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食盐买卖成为朝廷的主要收入,宋帝国依靠这个实现商业繁荣

食盐买卖成为朝廷的主要收入,宋帝国依靠这个实现商业繁荣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667 更新时间:2024/1/15 12:10:22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朝代前几名,大宋的经济水平是当时世界第一,不论民间还是高层都呈现出富庶强大的面貌,这其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这个帝国的创始人对安全的极度忧虑,决定了未来三百年的财政困局:始作俑者赵匡胤无法再回人世,否则重新检讨当初的制度设计,定当后悔不已。

作为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安全感很低,大致是源于其早年经历的社会动荡不安,军事叛变、士卒暴动、官僚集团在不同的势力之间倒来倒去——总之,赵希望用一套新的制度来彻底解决那些事件对他产生的心理不快。对于军队以及文官集团的建设,必须符合一条原则,即保证皇室对帝国的绝对控制。为实现这个政治使命,大宋帝国将不惜一切代价。

对于军队建设,多年来,帝国已形成一套治理模式:将失去土地的流民、社会轻微犯罪分子都招募进军队。

“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取之虽非一途,而伉健者迁禁卫,短弱者为厢军,制以队伍,束以法令。当其无事时,虽无爵赏衣廪之费,一有征讨,则以之力战斗,给漕輓,而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矣”。(《宋史兵志》)

考察这种治理模式,军队建设某种程度上还承担了财政转移支付的责任。历代应对饥民现象,或采取赈灾措施,或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积极的劝农政策,从来还没有像大宋帝国那样,一股脑地将流民纳入财政包揽编管的范畴。

而文官制度的设计,更体现了赵宋皇室对大臣权利尾大不掉的警惕。宋太祖定下的“官、职、差”三权分离的游戏规则,足以说明其机杼周密的匠心独具:做官的没有职权,有职权的不见得是官,只有皇帝差遣你去做某件事,你才算是真正职、权归一的朝廷干员——在这样的体系下,一个岗位至少对应三个人,机构不膨胀才怪。

另一个严重制约大宋帝国根基的症结是,这个帝国的疆域之小,令人尴尬。到南宋以后,北方领土落入金人之手,帝国的河山更是变得残破不全。不过虽然如此,人口基数比起以往帝国,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损失,人均耕地的大幅度下降虽然严重限制了帝国的农业产出,好在军队基本容纳了大多数失地的农民——另有一部分,则进入城市,从事商业活动。这或许正是后世认为大宋帝国不怎么歧视工商的证据之一。

但大宋帝国的商业繁荣,并不足以与其征税水平相提并论,就像以帝国财政收入来衡量其经济发展,未必能达致完全的对应。

帝国庞大的财政收入中,商税其实并非大头,而农业两税则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宋徽宗时期,权臣蔡京汇报工作说,皇上您的收入都来自两税。熙宁十年两税为五千七百万贯。而商税在宋初只有四五百万贯,北宋中期以后保持在一千万贯上下,最高时也仅仅接近两千万贯。

但这里的商税仅指民间商业。国家直接经办的“官商”可就大不同于反响了。

专卖是两宋官办商业主要的创收工具,尤其是盐的专卖,北宋末年达到四千万贯;盐以外茶叶和酒的专卖同样获利甚丰,南宋时期都在一千万贯上下。另一个比较大的品种是杂税,尤以南宋为最:绍兴三十年,光“经总制钱”就有二千万贯。

民间商业提供的税收虽然不多,但对民间财富的积累、民间商业资本的积聚显然是有好处的。当然,在那个时代,民间商人集团的兴起,一般并不可能改变或改善周边庞大的农民阶层的地位和命运。

宋朝沿用唐朝时期创制的两税制,即把田租、户税、力役都合并到田租一项里面,分夏秋两季征收,两税之外不得另征。换言之,百姓已经为各种设施建设交了税,政府要兴建各种工程,自应该出钱去雇佣百姓,不得再行征发百姓做无偿劳动。但宋朝的两税制的区别在于,两税之外户税和徭役是照样征收的,而官方给出的解释是:两税制是田租。

