完成了从“成功商人”到“一国之相”的成功转型。他就是历史上棘赫有名的吕不韦。吕不韦&ldqu

  • 清廷秘闻:是什么让慈禧对李莲英欲罢不能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谈到慈禧太后,那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李莲英。作为一个太监,李莲英的身份极为卑贱。不同的是,由于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爱,他享受到了皇宫太监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财富也滚滚而来。那么李莲英到底是怎样从一个卑贱的小太监爬到大总管之位呢?咸丰七年,即公元1857年,才九岁的李莲英通过同乡、大太监沈兰玉的介绍,

  • 慈禧太后:喝人乳与清宫中的妈妈里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晚年的慈禧,仍然十分注重容颜的美观。为了减少脸上的皱纹,保持皮肤的细嫩,她长年累月地使用玉棍按 摩,往脸上涂蛋清、脂油,定期服用珍珠粉,每天清早喝人乳。慈禧身边的女官德龄在《御香縹渺录》“太后的梳妆 台”一节中,对慈禧的驻颜作了详尽的描绘。若论以按 摩、涂抹脂油、服珍珠粉来保

  • 解密39个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应该有这样几重意思:一是历史在成为历史后,失去了自主性,只能任后来的人随意打扮,改造成符合他们利益和审美的模样;二是历史并不陈旧,而是历久弥新,不管怎么打扮都会焕发出青春。这其中,又以第一重含义最广为人知。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总有一些言之凿凿的"史实"并不真实。

  • 结局惊天逆转的历史故事,你一定猜不到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那些拨动心弦的过往,那些耐人寻味的故事,那些引人追忆的人物,都悄然印上了岁月的痕迹。那些历史的真相,有的在口耳相传中变成了假象,有的在时空变换中被人们遗忘。而历史的精彩,就在轮回中一次又一次重现。我们惊叹汉高祖的用人得当建立大汉王朝,却不知汉代开国异姓王皆不得善终;我们感慨汉武帝

  • 慈禧太后:“两把头”高跟鞋与晚清风俗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晚清慈禧太后与宫中女子、后妃、太监的合影中,她总是显得身材比较“高大”。她身穿长袍,手执团扇,在众 多妃嫔、女官的簇拥下,姐得雍容华贵。其实,慈蓓的个头并不高。慈禧死后,她躺在棺椁里,身长才-•百五十三 厘米,生前充其量也只有一米六十,只能算做中等身材。 为什么照片

  • 古代的美男子盘点——公子如玉难自弃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虽没有帅哥选拔赛,却有一箩筐的帅哥与俊男,只是美男的标准与今天稍有出入。谁是古代万人迷?古人的美男标准又与今天有何差别?谈起古代美男子,不能不从已成为中国美男子代称的「潘安」说起。君不见,时序虽已进入第三个千禧年,网站上风流男子对众家网友自我介绍,总不免还说自己是「潘安再世」;客气的就说自己虽非

  • 康熙后妃:历经三朝的四对亲姐妹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后妃,见于记载的有五十五位,是 清朝历帝中后妃最多的一位皇帝。这五十五位后妃并不是 同年人宫的,而是在三、四十年内陆续进宫的,这五十五 位后妃也没有随着康熙皇帝的驾崩而殉葬。从康熙九年 (1670年)最早死的慧妃起,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最后死的惇怡皇贵妃止,历经三朝,前后延续

  • 元春省亲:清代后宫的省亲与清宫客房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记得,做了贵妃的元春仍有 机会回大观园探望父母。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后妃回娘家 探亲真的存在吗?在清宫出现过吗?据《宫中现行则例》和《钦定国_宫史》两书的《宫 规》一章记载:“内庭等位父母年老,奉旨许入宫会亲 者,或一年或数月,许本生父母入宫,家下妇女不许随人。其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