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明朝穿靴戴帽有讲究:普通老百姓不许穿靴

明朝穿靴戴帽有讲究:普通老百姓不许穿靴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711 更新时间:2024/1/17 8:06:33

封建王朝与现代的一个很显著区别就是规矩礼仪多,有些上升到国家层面甚至还要用法律来约束,就连人们的日常着装都要有严格的规定。

以前读《儒林外史》,见两个戴方巾的秀才痛打王义安的场面,觉得那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最近知道,明朝确实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法令。王义安有钱但不是读书人,硬充儒生戴了一顶方巾,那是不合规定的,两个秀才见了先是喝斥他“胡闹”,继而怒从胆边生,“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脸就是一个大嘴巴”。

当时朝廷对各色人等的穿着打扮有明确规定,那两个秀才正是由于关心国家大事才有那样的过激行为。这事如果发生在当下,两个读书人大概就克制约束自己了。大凡读书人,绝不是认识几个字就算称职,更不是朝廷说什么就跟着喊叫什么,他要自己思考。但那时大多数读书人放弃了思索,上面说什么是什么,根本不考虑皇帝说的对不对。当然,皇权也不允许别人思考。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的时候,往往不是新朝站稳脚跟之时。此处说句题外话,影视中曾有三国人物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音,太“影视”了,此话最早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国人士怎么会提前说出后代的语句?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颁布的一些法令良莠不齐,常呈现出小农经济狭隘的思想。比如那些有关巾帽的禁令。禁令规定,所有文武官员,除了本等纱帽外,遇到雨天,可以戴雨帽。公差外出,允许戴帽子,入城则不许。将军、力士、校尉、旗军平常只能戴头巾。官下舍人、儒生、吏员及老百姓,平时则只能戴本等的头巾。至于乡村的农夫,可以戴斗笠、蒲笠,并出入市井,而不从事农业的市井小民则不在允许之列。(据《飘摇的传统》)洪武二十五年,朝廷又申明穿靴禁令。规定只有文武百官并同籍父兄、伯叔、弟侄、子婿,及儒士、生员、吏典、知印、承差、钦天监文生、太医院医生、瑜伽僧人、正一教道士、将军、散骑舍人、带刀之人、正伍马军并马军总小旗、教读《大诰》师生等,可以穿靴,但不可以用红色扇面、黑色下桩,以免与内官内使的靴混同。因为一些地区天气寒冷,比如山西、山东、陕西、河南及南直隶的徐州,允许百姓穿牛皮直缝靴。校尉力士和乐工,当承应差使时可以穿靴,出外则不许。其他庶民百姓,一律不许穿靴,违犯者,处以极刑。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把靴子式样改变以后招摇过市的人不少,如南京五城兵马司就曾查获、严惩过违禁的人员,有一次捉住了38个人,这些人故意更改了靴筒子的样式,做成半截靴、短淙靴,靴里与靴淙一般长,还安上抹口。(《南京刑部志》卷3)

封建社会结束以后,曾一度出现以衣着打扮推断政治身份的可笑行为,说到底仍是朱元璋策略的翻版。有个外国人写过一部书探讨中国历史,他有个问题始终弄不清楚:中国社会历朝历代总是出现至高无上的皇权,为什么没有结构与原先不同的替代品?他这一问,真让人无话可说。几千年前,还是一个小农民的刘邦看见秦始皇出游,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则说:“彼可取而代之也。”以后的人虽然没有这样直白地说出来,想法和做法却和他们出乎意料的一致,其中就有朱元璋。

皇帝影响全国人民,全国人民都有浓烈的皇帝情结,皇权一茬接一茬也就不新鲜,很自然老百姓也就有意无意以皇帝是非为是非。《儒林外史》里的王义安也就很自然被打。

标签:

