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万贵妃:骄纵横行而恩宠不衰的明宪宗妃子

万贵妃:骄纵横行而恩宠不衰的明宪宗妃子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06 更新时间:2024/1/26 19:26:28

一位比皇帝年长近20岁的妃子,竟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力压前后两位皇后,成为实际上的六宫之首。这位传奇的妃子就是明宪宗的万责妃。万贵妃做了20余年有实无名的皇后,骄纵横行,翻云覆雨,迫害后宫纪樓,结纳朝廷大臣,即便如此也不失宠于明宪宗。她何以专宠一生?又落得怎样的结局?

一妃力压两后

在中国历史上,后宫得宠的妃子数不胜数,但没有一位像万贵妃一样传奇。她比明宪宗朱见深足足大了19岁,却能得皇帝专宠,让明宪宗的两位皇后一位被废,另一位成为傀儡。

天顺八年(1464),明英宗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史称明宪宗。明宪宗登基后,便迫不及待地将宫女出身的万氏立为嫔妃,并向钱太后、周太后奏请立万氏为后。这一年,明宪宗18岁,万氏37岁。宫中一片哗然,两位太后以万氏年长且出身卑微为由,不准立其为后。后来,太后和皇帝经反复商议,决定册立年轻貌美的吴氏为皇后。

然而,明宪宗仍一心恋着万妃,不但经常留宿在她的宫中,还对她百般呵护,宠爱有加。后宫嫔妃都感到十分不解,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年长色衰的万妃有什么魅力,8?吴皇后更引以为奇耻大辱。而万妃恃宠而骄,根本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时常当面顶撞和奚落吴皇后。

次,吴皇后看不惯万妃的骄纵,当面斥责了她。万妃也毫不示弱,对吴皇后恶语相向。吴皇后一气之下,命官女对万妃施以杖责。依照礼法,皇后对言语不敬的嫔妃进行处罚并无过错。然而备受宠爱的万妃如何受得了这等委屈,连忙跑到明宪宗面前告状。明宪宗看到万妃身上的伤痕,心疼万分,要去找吴皇后评理。万妃趁势哭哭啼啼地说:“既然皇后看臣妾不顺眼,皇上就把臣妾赶出宫去吧,省得臣妾再被打骂……”明宪宗大怒,立即奏请太后说:“吴皇后举止不端,不守礼法,应予废黜。”两位太后十分惊讶地说:“皇后才册封了一个月就被废掉,岂不惹人笑话?”无奈明宪宗执意废后,太后也只得恩准。于是,可怜的吴皇后位子还没坐稳,就被打入了冷宫。

吴皇后被废,明宪宗再次提出立万妃为后的想法。然而,太后仍以同样的理由回绝了。于是,贤妃王氏被册立为皇后。有了前车之鉴,王皇后再也不敢得罪万妃,终日唯唯诺诺,谦逊谨慎,实际上把后宫实权都移交给了万妃。在此后的20余年中,万妃成为真正的后宫之主。人们不禁疑惑,一个出身卑微、年老色衰的女人,为什么能牢牢抓住明宪宗的心呢?这一切还要从万氏的生平说起。

明宪宗的精神支柱

据《明史》记载,万氏是山东诸城人,四岁进宫,成为明英宗时孙太后(明宪宗的祖母)的宫女。对于万氏的名字,正史没有记载,野史多称万氏小名为“贞儿”。万氏自幼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善于逢迎,深得孙太后喜爱。

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蒙古瓦剌部掳走后,孙太后和朝臣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史称*明代宗”,并册立时年两岁的朱见深为太子。为了照顾好年幼的太子,孙太后派21岁的宫女万氏侍奉太子左右。从此,万氏开始进人朱见深的生活。

朱见深是一个位置很尴尬的小太子,当朝皇帝是自己的叔父,亲生父亲从瓦剌回京后又被幽禁起来,宫中各色人等对他都不冷不热。特殊的童年生活,使朱见深从小寡言少语、性格内向。在朱见深的童年生活中,万氏是唯|位朝夕相处、悉心照料他的女性。

景泰三年(1452),根基已稳的明代宗决定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于是废黜朱见深太子之位,降为“沂王”。这一年,朱见深才五岁,却已尝尽了世态炎凉。他不但受到宫中人的孤立和歧视,还随时有可能被禁闭,甚至被处死,天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这种黯淡无光的日子一过就是五年。在朱见深最绝望的这五年中,万氏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不但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还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持。此时的朱见深,对万氏已经有了母亲般的依赖感。

五年后,明英宗重新夺回帝位,朱见深也恢复了太子身份。尽管重获荣耀,但此时的朱见深已经再也离不开万氏了。即便登基以后,明宪宗仍然需要万氏日夜陪伴左右。据史料记载,朱见深一直有严重的口吃,惧怕与群臣说话,所以上朝时如果准奏,往往只说一个“是”字。然而,下朝后回到万妃住处,明宪宗便感到自由自在,没有压力。《明史》记载,明宪宗每次游幸,万妃必身穿戎装,骑马前驱。一些现代心理学家经过分析认为,这样能够带给明宪宗安全感。于是,凭借多年的陪伴与精神的支持,万氏始终占据明宪宗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而这也是她日后弄权营私、翻云覆雨最大的资本。

