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他的词让皇帝怒了,让和尚醉了,让王重阳直接开悟了

他的词让皇帝怒了,让和尚醉了,让王重阳直接开悟了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973 更新时间:2024/1/7 6:24:43

宋词这朵奇葩,是继唐诗后的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与汉赋争奇,与唐诗斗妍,与唐诗并称绝代双娇。后人以为,宋词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真实,宋词并不是那么的神圣与不可高攀。宋词是一种接地气的,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文化。

宋词意境图

诗有言志的光荣传统。曾几何时,诗是主流、主旋律,是仁、义、礼、智、信;在教育普及,科举制度渐趋完善的唐末、两宋,诗是读书士子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敲门砖。当诗沦落为吸睛、升职、上位的工具时,就与小民无干,人们转而喜欢上了靡靡之音的“词”。从某种角度来讲,“词”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宋人唱词图

讲到宋词,就必须要提到宋词里程碑似的人物——柳永

帅哥刘永,怪不得迷倒美女无数

柳永是宋词的形象代言人,“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仅此一点,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最初的宋词,总是和一些八卦绯闻之类的艳情事件有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满江红》《贺新郎》之类,出现略晚。“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柳永的词,并不讳言“食、色性也”,因此身前身后饱受非议。

柳永《雨霖铃》

柳永词天下闻名,是因为写了一首令真宗皇帝颜面扫地的词。

历史上,第一个赤裸裸地将利禄作为劝学手段的是真宗皇帝。他公然宣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女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劝学篇》

在真宗不遗余力的忽悠下,柳永生活的时代,科举入仕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

柳永最初不叫柳永,而叫柳三变、字景庄。柳永才情卓绝,与两个兄长并称“柳氏三绝”。识与不识,都认为柳永兄弟三人中进士、取功名如拾草芥。

柳永极为自负,对参加科举充满了信心。哪知道造化弄人,第一次参加科举就名落孙山。心情失落之余,柳永提笔写下一阙《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阙词不过是一个落榜生为自己找个台阶下,小小的矫情一下。哪知一时的冲动,导致了一生的命运多舛。

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会原谅,皇帝却不原谅。

《鹤冲天》

《鹤冲天》在京城中传唱开来,很快就传到了圣明天子耳中。

真宗性格懦弱,虽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与勇气,政治上无所作为,却喜欢粉饰太平,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被无数臣子、史家吹捧为圣君。谎言听的耳朵生茧,也就认为自己真的是如假包换的“圣君”,治下的王朝“君圣臣贤”。

政治清明的时代,怎么会野有遗贤?

许多宋人都知道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返乡》中破题之句便是“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柳永虽然含蓄地用了一个“暂”字,真宗仍是从中嗅出了柳永心底蕴藏的怨望之气。于是,在心底记下了这个名字。

宋真宗

柳永再战科场,文章写的花团锦簇,顺利通过了省试。

宋制,礼部奏名进士尚须通过殿试才能登第。当真宗皇帝看到“柳三变”这三个字的时候,立即想起了那首《鹤冲天》。此前,也有人非议科举,但象柳永这样公然表示出怨怼情绪的还是第一人。最令真宗难堪的是,柳永敝履功名罢了,居然胡说什么“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花街柳巷的吸引力,居然比出仕作官还要大?这摆明了是在和自己唱对台戏!

真宗当下毫不犹豫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说着话,拿起朱笔将他的名字轻轻划去。

仕途无望的柳永索性打着“奉旨填词”的旗帜游戏风尘,堂而皇之地出入歌楼舞场,夜以继日地“浅斟低唱”。时间一久,汴梁城中的歌妓,得到柳词的品鉴才能声名雀起、身价百倍。在坊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谚——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一个歌妓如果不认识柳永,那她绝对不是当红辣子鸡。

奉旨填词

虽然名扬四海,柳永却始终心有不甘。归根到底,他是一个封建文人,心底的出仕思想始终没有断绝。

作官还是作词?柳永的选择是官要作,词也要写。

柳永一生至少参加五次科举,一直考到发如雪,人近中年,换了个马甲,改名为“柳永”,终于通过了特奏名的恩科混进了体制。

落第与及第,都是皇恩浩荡。

柳永的理想是风云际会、拯救民瘼、大展宏图,但是终其一生,他担任的只是些低微职务,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

柳永中举

晚年的柳永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宋廷只是给了他正六品的“屯田员外郎”死后哀荣,是红颜知己共同出资安排的后事。

出殡之日,满城妓女大放悲声,这就是宋元话本中“群妓合金葬柳七”的故事。这一风流佳话,彻底颠覆了世人所说的“婊子无情”。柳永没有建立什么不朽功业,但他赢得了无数青楼女子的真心爱戴,这也许是对他一生最大的肯定。

