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明朝国力强盛,为什么不收复西域地区?

明朝国力强盛,为什么不收复西域地区?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659 更新时间:2024/1/7 16:41:48

自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西域到了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令人不解的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却一直没有收复汉唐时期的故土——西域地区。

历史上,中原王朝曾经数次进入西域,这些行动往往伴随着同北方草原势力的对抗展开的。所以有不少人觉得西域就是蒙古地区霸权联通中亚的要道,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西域的范围,基本就在天山山脉以南。而草原势力在天山以北的七河流域,一样可以经营自己的基地,并从那里进入中亚。如果明朝真的占领了整个西域,也没有办法阻止蒙古同中亚进行交流。

过去的汉朝、唐朝之所以要打西域,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为了断绝草原势力的物资来源。每当中原同草原的贸易出现问题,很多游牧势力就更加需要从西域的定居城市来获得粮食和普通手工业产品。单个西域城市的规模有限,但数个相加还是有着可观的生产力。他们也通过贸易,获得了各种内亚与中原的物资产出。草原霸主们完全可以通过当地商团,进口到他们不方便直接采购的货物。

另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开拓一条去中亚的通道。因为草原霸权势力,往往可以控制七河流域到鄂尔多斯地区的漫长商路,而中原的政权却无力触及。因此,很多王朝还是需要走河西走廊到西域,才可能打通去中亚的路线。

朱元璋时期,虽然将蒙古的势力驱逐出了中原,然而,退回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后裔依旧是明朝北部边境的大患,直到蓝玉北伐之后,蒙古才消停了一会儿。此时,西域正值东察合台汗国统治,其军事实力相对漠北蒙古而言要高,对明朝而言是块难啃的骨头;同时,明朝的军事重心在于漠北,无暇顾及西域。但明朝依旧拿下了哈密卫。

朱元璋开国到朱棣去世这段时间,是明朝军事实力的巅峰期。朱元璋死后,朱棣也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北方,五次北伐蒙古,但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收获不大,反而使得明朝军队连年征战,疲敝不堪,自此之后,明朝对于蒙古采取守势,军事战略转向保守。

自此之后,明朝的军事力量开始急剧下降,最终土木堡大败,一蹶不振。到正德时期,仅有的哈密卫也被吐鲁番夺走,明朝势力彻底退出西域。

明朝为何没有像汉唐一样把西域纳入版图?

第一,西域经济价值减弱。明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从关中和中原转移到了江南,加上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完全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西北的经济地位非常尴尬,连鸡肋都算不上。汉唐经营西北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丝绸之路,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基本废弃,大明朝根本没有必要耗费国力去打通西北的商道,也没有必要耗费巨大的国力和精力经营西域。

西域地瘠民贫,不仅收不到多少税,每年还得倒贴钱,对于实用主义的明朝来说,西域就是个累赘,因此明朝对西域并没有什么兴趣。事实上,清朝不是因为准噶尔的威胁也不一定会占领新疆,清朝占领新疆后每年要倒贴进去几百万两银子,搞得国库不堪重负,所以李鸿章一度主张要放弃新疆。

第二,西域战略价值下降。明朝时期大明朝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和河套,既控制了西北的战略屏障又掌握着西北的产马地。对于保守的农耕王朝大明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大明占据了东亚最富庶的中原和江南,对不长庄稼的西北没有什么兴趣,这也算是农耕民族的时代局限性。

第三,西北的形势错综复杂。明朝时期,大明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上的北元,西域大部分地区属于蒙古察合台和窝阔台后裔诸王的领地。由于明朝一直无法彻底解决北元,所以不愿过多树敌。盘踞在中亚和西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势崛起后,一度要攻打明朝,幸亏帖木儿死于东征的路上,否则真的胜负难料。一个北元都收拾不了,大明没有精力再出兵西北。大明没有征服西域,其实还是国力不够。

第四,大明在西域没有根基。由于新疆从宋朝时期就与中原隔绝,加上西域伊斯兰化严重,当地几乎没有汉人基础,加上西域地广人稀、土地贫瘠,明朝很难有效的控制西域。且不说能不能守得住,就是高昂的占领费明朝也受不了。清朝新疆的几次叛乱掏空了大清的国库,以致于阿古柏在新疆盘踞了十几年不能驱逐。