于是百姓虽然已经交过免役钱了,但还是得为官府服劳役,甚至因为不堪“差役法”的摧残而招致众多家庭破产。王安石变法,废除“差役法”、行“免役法”,依其本义言,堪称一大德政。以致后来旧党司马光上台,全盘推翻新法,在废除免役法的问题上,也招来同为旧党阵营的苏轼的不满和批评。

反正老百姓是冤大头,没得选择,官府想怎么糊弄就怎么糊弄,虽然明明已经交过一次的免役钱,现在却不得不再交一次钱以求免役,能达到这一点已经是求之不得。帝国官吏的无穷创造力再一次得到表现。粮食入官仓后,可能被老鼠偷吃,这个损耗得让老百姓补交,即所谓“鼠雀耗”。

此外还有“支移”和“折变”等名目。

所谓“支移”,就是农民交了税粮以后,官府说:“这还不行,你得给我运输到哪里去。不想去也可以,交钱。运费按运输距离算。”甚至有指定运送到千里之外的。“支移”附加甚至比税粮基数本身还高数倍。

所谓“折变”,就是指交税的时候,本来应该交粮食和布匹,官府要你折成钱交,当然,折换率是官府说了算。甚至有更狠的,先把粮折成钱,再把钱折成绢,这样折上个三五回,一匹布折出几匹,一斗粟折成几斗,“一掴一掌血”,生生把小民逼上了绝路。南宋的布帛折钱,开始是一匹两贯,后来改为六贯,最后折成十贯。几折之间,布帛的实际税率上升了五倍。

有时官府犯穷了,还会提前征收两税,秋粮还没收割,就收秋税,这叫“预催”;今年已经交过了,又叫你提前交明年的,这叫“预借”。南宋后期的淳祐八年,有些州县连淳祐十四年的两税都预借清了。

帝国实行盐专卖,开始是政府直接生产销售,后来改成政府出卖专卖权给私人,由他们生产销售。宋初,食盐专卖收入为一千万贯上下;到元丰年间,收入翻了一番,成了两千万;到蔡京当政时在翻一番,到四千万贯,这还只是政府出卖专卖权“盐引”所得,加上制盐业的劳动跟附加利润,已大大超过农业税。

盐是生活必需品,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价格弹性很低,而且没有替代品,价格增加时销售量的减少幅度很小。低价你得买,高价你还是得买。唐末每年在盐政上年收入几百万,已经被批评为价格过高,是盘剥百姓。宋人吃盐想来不会比唐时多多少,收入超过这么多,只能是提高价格一途。

过高的价格甚至迫使百姓少吃盐或者不吃盐——苏东坡的《山村绝句》中描述: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山中食无盐。”

山村老翁诉苦,不要以为我是和孔子一样因为沉迷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只是因为很久没吃盐的缘故啊。

强迫商人购买“盐引”也是一大景观。蔡京把各地食盐专卖收入制定一个定额,作为考课官吏的依据,创收超过定额的可以得到升迁,不能达到的则施以惩罚。事关做官前程,下层官吏当然也变着法子创收,民间商人想不买专卖权也不可能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良妃是谁,历史上的良妃活了多少岁去世的?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良妃是康熙的妃子,她出身辛者库,这是一个负责皇宫内衣物的部门,辛者库一共出了五位妃子,那么良妃生平如何,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的呢?良妃(?-1711年)卫氏,旗籍为满洲正黄旗,内管领阿布鼐女,清康熙帝妃,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生皇八子胤禩。三十九年十二月册为良嫔,后晋封良妃(《星源集庆》记载)。良妃是康熙

  • 大汉帝国的最强兵器,是这能击杀三百步之外的强弩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弩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远程武器,它有着比弓箭更稳定的命中率,以及更加强大的杀伤力,因此是冷兵器时代大力发展的武器之一。汉弩与秦弩相比有两大进步。其一是青铜的机匣——“郭”的出现。汉代对弩的改进,突出体现于弩机上,汉代弩机普遍增设了铜质的机匣——郭。牙、悬刀、牛等部件先装入郭内,再嵌入

