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一场惊动康熙皇帝的“高考”舞弊案

一场惊动康熙皇帝的“高考”舞弊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80 更新时间:2024/1/18 22:26:31

作为我国制度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科举制度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是一非常优秀的,一举多得的好制度。

但凡有考试,就会有舞弊的现象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舞弊现象屡禁不止,令人深恶痛绝。尽管有关部门多次三令五申,舞弊的考生、考官、组织仍然“义无反顾”。如今的高考舞弊案,我们都比较熟悉,不妨将视线转回古代,看看清朝那场惊动康熙皇帝的“高考”舞弊案,背后都有怎样的奇闻轶事……

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南地区就发生了一起科举考试舞弊案。这年是旧历辛卯年,因此也称“辛卯江南科场案”。

在这起案件中,考官和考生相互对立,总督和巡抚各执一词,案情曲折离奇,断案颇费周折,甚至惊动了康熙皇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案件背后隐藏了哪些内幕呢?

东窗事发

康熙五十年九月初九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的贡院门外,辛卯年江南乡试的榜单贴了出来。

(图)江南贡院

细心的书生发现,榜上有名的多是盐商和官员的子弟。最显眼的,莫过于吴泌和程光奎,他们是有名的纨绔子弟,平日里不学无术,写文章文理不通,竟然也能榜上有名!一时间舆论哗然。大家把矛头指向了主考官左必蕃和副主考官赵晋。考卷是他俩改的,举人是他俩点的,大家觉得不公,当然要找他俩算账了。

一千多名苏州秀才跑到江宁府集会,把五路财神抬进了江宁府学,供奉在明伦堂孔子像旁,寓意谁送钱,谁就能获得举人头衔。有人把贡院两字用白纸糊住,上书“卖完”二字,字形接近“贡院”二字,而且寓意举人头衔都被考官卖完了。

谁是内应

既然不少两淮盐商子弟高中举人,那么盐商和管盐政的官员,当“内应”的嫌疑自然最大。

康熙年间,盐税占朝廷税收的十分之一,官府非常重视,将其视为支柱产业。两淮盐场是清代最重要的制盐基地,成就了不少徽商的财富梦想,“盐官”也成了官员们梦寐以求的肥缺。康熙把这份差事交给了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以及两江总噶礼。曹寅和李煦监管生产,噶礼监管销售,互相制约,避免舞弊。可以说,他们就是两淮盐商最大的后台。

(图)康熙帝读书图

曹寅不光是大文学家曹雪芹的爷爷,他本人还当过御前侍卫。更重要的是,他的额娘是康熙的奶妈。李煦是曹寅的大舅子,当过畅春园总管。再说说噶礼。他是满洲贵族、功臣后代,额娘也是康熙的奶妈,堪称根正苗红。

噶礼见贡院门口乱哄哄的,叫骂声不绝于耳,于是派兵包围贡院,抓了带头闹事的十几名秀才,准备按诬告罪论处,这么做反而激怒了民众。考生们群情激愤,官民之间随时有可能大打出手。偌大的江宁城万人空巷,几乎乱成了一锅粥。

考生闹事,谣言四起,作为总督的噶礼,本该查明真相,追究责任,平息民愤,可他却对考生下狠手。

确认案发

对于噶礼的反常言行,江苏巡抚张伯行有点疑惑。

在康熙朝,两江总督坐镇江宁,江苏巡抚坐镇苏州。江宁就在江苏境内。出这么大的事,张伯行作为巡抚当然脱不了干系。于是,他奏明康熙帝,陈述了耳闻目睹的科场舞弊、考生闹事的全过程。

此外,他还提到,听说副主考官赵晋受贿十万两银子,出卖举人功名;同考官王曰俞、方名等人参与作弊;正主考官左必蕃,知情不报,欺瞒朝廷;科场舞弊,影响很坏,考生哗然,众怒难犯,如不赶紧查办,后果不堪设想。