风月君曰:戴了有色眼镜去读柳词,太过求全责备。

柳永墓

柳永逝后,歌伎伶工岁时致祭,相沿成风。直到明代,歌儿舞女们都会在柳永忌日这一天,不约而同地去他的坟前祭拜。后来,干脆将一天称为“吊柳七”。

吊柳七

不但生前粉丝无数,就在逝后数十年,仍然有许多人喜爱柳永词。

徽宗末年,朝臣刘季高在大相国寺智海禅院宴客,文臣会饮,话题自然离不开诗词曲赋,说着说着就扯到了柳永的词。宋人对柳词不是毁誉参半,干脆就是毁多誉少,柳永“词多媟黩”几成定论。

“因谈歌词,力诋柳氏,旁若无人者”,就在几人信口胡勒勒时候,旁边桌上的一个老太监手捧纸笔,颤微微走到刘季高等人面前,直接给跪了,恳请道:“几位大人既认为柳词不好,就麻烦为老奴填一阙好词!”

原来,这老公公是柳永骨灰级的粉丝一枚。

刘季高几人面面相觑、作声不得,批评柳永词口若悬河,但让他们真的写,却没有柳永那样的才情。

刘季高书法

宋代磨勘转官,“须至京引对”,柳永的后半生,不是在履新途中,就是奔波在赴京的羁旅之中。在飘泊辗转中,柳永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这些词在宏大的背景下抒发相思之苦和人生之感,突破了花间尊前的琐碎与狭窄,拓宽了宋词的创作题材。其中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是这首《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声嘶力竭的蝉鸣声中,城郊短亭,夕照余辉里一只孤舟在江水中浮浮沉沉,一对男女泪眼人看泪眼人,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说起。就在此时,船要碇的鼓声响起(宋时客船启行,照例鸣鼓催客。范成大《晚潮》诗云:“东风吹雨晚潮生,叠鼓催船镜里行”),惊醒了依依不舍的男女。两个留恋却又“无绪”的男女,被“兰舟催发”惊散。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柳永数语就写出了人物的矛盾心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更如神来之笔,千余年后,读来仍令人心潮起伏。

黯然销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被视为千古名句。

当旅人从宿醉中醒来时候,船已不知行至何处。潺潺水声中,分手的情形恍然如梦。当他摸着昏沉沉的头隔了船窗向外望去时,突然感觉寒风扑面,远处天际鱼肚白中,沿岸萧疏的杨柳隐约可见。

一弯残月高悬,清光如水…

生命将漂流向何方?人生会在哪里醒来?

醒,并不是从睡梦中清醒过来,而是一个生命从迷茫走向清醒的状态。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和他的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流风所及,就连方外之人也对柳永的经典词耳熟能详。

邢州开元寺有个叫法明的和尚吃斋念佛的事不做,叫他喝酒赌博却欣然而往。而且一喝大了,就开始高歌柳永词,什么时候不唱,是鼾声如雷了。因为行事乖张,人们都瞧不起他,就连小孩子都不称呼他的法号,而是叫他“疯和尚”。

秋去春来,倏忽就是十多年,忽然有一天,法明醉眼迷离地对寺中僧众说:“明天就是我得大圆满的日子…”众秃哪里肯信一个疯和尚说的话,纷纷大摇光头。

第二天清早,法明合掌端坐,招呼其他僧众曰:“我要去了,有几句话说与大家。”

众僧见他法相庄严,与平日有异,急忙趋近倾听。只听法明说偈道:“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言罢,盍目坐逝。

众僧以为法明临涅槃前会谈禅说法,哪知法明坐化前所念的偈语却是柳永的《雨霖铃》。

傅抱石《醉僧图》

无独有偶,世人只知创立全真教的王重阳一阳指功夫出神入化,却不知他悟道也与柳永词有关。王重阳有一首《解佩令》深受柳永词作影响,在其词序中直承“爱看柳词,遂成。”

词云:

平生颠傻,心猿轻忽。《乐章集》,看无休歇。逸性摅灵,返认过,修行超越。仙格调,自然开发。四旬七上,慧光崇兀。词中味,与道相谒。一句分明,但悟徹,耆卿言曲:杨柳岸、晓风残月。

王重阳

显然,王重阳的豁然开悟是受了柳词的影响。全真七子中的马钰词作《传妙道》《玉楼春》都是以柳词为韵。全真教词在词曲递嬗过程中非常重要,从王重阳、马钰等人的词作风格、体制形式、体裁内容影响了元代散曲来分析,可以说柳永词作间接影响到了元代散曲。

马钰

法明和尚与王重阳都是有大智慧的人,读柳词可以开悟,正是因为柳永经历了许多,感悟出了人生无常的道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暗含机锋,一语双关。其中既有对生命转瞬即逝的无奈与喟叹,也有对生命价值的体悟。