  • 太史慈是如何劝说刘备,出兵久援助融的?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东汉末年,三国的格局尚未形成,此时的刘备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在孔融被黄巾军围攻的十万火急关头,太史慈拿了孔融的求救书信来向刘备求援,素不相识的刘备,是如何被太史慈说服的呢?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军管亥围困。太史慈拿了孔融的求救书信,杀出重围,向平原县令刘备求援。孔融和刘备素不相识,太史慈和刘备也毫无交

  • 盘庚为什么将都城迁到殷,这一举动是如何改变商朝历史格局的?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国家的首都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古代王朝迁都的记录并不多,而商朝是个例外,整个商王朝迁都十三次,直至盘庚将都城迁至殷,之后才从未变更过。商都在汤灭夏朝之前迁徙八次,在灭夏以后又连续迁移五次。商朝从建立至灭亡,约五百年左右,首都迁移如此频繁是很耐人寻味的。至商朝第十九位国王盘庚时,

  • 东汉后宫大戏:邓氏是如何绝地反击登上皇后之位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东汉汉和帝时期,后宫曾经发生过一件比较严重的巫蛊事件,当时的皇后阴皇后丢了后位,家中成员自杀的自杀,病死的病死,而这件事情的起因,还是女人可怕的妒忌心。永元四年,14岁的汉和帝亲政,有司开始张罗皇帝的配偶,选了不少佳丽充实掖庭。其中有位阴氏,堪称一代名媛。身家最为显赫,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堂曾孙女;才艺

  • 东晋十六国时期,朝廷官员竟然没有固定工资收入?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现如今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工资都是固定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可就没这么好的福利了,前后有多个国家的官员工资都没有,官员们连基本的吃饱穿暖都成问题。话说十六国时候,大名鼎鼎的前秦国王苻坚分封王族为公爵,让这些人自己聘用属下官员,结果这些公爵拿到人事权后,招聘的各级属下公务员,竟一概是国内有名的大富豪、大商人,

  • 没有经验的新人陆逊是如何当上大都督的,他是如何劝说吕蒙的?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一般来说,新人是很难受到重用的,但在东吴,作为一个新人的陆逊竟然能够担任大都督这一最高军事指挥官的职位,而且是在正当年的吕蒙手下接受禅让,这确实有点难以置信。陆逊虽然熟读兵书,雄才大略,但在他人眼中,仍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少不更事的书生。如果按照组织内正常的晋升程序,他不一定能够升任至掌管军政大权的

  • 细数明朝强大的单手刀,难道是受到了蒙古弯刀的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在明朝时期,火器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冷兵器仍然是主流,在一手操纵火器的情况下,能够单手进行攻击并且能完成各种需求的刀具就非常重要了,于是明朝时期各种单手刀有了很大的发展。明代属于冷热兵器混杂时期,火器得到大发展,而冷兵器开始式微。但不管是使用冷兵器手还是火器手,都需要一种冷兵器作为副武器,以

  • 揭秘顺治帝和董鄂妃的故事,顺治其实没有出家?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顺治帝为董鄂妃的死而剃度出家的故事,是现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版本,人们感叹于这种爱情故事的美好,却不愿意去求证一下这是不是真的。《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也许不知会令像我一样的“红”谜洒过多少同情泪。“红”学中索隐派,就认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正是隐射了清朝顺治帝与其爱

  • 李莲英竟然是假的太监?怪不得慈禧这么宠爱他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有关李莲英,历史上也是有很多未解之谜的,有传闻说他根本没有净身,是个假太监,另外他墓中只有头部没有躯干的尸身也让人十分疑惑。慈禧最宠爱的李莲英竟是假太监?令人哗然!那么李莲英是不是假太监呢?历史中记载,慈禧身边有两个十分喜爱的小太监,李莲英就是其中的一个,也是伺候慈禧时间最长的,但近日,考古学家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