主考官左必蕃本不想管赵晋等人受贿舞弊的事,当个老好人。听说张伯行上奏朝廷,他担心背上“知情不报”的罪名,陷入被动境地,只好也向朝廷上奏,承认科场舞弊的事实。不过,他把责任一股脑推给了同考官王曰俞和方名,说这俩人推荐的考生吴泌、程光奎,虽然榜上有名,实则不通文理。自己事后才听说,感到万分惊讶,深受蒙蔽,愧对朝廷。至于两位“问题考生”,要么送到京城复试,要么交给地方官发落。

康熙收到两份上奏,并没有动声色。他要等另外两份更重要的奏折。那么,这两份奏折究竟是谁写的呢?

没错,就是曹寅和李煦。

很快,他们的奏折送到了北京—承认科场舞弊的事实,印证了张伯行所言不虚。曹寅和李煦是康熙的亲信,跟科场案毫无瓜葛,自然没必要欺骗皇上。

康熙看完曹寅和李煦的奏折,顿时勃然大怒。他觉得,如果纵容这些人胡闹,岂不要毁我大清江山!

三堂会审

时任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张鹏翮,被康熙指定为钦差大臣,会同噶礼、张伯行和安徽巡抚梁世勋组成特别法庭,共同审理此案。

十一月二十七日,即案发两个多月后,张鹏翮抵达扬州。由于安徽巡抚梁世勋迟迟不到,张鹏翮决定招呼噶礼和张伯行举行三堂会审。

“问题考生”程广奎和吴泌似乎没见过这么大的官、这么强悍的阵势,吓得腿肚子都软了,很快就招供了。

程广奎是两淮盐商,跟赵晋是把兄弟,听说赵晋当了副主考官,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也想谋个功名。赵晋要他出八千八百两银子,说是打点主考官左必蕃,程广奎照办了。而后,赵晋找了个枪手,预先把考卷答好,埋在考场小屋里。程广奎入闱后,偷偷拿出来抄,然后在卷子上做标记。赵晋跟考官方名打了招呼,阅卷时单独抽出这份卷子,直接点了举人。

吴泌是盐商之子,家里很有钱,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后既不想做生意,也不想念书,一门心思谋取功名当官,没什么文化,就想到了科场舞弊。上了考场,隔壁小屋的考生收了他五千两银子,趁监考松懈,替他把考卷都答了,按事先约定,每张卷子都标注“其实有”三个字。

考前,吴泌听说,安徽布政使马逸姿是乡试的提调官,便托人找马逸姿手下的书办李奇和家人轩三帮忙。经李奇引荐,轩三收了三千两银子,拍胸脯保证,不仅能中举,而且名次不低于前二十。这个轩三还真是神通广大,搭上了赵晋这条线。赵晋跟考官王曰俞打招呼,把标注“其实有”的卷子抽出来,给了第十三名。

接下来,就要提审轩三和李奇了。轩三很快供出:按照主子授意,他把二十万两银子送进了总督衙门。李奇供出:他经手的三十万两银子也送进了总督衙门。

这两条供词足够劲爆!别忘了,两江总督噶礼还在场呢!我估计,这俩人要么不认识噶礼,要么送银子的事千真万确。噶礼听到这番话,暴跳如雷,文献上记载他“辄令夹胫箝口”。又是掐小腿,又是捂嘴巴,恨不得把这俩人弄死。

案子还没审完,犯人正在招供,动刑成何体统!张伯行当即跳起来,反对大刑伺候,跟噶礼在公堂上争执起来了。堂堂法庭,法官成了犯罪嫌疑人,法官之间意见分歧严重,这案子没法审了。张鹏翮只好下令,犯人收监,赶紧退堂。

