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朝鲜眼中的清政府:冒充天朝的“蛮族”

朝鲜眼中的清政府:冒充天朝的“蛮族”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957 更新时间:2024/1/17 19:05:38

氏朝鲜是朝鲜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因为那个时期与大明交好,得到了大明的很多优惠政策资助。但是这一切随着明朝的灭亡都消失了,朝鲜对于明朝的怀念甚至比一些明朝旧臣都重。

明代灭亡后的清代,李朝朝鲜使者记载的燕行献显示,“中国”已经“华夷变态”,是充满“膻腥胡臭”的地方。换句话说,朝鲜虽然臣服于清政府,但却一直怀念“正统”的大明朝。

如果我们站在朝鲜人的角度看世界,“二千年未有之奇劫巨变”不是从1840年、1860年或1900年开始的,而是从1644年开始的。

朝鲜夹在中央王朝(天朝)、日本和满蒙各部落之间,处境最为微妙,对认同政治最为敏感。明清“华夷变态”对李朝“中国观”的刺激之深,充分体现在《朝天录》和《燕行录》的“正名”意识上。

《燕行录》是朝鲜使节讲给自己人听的心里话,跟他们对清朝文武百官的外交辞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明代士大夫的背叛夺走了天朝上国的光环,为朝鲜承载的文明正统送来了死亡恐惧、独特感和使命感。“卑贱的清国”夺走了朝鲜人的天真时代,教会他们熟练地表达违心的忠诚,迫使他们承认:暴力篡夺不仅可能成功,而且可能长期成功。

这意味着先王之道也许并不像他们原先想象得那样普世,中国士大夫最早也要等到庚申或庚子以后才会有这种感受。由此,我们才能理解:日本人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运用反清复明的语言,“儒道合一”的天道教为什么会变成“文明开化”的一进会,朝鲜志士为什么将“维新”和“反清”融为一体。

从朝鲜人的“中国观”和“华夷观”看,无论清朝想象的“忠顺典型”,还是革命党想象的“亡国哀民”,都是一厢情愿的自恋。许多中国人觉得:自己愿意从天朝降格为普通国家,让朝鲜从藩国升级为普通国家,真是了不起的慷慨大方。如果他们知道朝鲜人对国际秩序的真实想法,大概会活活气死。

朝鲜士大夫觉得:自己的同胞看到汉人的下场,就应该谢天谢地,“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懂得尊重节操的国家。”

清代的朝鲜觉得自己是文明的孤岛,利用但并不信任强大的蛮族。蛮族盗憎主人的阴暗心理和冒充天朝的可笑虚荣逃不过这些文明人的智慧。朝鲜士大夫觉得:自己的同胞看到汉人的下场,就应该谢天谢地,“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懂得尊重节操的国家。”根据美人香草代表君臣父子的隐微写作法,编造“江南女子沦落史”非有助于朝鲜人培养共同体优越感。天朝(大明)的灭亡不仅是伤痛,也是机会。

朝鲜由此解放了自己,提前步入近代世界。因此,她比“卑贱的清朝”更能掌握多国体系的奥秘。朝鲜已经有国家的意识,而大清仍然只是朝廷。它能毫不犹豫地利用日本的胜利,加入要求割地赔款的行列,说明它早有准备。

朝鲜这种做法不是侵略欺凌大清,而是共同体寻找原材料的自然手段。大清只是国家产生前的原材料,加入日本的瓜分活动就能确认朝鲜作为文明国家的资格。

日本人提出的“朝贡贸易”理论有一个特点:中央王朝模糊化,进贡小国具体化。“新清史”的共同体观念不难将后者视为准民族国家,至少是民族国家的前体。相反,“王者无外”的帝国普世观念使中央王朝丧失了民族国家前体的候选资格。这一击不仅颠覆了旧清史,而且导致了中国历史叙事的全面断裂。

读者很难从满文档案中找到华夏文化无远弗届的伟大同化力,却随处可见内亚统治者玩弄权术的精明狡诈。这一切仅仅是开始。有清一代的满文老档多达数百万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整理流布。起初,大陆和台湾学界都没有太重视。两岸共同的文化大一统意识使他们相信,这些档案只会重复汉文文献的基本内容。

满洲君臣用母语讲述的私房话居然更接近朝鲜人的判断,严重打击了江东士大夫的骄傲。读者很难从中找到华夏文化无远弗届的伟大同化力,却随处可见内亚统治者玩弄权术的精明狡诈。满文缺乏相当于汉语文言的“雅言”,口语色彩更加鲜明。

因此,满文纪录更有可能接近皇上深思熟虑以前的自然冲动。在这幅图景中,汉官的形象相当可笑:一面被人卖、一面替人数钱就是他们的写照。尤为屈辱的是:他们一厢情愿地认同大清,朝廷对他们的信任居然不如小邦外藩。