第五,没有必要征西域。西域周边强国林立,巴布尔、莫卧尔帝、瓦剌等势力环伺,全都虎视眈眈,大明王朝乐于让西域充当和强邻之间的缓冲地。况且当时的西域已经主动臣服,西域的亦力把里又是朱元璋定的十五不征之国,所以大明更倾向于让他们作大明的藩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当年蚩尤被皇帝打败是因为这“萌货”?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相信不少小伙伴也听过不少传闻,蚩尤的坐骑是食铁兽,而黄帝的坐骑便是应龙,刚开始黄帝被蚩尤打的节节败退,食铁兽很厉害吗?这是什么东西竟能能把一个骑龙的黄帝打败?先不查文献典籍,光看这个坐骑的名字,如果是蚩尤时代就叫食铁兽的话,那肯定是假的,蚩尤是在什么时代,那是在上古时代,也就是在尧之前,而中国最早的

  • 崇祯帝十分讲究避讳,可为什么不让袁崇焕避讳改名?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古代皇帝有父母起的名字、年号、庙号、谥号等众多名字,因此光是名讳就有好多,都记住的话还是很麻烦的。明思宗朱由检,出生在1611年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朱由检与其兄长朱由校在位时间均短,十六岁的崇祯继承帝位。此时大明王朝因小冰河

  • 明朝暴君最多,大臣因一个字而被这位皇帝处死,他的残暴无人能比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暴君是中央集权的特定产物,我国历史上有非常多臭名昭著的暴君,他们有的是单纯的变态残暴,有的是有功有过,不过大多数暴君给人民带来的都是弊大于利的。如果谈到暴君,就不得不提到明朝,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暴君数量是最多的,有记载指出,明朝的皇帝一共有二十位,而这二十位皇帝中有十七位都是暴君,在这些暴君中

  • 纵观郭子仪的一生 实在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异数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说起唐朝名将,郭子仪要算是最有名的一个,他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将军,对大唐有着非常重大的贡献。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身长六尺有余,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时期就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左卫长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亲郭敬之历任五个州的刺史

  • 揭秘:成吉思汗三道著名遗嘱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成吉思汗作为一代天骄,有着非凡的领导力和超强的军事素养,他统一了蒙古各部,给后来的蒙古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此英武之人自然非常重视自己死后的江山问题,因此他特意立了四道遗嘱。第一道遗嘱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因花剌子模帝国(乌孜别克撤马尔罕)一再挑衅,连续杀掉了他所派的一百名商队人员及多名使者,非

  • 1860-1890晚清经改的那些动荡印记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清朝的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也决定结束闭关锁国的局面,开始进行洋务运动,也就是类似清朝的改革开放运动。1860年至1890年的晚清经济改革的几年,一起来看看这些珍贵史料.图为上海滩(英国1870年代版画)。日本横滨外国人区情景。画面中有多位留辫子的中国人.日本1875年图片。天津机器局战斗当时英国报刊

  • 都知道李清照是个诗人,其实是她还是个好胜的赌徒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李清照是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才情和才华远超当时乃至后世的词人,给我国文学史留下了大量美丽又宝贵的精神财富。除了赵明诚,没什么人知道,李清照是个赌徒。(图)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总是在悠闲的午后,阳光散淡地照进屋里。夫妻俩

  • 马褂和马甲你能分得清吗?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很多人都会分不清马褂和马甲的区别,这两种是不同的服装,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各有深远的来历,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胡先骕和胡适的长袍马褂马褂的起源产生已经很难考证,它兴于明末盛于清,为清代的“行装”之褂(男性正装“袍褂”的外褂则较长,长及膝盖或更偏下,与短款的马褂不同),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国时

  • 张献忠为什么要屠杀光了四川人?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明朝末期的农民起义不止李自成一家,张献忠也是其中很有势力的一支。1628年(崇祯元年),崇祯皇帝即位,他面临的局面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势危如累卵。北方有努尔哈赤的八旗军,边患不断;内地则天灾频频,盗匪蜂起。此时的大明王朝是一个气数将尽、腐朽衰败的烂摊子。同年,中原大旱,连年荒歉使饥民相继为盗,从者

  • 中国若能把握这两次绝佳的机会,近代史屈辱将不复存在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我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近代史,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可以用任人鱼肉来形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人思想的闭塞和愚昧,以及落后的现代科技,但究其根本,是数千年来统治者养的通病——盲目自大。历史上曾经有很多次机会,中国如果抓住了,很容易成为世界霸主,但是却都被错过了,十分可惜。这个世界最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