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刘伯温死因之谜:刘伯温是被谁毒死的?

刘伯温死因之谜:刘伯温是被谁毒死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34 更新时间:2024/2/14 11:57:08

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被塑造成一位卧龙式的传奇人物,他不但武略文韬,而且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其神机妙算,简直有鬼神不测之机。这样一位神仙般的人物,最终的结局却是以悲剧角色退出历史舞台。难道饱读经史的刘伯温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吗?他真正的死因又是什么?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县人,自幼聪捷,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是明初的一代奇人和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之一。据《明史》记载,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刘伯温的阅读视野非常开阔,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快乐而不倦之事。知识渊博的他可称是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

在民间传奇和文学作品里,刘伯温则更是一个传奇人物,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风唤雨,似神仙一般,被称为“帝师”、“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相传预言之作《烧饼歌》就是他所写。

中了进士后,刘伯温曾在元朝政权内担任官职,但他看到元代统治者仇视汉人的种种措施以及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最终愤而弃官还乡。朱元璋起兵以后,多次邀请刘伯温参加义军,于是刘伯温再次离开家乡,投身到反元战争的第一线。刘伯温出山后,朱元璋拜他为军师。

由于有了刘伯温的辅佐,朱元璋很快扫平元末群雄,一统天下,刘伯温也被朱元璋称为是自己的“张良”。天下太平之后,刘伯温也曾想过学张良功成隐退,但他对朱元璋的本性似乎还认识不够清楚,最终选择留了下来。然而统一天下后的朱元璋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看来,那些才华出众的功臣已经不再是他争夺天下的得力干将,而变成了新王朝的心腹大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刚刚夺得政权的朱元璋开始担心别人夺取政权。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对手握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心怀不满,有意收拾他,因为李善长与刘伯温关系不睦,便想让刘伯温出面来惩治李善长,刘伯温此时并没有因为旧恶而对李善长落井下石,反而向朱元璋进言,称李善长是开国元勋,在朝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惩治李善长对朝廷不利。

刘伯温此举表面上是为李善长开脱,实际上他是不愿看到残害功臣的局面出现,深知唇亡齿寒道理的刘伯温,自然不愿帮助朱元璋开重惩元勋重臣的先河。这以后,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刘伯温心灰意冷,第二年便找了个理由告老还乡去了。

归隐后的刘伯温深居简出,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口不言功,尽量避免与官府中人交往。《明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青田县令想拜访刘伯温,刘伯温都婉言谢绝。无奈之下,青田县令扮成百姓去见刘伯温,正在洗脚的刘伯温让儿子把县令带到屋内,还让人做饭招待。

当县令对刘伯温说:“我是青田知县。”刘伯温急忙起身自称小民拜见县令,然后便离开房间,不再见县令。尽管刘伯温已经刻意保持低调,但多疑的朱元璋并不放心,他将刘伯温的儿子留在京城当官,表面上是重用功臣后代,其实却是将刘伯温的儿子作为人质。

然而,小心谨慎的刘伯温最终还是没有能够逃脱政治斗争的漩涡。早在建国之初,朱元璋曾就丞相人选询问过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认为胡惟庸并不适合这一职位,胡惟庸获悉此事后便对刘伯温怀恨在心,后来终于当上丞相后,便时刻寻找报复的机会。

当时瓯、闽间有个叫谈洋的地区,是盐贩、盗贼聚集的地方,刘基委托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应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以加强管理。胡惟庸得知后便让刑部尚书吴云弹刻刘伯温,称谈洋踞山临海,有君王之气,刘伯温是想要在这里建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答应,便想要在那里设置巡检司为难当地民众。多疑的朱元璋下令剥夺了刘伯温的官禄。

刘伯温害怕会带来更大麻烦,便前往南京当面向皇帝请罪,但朱元璋对此事全然不过问,刘伯温申诉无门,忧郁成疾,很快就病倒了。此时,胡惟庸携带补药前来探望病情,刘伯温吃了胡惟庸送来的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刘伯温又上奏朱元璋,但朱元璋依旧不管不问。这样,又过了三个月,病情更加恶化。直到这时,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下令让他返回青田老家。返回家乡不久,刘伯温就离开了人世。随着刘伯温死去,他的死因也变成了一个悬案。

关于刘伯温的死因,胡惟庸案发后有人告发说,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朱元璋后来曾与刘伯温的儿子谈及此事,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到“胡党”身上。他说:“刘伯温在这里时,满朝都是胡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们蛊了。”意思是说刘基是被“胡党”毒死的。

他还说:“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党,只是老子说不倒。”朱元璋公开对外也是这样说:“后来胡家结党,(刘基)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刘基)来(对)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谅看不好。’我朝人送他回去,到家后不久就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涨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瘪瘪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了。”

然而,胡惟庸真的是毒死刘伯温的元凶吗?有的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尽管朱元璋将刘伯温之死全部推到“胡党”身上,但事实上真正的幕后黑手可能正是朱元璋本人,胡惟庸毒杀刘伯温,很可能是受了朱元璋的授意。之所以说朱元璋才是真正的凶手,理由如下:

首先,胡惟庸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因此接受了皇帝的旨意。试想胡惟庸虽然嫉恨刘伯温,但并无深仇大恨,犯不着将其毒杀致死,更何况刘伯温已归隐,不可能对其地位权势构成威胁,作为高居丞相之位、素以精明干练著称的胡惟庸来说,应该不至于笨到这个程度。据吴晗考证:“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朱元璋正是利用到这一点,借胡惟庸之手来杀死刘伯温。

