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乞丐丐帮,从打狗棍说起,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六七年前,一部电视连续剧《打狗棍》风靡全国,剧中主人公戴天理(巍子饰)无意中得到「打狗棍」,成为热河杆子帮的首领,演绎了一段杆子帮反鸦片、反侵略的爱恨情仇。在清代北京乃至华北地区,说起「桿上的」「大桿」,大家心领神会,那是乞丐帮会及其头领的专有名词。一般人的「打狗棍」,在丐帮那里成为权力的象徵,因此别小看这根漆成红色的木棍,谁拥有了它的支配权,谁就是丐帮里操乞丐生死予夺大权的「小皇帝」。,01乞丐的产生及根源,乞丐,即以讨要食物钱财为生的人,这种称呼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李昉等所编辑的《太平广记》。,乞丐的产生不晚于文明社会,古代名人如伍子胥、百里奚、晋王室公子重耳、齐国名相管仲等都有乞食经历,记载散见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历史文典之中。当然,这只是那些仁人志士度过难关的权宜之计,但从侧面说明,个体乞丐的存在已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贫困是乞丐产生的首要社会根源,万不得已谁愿意放下尊严乞讨?!古代旱灾、水灾、蝗灾、疫情等的天灾,加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残酷统治的人祸,成为乞丐泛滥的助推器;差别与不公平,是乞丐衍生的温床。,久而久之,乞丐的社会现象演化为文化现象,乞丐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信仰习俗等乞丐亚文化与其他三教九流文化一起逐渐融入社会,得到社会认同,并成为一些人的精神寄託,「另类」乞丐应运而生,也为丐帮横空出世奠定了文化基础。,02丐帮的产生,各自为战的乞丐,在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语言风格、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处世哲学与信仰追求相同或相近的亚文化影响下,形成有组织的丐帮群体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此,我们可以说,丐帮产生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活动为基础。,据记载,两宋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其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各种社团不断涌现,丐帮也大体形成于该时期;丐帮在元朝得到快速发展,但仍以地域性群体为主体;丐帮真正的发扬光大,迅猛发展,是清朝中后期至近代的事了,此时的丐帮文献记载已是遍地开花。比较有代表性的丐帮,有北京的黄杆子蓝杆子、江西的「边钱会」、湖南的「红黑会」、赣闽浙三地交界处的「花子会」等。,03清朝丐帮的分类,丐帮,顾名思义,乞丐为其主要成员,乞讨为其主要活动,但因组织方式、活动目标、行为规範等的不同,丐帮又可大致分为如下三类:,民间型:由民间自发组织而成,成员以普通型乞丐为主,是一种典型的初级群体。,该类型丐帮组织以情感和类亲属关係为纽带,结构鬆散,只有约定俗成,没有清规戒律,遍现于清末民初之时,规模很小,不成气候,但名目众多。,官办型:属于官办救济组织,以普通乞丐和残疾乞丐为主。清末民初,「乞丐处」「养济院」等均属此列。,社团型:主要形成于清代,主要成员为社会游民,组织方式相当于会党,已不满足于乞讨,类似于《水浒传》所描述的一百单八将的所作所为。,04清代乞丐社会问题应对策略,在中国古代,历朝的统治者也已意识到乞丐痼疾,制定相应的「善政措施」进行抚恤或管制。如明朝的「养济院」机构,用来收留社会上的那些孤、独、鳏、寡者,当于现代的养老院,但规模微乎其微,杯水车薪,至清代才真正有所作为。,清代保甲制度,根本目的不是济贫,而是安抚民心,防止游民问题引发社会动蕩。具体措施是由丐头管理乞丐,并登记在册,丐头与衙门各执一册,丐头对乞丐所有行为负全责。更奇的是,在册的乞丐人手一个腰牌,可能是现在身份证的雏形,姓名年龄甚至有无鬍鬚记录一应俱全,可谓完美。,正因为太完美了,才过于理想化,导致无法完全付诸实施,被后代学者戏称为「中国式的乌托邦」。但保甲制度功不可没,后来的官办型丐帮组织能得到官府的默许与资助,得益于保甲制度的机制。,养济院,同明朝「养济院」,用于照顾「鳏寡孤独废疾」,所不同的是範围更广,各县大都设有。17世纪后期,有部书专门用来指导县令为政的,名《福惠全书》,其中记载:,但在清朝,规定归规定,执行是另一码事了。,养济院的有名无实,让丐帮有了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基础。你官府力度不够,我们无助的游民就自发地结成丐帮抱团取暖;你官府或当地士绅阶层许可默认,我下层丐帮就半官半民,还能从你官府那里领取一定的活动经费;为了生存与发展,丐帮向当地商民收取保护费;保甲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维繫了乞丐们有组织的乞讨活动。,05童童结语,乞丐丐帮属于历史的範畴,它随着文明时代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而消亡。解放后,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乞丐现象已然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