风月君评曰:

柳永这样的人做文章尚可,做文章太守则前途堪忧。真宗让他且去填词,也算是洞悉了他性格中的弱点。让柳永在词的领域恣溢汪洋,是对他的人文关怀。毕竟,柳词反映的是盛世浮生相。

清明上河图,盛世浮生绘

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标签:

更多文章

  • 鲜为人知的美国梦,他们有的遭遇暴力有的四肢不全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这些人来自拉丁美洲,他们取道墨西哥进入美国。刚来美国时,他们都有个美国梦,他们想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有的人想发财致富。但这条路似乎不那么简单。他们主要来自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哥伦比亚等国。照片中女人来自洪都拉斯,在国内只是一名工人。经过墨西哥时,遭遇抢劫案,被一伙不法分子划伤胳膊。这名女孩来

  • 乾隆皇帝那些五花八门的身世传说,有一说法金庸竟然也信了!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节选自《老梁说天下4》,中国工人出版社我们之前说清朝皇帝身上的谜案很多,好多涉及的是他怎么获得的权力,再到他怎么死的,基本很少有说这皇帝怎么来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既然是皇上那必然得是龙种,得有正根儿,要是皇帝的身世都没搞清楚,那他没法儿当皇帝。可是,偏偏清十二帝里有两位就存在着身世之谜——怎么来的

  • 法属越南时期纸币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法国为在越南实施殖民政策建立殖民地经济,早就图谋控制越南的金融货币,在1874年3月14日越南与法国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南方占领之后,法国就把越南南部称交趾支那,立即被认定为法国的直属领地。为了控制经济命脉,在1875年法国各大资本家们组成联合大财团成立印度支那银行(banquede

  • 揭秘谁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马屁精 并非和珅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近几年市面上流行一部书,叫做《厚黑学》,顾名思义,乃脸厚心黑之学也。但乍听起来,这个名字好像还嫌太文雅了点。其实,也不用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完全可以放开来说,说得更简单通俗一些,中国封建官场上的这门最大的学问,就是“马屁学”。如果研究好了“马屁学”,而且能够运用得得心应手,那就会在宦海沉浮的惊涛骇浪

  • 纳兰出手,明珠施救:千古文坛佳话背后的龌龊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吴兆骞(1631年—1684年)清初著名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吴兆骞像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兆骞中举人,不料“南闱科场案”发。当时,江南主考官方遒、副考官钱开宗收人贿赂,录取同宗的少钛事方拱乾之子方章钺,舆论哗然。士子把正副考官的名字各取一部分,方字去掉一点,钱字取

  • 四十年前的越南时尚女郎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1970年代的越南西贡还是南越的首都,因为长期受到法国文化影响,加之越南战争期间始终是美国的追随者,文化十分西化,越南的女子打扮都很时尚。就是今日来看也不过时。1970年代打扮时尚的越南女孩1970年代的越南西贡街头的女孩1970年代的越南首都西贡的女孩,穿着和好莱坞电影中类似。1970年代的越南西

  • 被误读的殷商“纣王”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他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欢心。作为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把他在位的时间溯源到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然而,在这29年的君主生涯中,正史却给了他诸多不公。称号的污蔑世人皆称他为殷商纣王,笔者更愿称其为帝辛。帝辛,子姓,商族人,帝

  • “最惧内”的皇帝:明宪宗与万贵妃的爱情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后宫》剧照:朱见深和万贵妃)说到明宪宗朱见深,史学家对他的定论还是正面的。《明史》说他“恢恢然有人君之度”。他性格安静、谨慎、宽和、仁厚,信任大臣。个人亦认为他还存有感恩之心、不记仇恨、重情重义、忠于感情。这样的一个人,被台湾文史家庄练(苏同炳)在他的《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一书的《明宪宗有

  • 痴情少年天子顺治和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清世祖顺治年仅24岁便逝世,这位少年天子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在清朝历史上却因为不爱江山爱美人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顺治帝处于清朝早期,处于满汉矛盾异常激烈的时候,发生了“剃发易服”“文字狱”等重大历史事件。抛开发生在顺治年代的政治事件,顺治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最让世人熟知。董鄂妃具正史记载:满洲正白旗,内

  • 都是岛国,日本与英国有哪些不同?日本人看了该生气了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日本与英国都是典型的岛国,而且是同一重量级的。两个国家有很多相同点,比方说,都面对大陆背对大洋,土地资源都很有限但水资源丰富,与大陆相连的海峡最窄处都差不多宽。今天我们重点来说说两国的不同点。1、饮食方面:英国饮食热量高素食少,日本饮食热量低素食多。(日本料理)两国虽然都很爱吃鱼,但做法不一样。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