更多文章

  • 汉武帝的孙子海昏侯刘贺仅做了27天皇帝,却干了上千件荒唐事!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大汉王朝霍氏家族除了霍去病外,还出了一个权臣霍光,他权倾朝野甚至有谋反的打算,他就曾立刘贺为皇帝,发现刘贺不好控制之后又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将其废掉,贬为海昏侯,这位刘贺也算是非常悲催了。前不久,在江西南昌境内,考古人员挖掘出了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如果说刘贺仅仅是一个侯爵,那么这件事情也不会造成

  • 中国历史上第一例红颜祸水如何灭夏朝?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也是为什么美人计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历史上最著名的美人计应该就是王朗离间董卓父子了,但是最早的美人计,却是用来对付夏朝的暴君桀的。夏朝,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终止了多年的原始生活,建立起统一有制度的国度,无疑是最伟大的,令人自豪的。国家的改朝换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有我们今天的中

  • 想穿越到清朝做官,先看看清朝的品级和官职吧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清朝的官职品阶划分的比较细致,按照文武官职的不同,每一级都有不同的官服图案,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文京内官,文京外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等。正一品太师、太傅、

  • 乐毅一口气攻下了齐国的七十二座城,为什么还余下两座没有拿下?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征战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很多国家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就要从军入伍,一将功成万骨枯,累累白骨铺平了将军的平步青云之路。约公元前284年,也即燕昭王在位28年的时候,诸葛亮自比的乐毅被封为上将军。紧接着,乐毅带着秦、韩、赵、魏四个国家的军队,后来楚国也加入这支军队。这么多军队联合在一起

  • 在朱元璋手下为官有多难?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作为从底层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人,他有着深厚的草根情节,再加上受到历史上的帝王文化熏陶,造就了他复杂的人物性格。朱元璋始终怀疑儒生和官吏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始终不忘自己是淮西的布衣出身,当代人喜欢把他这个布衣情结描绘成草根文化与帝王文化两者复杂的结合。到了他子孙为帝时,属于草根

  • 魏征为什么说不愿做忠臣?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总管历史上的明君,每一个人都不是单打独斗的,几乎每个明君身边都有一群才能出众的贤臣,其中李世民最为明显。在众多的中国皇帝中,有作为的不少,但在其统治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所建材,发挥出超群智慧者并不多。唐太宗李世民正是这个“不多”中的佼佼者,他之所以能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生平时代,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

  • 你有贵人相助吗?今天说说刘备的三位贵人!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我国古代有不少经贵人相助成就大事的人,三国时期更是如此,我们熟知的蜀汉主公刘备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一生中受过许多贵人相助。贵人相助、高人开悟是成大事者必备的条件,尤其像刘备这样的草根。刘备成事前确实得到过许多贵人的帮助,其中有3个人对他影响和帮助最大。刘备的第一位贵人,是自己的母亲。刘备从小很穷,父

  • 如何在古代当一名合格的吃货?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中华文化中饮食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民以食为天,现代社会有着琳琅满目的美食,平常人可能一生都不能全部尝试一遍,那么在古代时候,人们对口腹之欲的追求又是如何的呢?现在满大街的美食,看到就觉得色香味俱全,光是鲁、川、粤、闽、苏、湘、徽、浙八大菜系就已经看花眼了,更别说还有日、韩、法这些外国菜。可是大

  • 古语揭示用人之道 "惜马,用牛,赶猪,打狗"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我们常用动物来形容人,尤其是在用人方面,常常把这个人比作某类动物,例如勤恳的老黄牛,狼子野心等。想成事,重在用人。人,千差万别,但若以动物喻之,无外乎“马、牛、猪、狗”四类,贵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马”,千里马也,此乃人中之精英。刘备得诸葛亮而“三分天下”;汉高祖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奠定了八百年江

  • 商朝的灭亡,难道真的是因为妲己蛊惑纣王所导致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商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建立起了完整的官职和律法制度,但是它的灭亡却有争议,这就牵扯出了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苏妲己。许多人对于苏妲己的印象来源于十几年前热播的《封神榜》,里面妲己的被许多人冠上了狐狸精的烙印。在剧中苏妲己蛊惑纣王建立了酒池肉林,不理国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