其次,采取毒杀方式符合朱元璋的风格。李文忠、徐达也是这样因病受到探望和赠药之后便不明不白地死掉的。

此外,胡惟庸案后,与胡惟庸同为丞相的汪广洋因为否认胡惟庸是毒杀刘伯温的凶手而被赐死。那么为什么汪广洋会否认刘伯温是胡惟庸所杀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呢?可以推测,汪广洋无疑是知道刘伯温之死的真相的,也只有如此,他才能断言胡惟庸并不是真正的凶手。然而,说出真话的汪广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知道的真相则再次成为永远的秘密。

刘伯温死了,相传能够未卜先知的他不知道是否算出他将被人毒死,是被何人毒死,是胡惟庸还是朱元璋?刘伯温没有留下答案,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未解的谜。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福康安竟是乾隆与富察氏弟妹偷情所生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乾隆即位后,对他爷爷康熙皇帝时期修建、他父亲雍正皇帝修葺的圆明园花巨资进行了进一步的大规模扩建,并搜集了无数的珍禽异卉、古鼎文彝陈列于园中,供皇家人员欣赏,自后妃以下,凡公主、宗室、命妇及其近属,都可入园游玩。话说时值春季的一天,乾隆皇帝护着皇太后在前,后妃公主等在后随行,两旁迎驾的人依次站定,妇女

  • 相国寺罗汉金身为什么变泥身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游览相国寺只要进入相国寺八角殿,就会看到五百罗汉的威严阵势,他们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可是谁知道,这五百罗汉却是偷来的。在唐代时,相国寺并没有五百罗汉,但到了宋代,一下子冒出五百罗汉,事情追根溯源还得提到宋太祖的大将曹翰。根据历史记载,这些罗汉本为庐山东林寺所有。因宋太祖派大将曹翰征南唐,曹翰在打

  • 郑和的身份是什么?郑和为什么又叫“三宝太监”?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人们对明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有一个通俗的称呼,就是“三宝太监”,或称“三保太监”。那么这个称呼的含义是什么呢?“三保”和“三宝”有什么区别吗?而这样一个名称与郑和的身世又有什么联系呢?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是唐宋时期来中国定居的阿拉伯人的后裔,其祖父及父辈均为元朝重臣,封

  • 清朝皇帝在结婚前竟要先宠幸宫女 还要8名!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清朝皇帝大婚就不能不说康熙皇帝了。康熙皇帝是有清一朝封后纳妃最多的皇帝。他一生册封了4位皇后,纳了庶妃、贵人以上嫔妃就有35位。而他也是清朝皇帝中大婚时年龄最小的皇帝。康熙四年,即公元1665年10月22日,康熙皇帝迎娶自己的第一个妻子赫舍里氏之时才11岁,而赫舍里氏当时也只有12岁。赫舍里氏是

  • 雍和宫是历史上乾隆皇帝出生的地方吗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雍和宫原是雍正帝的王府,而身为雍正之子的乾隆帝是否生在雍和宫呢?乾隆帝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写道:“斋阁东相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如此说来,乾隆帝认为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即雍和宫的东厢房。如果真如乾隆帝所说,他生在雍和宫,那乾隆帝的生母又是谁?历史上关于乾隆帝的生母其实一直

  • 继孝庄以后慈宁宫为什么闲置40年无人敢住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据说,自孝庄太皇太后驾崩后,慈宁宫空置了四十余年,期间流传了许多鬼神传说。到乾隆朝,崇庆皇太后不愿再住慈宁宫,就有了1769年,慈宁宫重建。关于慈宁宫鬼神的传说,孝庄驾崩后,有的住过慈宁宫的太后太妃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奏乐的声音,有的说在墙上能看到宫女太监们排队走过的影子,还有的说有一口井,白天往

  • 包公奇案:钉杀案是怎么回事 包拯如何智断钉杀案?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开封府尹包拯断案如神,但也有一个案件使他颇为踌躇。那便是《钉杀案》。当时,开封府有一个名叫毛勤的街民猝然死亡,家族里的人都觉得他死得蹊跷,便告状到开封府,希望可以查明真相。包拯便将毛勤的妻子冬花传到府衙问讯。这冬花在大堂之上虽然言词哀切,尽显哀容,但却在丧服之下穿着红袄,面露妖冶之情。这表里之别,使

  • 相国寺额匾“古汴名蓝”的来历 慈禧被方丈戏耍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相国寺的大雄宝殿前有一块“古汴名”额匾,如果没有人解释,恐怕很难从字面看出什么意思来。“古汴”还好理解,就是古代的汴京,但加上“名”字,就很难解释了,是古代汴京的名字吗?不像。是因为古代汴京城命名的吗?有点像,但似乎理由不充分。大雄宝殿前的匾额很少有三个字的,一般为双数,这块匾也不例外。根据历史记载

  • 乾隆皇帝去苏州松鹤楼吃饭竟碰了一鼻子灰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苏州,青衣小帽,乔装改扮,在城里到处游逛,走到观前街,看见前面有一爿小饭店,这饭店门面虽然小,店堂里却人头济济,座无虚席,还有勿少顾客挤不进店堂,只好捧着大碗阳春面,跑到马路边上吃。乾隆看见别人吃得香喷喷,自己肚皮也咕噜咕噜叫起来了。他看见店堂边的墙头上贴着一张纸,写着"楼上备有

  • 包拯最早的传说故事 包拯真的是黑脸吗?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拯在任时,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的谏官形象,公正严明,直谏敢言。而在千年流传中,包拯断案如神的传奇形象在口口相传和艺术创作中逐渐凸显而出。现存的宋人话本中,就开始有了对包拯形象的再塑造,历经戏文、杂居、传奇、小说等创作形式传播塑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既有《陈州放粮》这种根据史实创作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