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秦国「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为「先师」,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热播剧《芈月传》里,秦国公子樗里疾为了王室权力的稳固,反对秦惠文王嬴驷改立太子,站在宗族的立场,他又劝嬴驷早日分封诸子,藉以提升芈月的地位。在惠后芈姝手握大权,要对芈月进行追杀时,又是他仗义执言,让芈月逃出生天。他虽然善于调和政治矛盾,但是在秦国王权至高无上的情况下,他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左右局势的变化,终于在秦武王赢荡死后,在面对诸公子混战一片的情况之下,他也无力回天,愧疚万分。对于宣太后芈月赌徒般的博弈手段和随时撕毁盟约的帝王心术,他更是无法认同,但却不得不出于国家的责任而出任宰相之职勉力辅佐。
在剧中,出身秦国王室的公子樗里疾是一个能干而又比较纠结、善于妥协、时常处在风头浪尖上的政治人物,各派势力都想拉拢利用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又偏向保守和谨慎,老成持重,中庸处事,少了几分锐气,文治武功也没有充分彰显。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作为秦惠文王嬴驷的弟弟,樗里子深得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三位帝王及宣太后的器重,凭藉其出众的才智,成为秦国第一名将,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樗里疾(?―前300年),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樗里疾单名一个疾字,他的生母为韩国人。他虽出身于秦国宗室,但仍属庶出,不能继承宗室姓氏,其异母同父胞兄嬴驷继承大统,是为秦惠文王。因受封樗里(一说楮里,今陕西渭南),改姓为樗里,称樗里子。其后他任庶长(大良造的幕僚辅官),被称为庶长疾。后来他被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人称严君疾。樗里疾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是秦国宗室中难得一见的治世奇才。
治世奇才,秦国第一名将
樗里疾是秦国宗室中少有的治世奇才,只因是庶出,与正统无缘,只得将才智运用于徵战之中,凭藉其出众的才智,成为秦国第一名将,立下了汗马功劳。
樗里疾擅长外交、军事。秦惠文王执政时,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各方面实力正在一个上升期,各国皆眼红秦国的日益兴盛,故而结盟与秦国为敌,秦国因此陷入了群起而攻之的境地。樗里疾正是拯救秦国于危难的治世之才,秦国靠着樗里疾抵挡六国进攻。在樗里疾的指挥下,秦国採取远交近攻的方针,改变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并且成功地将六国结盟关係毁之一旦。
公元前318年,韩、赵、魏三国联合共同伐秦,秦国陷入危机,樗里疾率军大破联军,斩敌八万余众,此战大捷,震惊关东六国。公元前314年,樗里疾攻克魏国曲沃和焦邑两地,将魏国百姓赶回魏国领地,将这两个城池纳为秦国版图,同年,急转枪头,直攻韩国,将韩军打得溃不成军。樗里疾立下了战功赫赫。
秦武王即位后,樗里疾为秦武王驱逐张仪、魏章,深得秦武王器重。秦武王任命战功卓着的叔父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兵法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被视为秦王朝的左膀右臂,相得益彰,并且进行了一连串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稳固的根基。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秦国之所以能够东攘诸侯,正是出自樗里疾的良策。秦昭王元年,樗里子仍任为丞相。
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
樗里疾,作为战国中期秦国战功赫赫的宗室贵胄,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早年就因足智多谋,被人称为「智囊」。秦人有谚语说:「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载,秦昭襄王七年(前300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樗里疾临终前预言说:「一百年之后,这里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坟墓。」樗里疾的家建在秦昭襄王庙西边渭水之南的阴乡樗里,死后即葬于此。到西汉建立后,所建的长乐宫就在樗里子坟墓的东边,而未央宫就在他坟墓的西边,武库正对着他的坟墓,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于是后世的堪舆家皆奉樗里疾为相地术正宗,尊称他为「樗里先师」,奉之以神一般的存在。
《史记》及其他古籍并没有记载樗里疾在堪舆学上的才能,不过在《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名流列传却将他列入风水学者。这是由于他曾经根据某地的「地理特色」,而準确的预测出当事者未来的时空变化,因而名臊一时,并且为堪舆学界所推崇。据清朝马泰清《地理辨惑》记载,樗里疾有作品《青鸟经》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