张伯行主张严查到底,噶礼处处打圆场,希望案件审理就此打住。这时,作为首席法官的张鹏翮,态度倾向就很重要了。可是,一贯正直的他陷入了犹豫。

(图)张伯行

一年多前,在审理另一案件时,张鹏翮得罪了噶礼。张鹏翮的大少爷张懋诚就在安徽当知县,噶礼就是顶头上司。如果继续较真下去,噶礼一犯浑,毁了儿子的前途和性命,那就亏大了。他知道,朝廷对汉族官员存有戒心,去找皇帝评理,汉族官员往往斗不过满族大臣。何况噶礼的母亲还是皇上的奶妈。这样的人,谁敢得罪!于是,张鹏翮心软了,在审案过程中哼哼哈哈和稀泥。

眼看张鹏翮越发不靠谱,案子越来越难审,张伯行心急如焚。他思前想后,决心把案子查到底。于是,他上奏朝廷,讲了三方面内容:

第一,噶礼涉嫌受贿五十万两白银,阻挠案件审理。

第二,张鹏翮有难言之隐,案件审理困难重重。

第三,为了能把案件审个水落石出,他情愿跟噶礼一同解职,接受朝廷审查。

噶礼听说张伯行要弹劾他,也写了一道奏折送往北京。他没有一味辩白,而是反戈一击,一口气数了张伯行七大罪状,说他诬陷自己,还私刻书籍,诽谤朝廷。看到两人各执一词,康熙会怎么想呢?

康熙决断

噶礼列举的七大罪状,康熙原本不太相信。可是,李煦奏折里多次密告张伯行确有私刻书籍的事。这可是违反朝廷法令的大忌。这位老皇帝又有些犹豫了。

如果就这么惩处了清官张伯行,恐怕要冷了忠臣和百姓的心。他始终搞不懂,张伯行和噶礼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恩怨!他把自己的奶妈,即噶礼的母亲找来询问。没想到,这位奶妈深明大义,揭发了噶礼贪赃枉法的行为。康熙颇为感动,说出了这样的话:

其(噶礼)母尚耻其行,其罪不容诛矣。

恰好,曹寅的奏折也送到御前,说此案办得不妥,江南民心不服。康熙决定,张鹏翮的建议不是终审判决,朝廷将另派钦差大臣重审。

经过几轮审讯,新的钦差大臣和六部九卿会议认为,噶礼受贿查无实据,不应定罪。张伯行、噶礼互相参劾,搞得民心不安,理应一同革职。至于涉案考生和考官,按照大清律,该杀的杀,该革职的革职。

这真是个八面玲珑的判决。涉案考生和考官罪有应得,噶礼洗脱了受贿罪,张伯行却倒了霉。康熙本想保全张伯行,但所有大臣都误解了。康熙只好亲自出马,举行御门听政,宣布最后裁决。

(图)御门听政的场所-乾清门

康熙最后决定,噶礼革职,不再深究;张伯行革职留任,继续担任江苏巡抚。科场案的涉案官员中,考官赵晋、王曰俞、方名斩立决;考生吴泌、程光奎等人绞监候,秋后处决;主考官左必蕃被革职,代笔打小抄的考生也受到了带枷蹲班房的惩处。

终审判决的消息传到江苏,人们喜笑颜开,奔走相告。书院里又传来了朗朗读书声。张伯行又担任了一年多江苏巡抚,然后调往北京,担任仓场侍郎,继续着官场生涯。受贿本是死罪,但噶礼侥幸逃脱。可他不知悔改,反而对母亲怀恨在心,暗中下毒。不过,他做事不密,阴谋败露,康熙震怒,赐他上吊自尽。

标签:

更多文章

  • 和珅:平步青云欲壑难填 天下首贪遗臭万年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和珅是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贪官,他受到皇帝的宠信,独揽国家财政大权,借此疯狂敛财,一生聚集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贪腐记录。和珅(1750一1799),字致斋,姓钮钴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和珅可以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贪官的代表,其个人经历也为现世的人们所关注。应该说,和珅由一普通生员扶摇直上,短短数年就成为乾