当然,他们早就应该想到:朝廷不大可能怀疑朝鲜人觊觎龙兴之地,却随时担忧扬子江以南此起彼伏的复国主义叛乱。

中国意识的传统建构一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模糊性互为表里,同样支持道德文化主义的天下观念。

文明无论怎样定义,总有层次差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和无法回避的。然而,层次高低却不可能像政治或行政边界那样泾渭分明。

东亚没有走上西欧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道路,这大概是原因之一。然而,近代以后,华夏文明中心的民族国家建构步履维艰,这也是原因之一。直至抗战结束,民国政府和知识分子仍然对政治边界外的华夏遗产怀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感情。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去中国化使他们彻底绝望,这也许是件好事。

标签:

更多文章

  • 事实证明吕布并非三国第一武将而是赵云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这里不聊历史,只谈小说情节,说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我觉得有失偏颇,赵云在小说中才是真正的三国第一猛将。在刘备手下,他一直都是刘备的贴身护卫,刘备兵败曹操.遭堵截,是赵云.单条几将,让刘备成功逃脱,同时他还发彪,七进七出,救出阿斗,杀的曹军人仰马翻,还有,阿斗在他怀里谁的很香,赵云他有几只手??单看啊

  • 乾隆与康熙两帝执政生涯的10大惊人区别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都说康乾盛世,康熙和乾隆可以说是清朝最强盛的时期了,那么这两位帝王在治理国家方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将乾隆与康熙比,会发现很多相似但又区别巨大的地方。(图)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年号“乾隆”康熙帝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乾隆也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康熙帝南巡6次

  • 明孝宗身世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明朝中的政治内斗、后宫内斗非常激烈,后宫皇后为了维护自己地位的稳固甚至杀死了所有其他妃子的孩子,差点让皇帝绝了后,这就是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期的事。在历代王朝的权力斗争中,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想要取得并且保住地位,往往要使出更多的非常手段,那些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事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历史上的悍妇不少

  • 为什么说三国猛将张辽在曹魏阵营里非常“孤独”?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每家都有相当数量的大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越多,江湖越大,而其中的凶险程度,甚至比敌我双方的战场更甚。曹魏集团内部的构成相对于蜀汉、东吴而言要复杂的多,同僚关系也千变万化。这里选取张辽进行举例,从中亦可管中窥豹,从个案来透视曹魏的用人理念。“(图)张辽(169年-222年),

  • 死后仅有一把乐器陪葬,这位战功过人的皇帝为什么如此凄惨?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古代天子死后往往都会有丰厚的陪葬品,可是下面这位却只有一把乐器陪葬,未免也太寒酸了吧。(图)李存勖,后唐太祖李克用的长子,后唐开国皇帝你能想象一个亲冒箭矢、驰骋沙场的马上天子面涂粉墨、穿上戏服在戏台上深吟浅唱的场景吗?想想就觉得这画面太美,不忍直视。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位皇帝是资

  • 唐朝时期的国骂:不牵涉父母和下三路,急眼了另说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最先学会的肯定是它的骂人的话,好像这些污言秽语是天生刻在我们基因中的一样。我国历朝历代都有标注的国骂,只不过史书中不太方便记载这种粗俗的言论。骂人这事,人人都会。人人骂过人,人人挨过骂。骂人估计是人类与生俱来能用语言表达思想意图时候就有的本领。无论哪朝哪代

  • 在秦朝,打老婆犯法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在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的地位很低,男人对妻子使用家庭暴力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在秦朝却是个例外。下面我们通过一本描写秦朝时期民生的书来了解一下。在秦朝定居下来之后,你开始思春了。经过一番寻觅,好消息是你总算娶到了老婆,坏消息是:“她长得那个漂亮啊:大高个,大脸盘子,浓眉大眼,粘上胡子跟张飞似的

  • 唐朝人怎么喝茶,来看桃金娘漫画《唐代人煮茗粥》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中国有着极为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唐朝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就已经非常流行了,陆羽的《茶经》也是那个时候写成的。唐朝人怎么喝茶,萌萌哒唐朝人喝茶和现在很不一样哦!

  • 朱元璋设立锦卫内幕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明朝朱元璋为了加强权利的集中,将历史上存在了许久的宰相这一官职都废掉了,明朝的皇权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加强,但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手段,可以说有些不地道。胡惟庸,在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个不能回避的名字。在论述中国官制的汗牛充栋的论文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朱元璋一手炮制的“胡党”谋逆大案,使得丞相这个古

  • 王翦灭楚为什么非向赢政要兵60万?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时代,各个国家之间互相吞并,只有更强大的实力才能帮助你存活下来,而自然的最强大的秦国笑到了最后。战国末期王翦的灭楚之战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从此战当中你完全可以看出王翦作为帅才的大格局眼光以及老将用兵的非凡谋略。(图)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公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