翻云覆雨弄阴谋

万妃专宠后宫,却并不满足。她自知出身卑贱,才貌都不出众,年纪又与太后差不多,很难登上皇后的宝座。于是她便寄希望于早日诞下皇子,母凭子贵,日后能荣升太后。

由于明宪宗的专宠,万妃的这个愿望很快就达成了。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37岁的万妃产下了皇长子。明宪宗大喜,立即加封她为皇贵妃。然而,这个皇子未满周岁便夭折了,更为不幸的是,万贵妃自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尽管明宪宗还是一如既往地宠爱她,但她却极度心理失衡,自此容不得其他嫔妃怀胎。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科举舞弊:花样迭出屡禁不止选官之弊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几乎是科举制一创立,舞弊现象就应运而生了。“通关节”、“冒籍”、“枪替”、“夹带”等千奇百怪的手法层出不穷,常常把考场搞得乌烟瘅气。与科举舞弊相对的,则是朝廷绞尽脑汁的反舞弊措施。双方斗法丨300余年,真

  • 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乱世佳人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代名妓陈圆圆是明末清初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的传奇不仅在于艳冠群芳、魅力独具,更在于她吸引了当时最重要的三股势力明朝廷、李自成与吴三桂,并客观上影响了吴三桂降清,改变了历史进程。而对这位乱世红颜的评价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秦淮“八艳”之首明崇祯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

  • 吕不韦:一字千金辅佐嬴政的大秦相邦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士农工商”,在中国古代的职业排行中,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然而在战国,就有这样一位传奇的商人,他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和不凡的商业头脑,完成了从“成功商人”到“一国之相”的成功转型。他就是历史上棘赫有名的吕不韦。吕不韦&ldqu

  • 清廷秘闻:是什么让慈禧对李莲英欲罢不能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谈到慈禧太后,那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李莲英。作为一个太监,李莲英的身份极为卑贱。不同的是,由于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爱,他享受到了皇宫太监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财富也滚滚而来。那么李莲英到底是怎样从一个卑贱的小太监爬到大总管之位呢?咸丰七年,即公元1857年,才九岁的李莲英通过同乡、大太监沈兰玉的介绍,

  • 慈禧太后:喝人乳与清宫中的妈妈里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晚年的慈禧,仍然十分注重容颜的美观。为了减少脸上的皱纹,保持皮肤的细嫩,她长年累月地使用玉棍按 摩,往脸上涂蛋清、脂油,定期服用珍珠粉,每天清早喝人乳。慈禧身边的女官德龄在《御香縹渺录》“太后的梳妆 台”一节中,对慈禧的驻颜作了详尽的描绘。若论以按 摩、涂抹脂油、服珍珠粉来保

  • 解密39个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应该有这样几重意思:一是历史在成为历史后,失去了自主性,只能任后来的人随意打扮,改造成符合他们利益和审美的模样;二是历史并不陈旧,而是历久弥新,不管怎么打扮都会焕发出青春。这其中,又以第一重含义最广为人知。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总有一些言之凿凿的"史实"并不真实。

  • 结局惊天逆转的历史故事,你一定猜不到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那些拨动心弦的过往,那些耐人寻味的故事,那些引人追忆的人物,都悄然印上了岁月的痕迹。那些历史的真相,有的在口耳相传中变成了假象,有的在时空变换中被人们遗忘。而历史的精彩,就在轮回中一次又一次重现。我们惊叹汉高祖的用人得当建立大汉王朝,却不知汉代开国异姓王皆不得善终;我们感慨汉武帝

  • 慈禧太后:“两把头”高跟鞋与晚清风俗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晚清慈禧太后与宫中女子、后妃、太监的合影中,她总是显得身材比较“高大”。她身穿长袍,手执团扇,在众 多妃嫔、女官的簇拥下,姐得雍容华贵。其实,慈蓓的个头并不高。慈禧死后,她躺在棺椁里,身长才-•百五十三 厘米,生前充其量也只有一米六十,只能算做中等身材。 为什么照片

  • 古代的美男子盘点——公子如玉难自弃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虽没有帅哥选拔赛,却有一箩筐的帅哥与俊男,只是美男的标准与今天稍有出入。谁是古代万人迷?古人的美男标准又与今天有何差别?谈起古代美男子,不能不从已成为中国美男子代称的「潘安」说起。君不见,时序虽已进入第三个千禧年,网站上风流男子对众家网友自我介绍,总不免还说自己是「潘安再世」;客气的就说自己虽非

  • 康熙后妃:历经三朝的四对亲姐妹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后妃,见于记载的有五十五位,是 清朝历帝中后妃最多的一位皇帝。这五十五位后妃并不是 同年人宫的,而是在三、四十年内陆续进宫的,这五十五 位后妃也没有随着康熙皇帝的驾崩而殉葬。从康熙九年 (1670年)最早死的慧妃起,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最后死的惇怡皇贵妃止,历经三朝,前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