  • 给谋反者写赞歌?这位皇帝做了一件比杀了他还痛苦的事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年羹尧是清朝康熙时期的边疆大吏,功高盖主,又有着很高的权势和威望,甚至在边关地区风头盖过了皇帝,这是皇帝万万不允许的。康熙在位时候已经有打算除掉他,雍正年间才真正开始动手。铲除“年羹尧集团”,是雍正皇帝的文治武功之一。年羹尧,字亮工,康熙三十八年中举,康熙三十九年登进士,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

  • 为什么说科举、青楼、镖局是独特的汉族文化,少数民族却没有?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为什么说科举、青楼、镖局是咱们独特的汉族文化,中国的少数民族和西方都没有?(所以想干这行的妇女都来中国了。《海陬冶游录》说,清道咸年间上海就有外国妓女,北京大概在同治、光绪时期才出现,据点是东单牌楼二条胡同第一楼。开始是东洋妓女盘据点,后来转手给了西洋妓女。嫖资是本土妓女的两三倍。这价格“开洋荤”是

  • 帝王家豢养的鹰犬?论最会做官的大宋第一良将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自古开国君主都有着一帮战功赫赫的老将,宋太祖赵匡胤本就是一名久经沙场的将军,他手下的将军应该更加骁勇善战才对。最近的朋友圈和市里坊间的消息很多都是围绕着《欢乐颂》,姑娘们看着剧中理性而干练的安迪纷纷羡慕不已,只是煮酒君想说的却是安迪的饰演者刘涛在十几年前饰演的一部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又叫李后主

  • 煮酒论英雄是真实的吗,曹操当真能视刘备为英雄?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刘备还在一文不名的时候,曾经过过很长时间寄人篱下的生活,就是在曹操手下的时候,发生了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那么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当时寄居在曹操门下的刘备,每天过着浇水种豆的悠闲生活。有一天,曹操找刘备来喝酒。这个古人们,喝点酒就上头,马上开始天南海北的乱吹一通。曹操就和刘

  • 谁是三国里的最佳好男人?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好男人这个词貌似是现代产物,但其实要是有一个好男人的标准,古代很多人也能当得起好男人的称号,比如说三国时期就有许多的好男人。三国的最佳好男人评选正式拉开帷幕,主持人诸葛亮说下面请各位候选人介绍自己的光荣事迹:第一个出场的是吕布,只见他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

  • 什么?这时期皇帝杀个人也这么麻烦啊!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稳固国家,同时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用雷霆手段对人民和官员进行统治,起到了很好地效果。1,劳教搬砖成笑话明朝开国后严惩贪官,罪大恶极的杀了不少,但对好些情节不太恶劣的,却也治病救人:劳动改造。劳改的方式,朱元璋时代主要是种地,也就是去官田里插秧。当时乡间的官田

  • 明朝皇室如何穷奢极欲:紫禁城地砖造价赛黄金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明朝的都城最开始定在南京,到了朱棣时期,首都才迁至北京,决定定都北京后,皇家在这里修建了史无前例奢华的宫殿——紫禁城。人们形容繁华盛世的大场面、大仪式时,会赞叹地写道“树裹织锦”、“金砖铺地”,原本理所应当地认为那是一种写作手法,但当人们见识到皇宫里有数不尽的金银珠宝、数不尽的古器珍玩后,才恍惚觉得

  • 盘庚迁都到殷,商都定为殷都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商朝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当久远的朝代,因此大多数人了解的相对少一些,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曾经强盛过的朝代,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商汤代替夏桀,建立了商朝,在这中国历史上,称为“商汤革命”。商朝的奴隶主贵族统治,总共维持了五百多年,更替了三十一个君王,完成了两次“革命”。然而在这两次“革命”之间

  • 帝国的侵略, 清朝抉择了一条如何的不归路?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百日维新运动如果能够一直持续下去,或许能够改变国运也说不定,但是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故步自封的大清终究是难逃被奴役被推翻的厄运。(图)19世纪清廷外务官员正在议事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北京城可谓风云变幻。随着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就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