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蜀国一统的大好机会,关羽的性命,都葬送在刘备这次失误中

蜀国一统的大好机会,关羽的性命,都葬送在刘备这次失误中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015 更新时间:2024/1/17 4:18:14

如果按照《隆中对》诸葛亮制定的策略走下去,刘备是很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可是历史并不是写好剧本就能固定好的,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击败了曹操,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此时的刘备占据着益州及荆州一部,已经完成了诸葛亮隆中对的第一步,即跨有荆、益。这也是刘备政权有机会完成统一的最佳时期。同年,在群臣劝进下,刘备进位汉中王,这也昭示着刘备不甘于偏安一隅的决心。然而之后却由于刘备的一个失误,导致荆州被孙权占据,关羽也因此丧命,大好局面丧失。那么,刘备究竟犯了一个什么样的错误呢?

就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同年,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后世在评价关羽时,认为其“刚而自矜”,没有遵守诸葛亮结好孙权这一既定政策,导致败走麦城。关羽失荆州,有他性格缺点的因素在内,但不至于败亡。关羽虽傲慢但却很谨慎,在战争初期,关羽仍然留有大量兵力,主要防备的就是孙权的偷袭。而关羽对待孙权的态度,也在很大程度是得到了刘备的授意,并非完全是其性格导致的。

早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时,孙权派诸葛瑾往刘备处索要荆州诸郡未果,于是擅自置南三郡长吏,而关羽将他们全都予以驱逐。孙权大怒,派吕蒙等率兵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此时的刘备并未就孙刘两家重归于好做任何努力,而是针锋相对出兵5万与孙权争夺,只不过后来因为刘备急于争夺汉中,所以与孙权和解,承认了孙权占有长沙、桂阳。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冲突发生后刘备仍让关羽镇守荆州,而未从益州调诸葛亮或其他将领来荆州,这就说明刘备是认可关羽对待孙权的态度的,甚至可以说是刘备授意关羽这样做的。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刘备入益州后,孙权派人迎回了孙夫人,并有意将刘备之子刘禅也带到江东,后被赵云张飞拦截才未果。这件事已经表明孙刘关系出现了严重裂痕,但刘备对此事也似乎是无所谓,他不但从未想过把孙夫人接回以修复孙刘关系,反而在益州又娶了刘瑁的寡妻。

刘备的这种态度,其实就是代表着刘备政权对待东吴的既定外交政策。所以后来当孙权欲与关羽结儿女亲家时被关羽拒绝。因为之前孙刘联姻所发生的事,让关羽不得不怀疑这一次的联姻仍然是别有用心的。

关羽虽然傲慢,但对待孙权一方却始终保持着极强的戒备,即便孙刘此时还维持着盟友关系,但关羽仍将重兵放在了防御孙权上。关羽攻击襄阳、樊城时,刘备没有从益州出动一兵一卒支援关羽,也证明了此次战役的目的不是完成统一,而是为了占领襄阳、樊城及其以北的部分地区,把荆州诸郡就与汉中连成一片,由此可以改善他原先在荆州较为不利的战略态势。如果该目标得以实现,他不但在与孙权部下对峙时更有优势可言,而且为将来北伐宛、洛占据了更有利的前进基地。

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在关羽还没有发动襄、樊战役前夕,刘备令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攻下房陵后,又令刘封自汉中顺沔水而下,与孟达合攻上庸。占据房陵、上庸、西城后,襄阳、樊城的西侧已没有屏障。这个时候如果调张飞或赵云(汉中之战后,魏延为汉中太守,张飞、赵云都无其他军务)在此处戍守,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可以对关羽提供有力的支援,不至于使关羽始终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

但刘备此时却做出了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导致了关羽的败亡。他任命了刘封、申耽(降将)、孟达(降将)驻守此处,这三人与关羽并无渊源,不可能对关羽提供有效援助。驻守樊城的曹仁兵力只有几千人,关羽击败了于禁援军后,如果及时得到兵力补充,是有很大可能攻下这两座城池的,所以关羽曾就近向刘封、孟达求援,但遭到拒绝。恰在此时,关羽得知书生陆逊取代了吕蒙,这也迫使关羽做出了极为冒险的决定,从后方抽调兵力,如果能迅速攻占襄阳、樊城,那么孙权一方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事实上,在孙权突袭荆州时,曹操一方不愿坐视关羽败亡,不但将孙权的书信射到关羽军中,而且并未出兵夹击关羽。关羽收到书信后,曾有过犹豫,说明此时他对于后方始终是有所警觉的,之所以没有撤兵,是希望能迅速攻占襄、樊二城,占据一处基地,待益州援军到达,还是有机会重新夺回荆州的。但关羽没有料到房陵、上庸不但没有对他提供援助,甚至拒绝接纳。所以关羽不得不率领孤军从襄、樊前线撤退,长途跋涉向南撤退,希望退回益州,而不是就近撤往上庸。到十一月时,陆逊已经攻取了宜都、秭归、枝江、夷道,关羽退往益州的路已全部被断,此时唯一的一条退路仍是退往上庸,但关羽却去了麦城,陷入了东吴重围,最终被杀。

关羽战败被杀,固然由于他本人犯了一些重大错误,但这些错误都不足以导致关羽全军覆没。因为荆州虽然丢失,但关羽的主力大军仍在,如果能就近得到修整,仍有可能重新夺回荆州。可以说,正是由于刘备在人事安排上的严重失误,导致了关羽始终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而这一失误,也导致了荆州落入孙权之手后,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也迅速丢失。如果驻守上庸等地的是张飞或者赵云,那关羽即便无法攻下襄阳、樊城,也可就近退守上庸等待汉中援军,而不至于彻底败亡。

标签:

更多文章

  • 唐朝百姓日常使用的都是什么货币?不是银子也不是银票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现代我们进行交易支付一般都是线上支付了,连现金都很少使用,那么唐朝时期的百姓使用的货币是什么呢?“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俗语起自何时谁也不知道,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迄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如贝币、布钱、刀币、圆钱、五铢钱、通宝、制钱、银两、银元、铜元以及金银币、谷帛币和纸币,种类繁

  • 司马师与原配夫人生了五个女儿,为什么一个儿子都没有?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司马师是三国时期的魏国权臣,他为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扫清了障碍,是晋朝的功臣,但是他并没有留下儿子,司马家族他的这一支分支就断掉了。司马师(208-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官至大将军,西晋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司马昭的兄长,西晋开国皇

  • 我们习惯把物品称为“东西”,竟然源于这个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说起来,商纣王简直坏得离奇。但是纣王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坏。他变坏有个过程。比如,周武王出兵前特意召开动员大会,声讨殷纣王。但在大会上,周武王也没列出什么像样的罪状,重点渲染的是纣王听女人的话、不重用亲戚、祭祀活动搞得不频繁。后来的作家读了这些罪状,也觉得不过瘾。作家们就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添砖

  • 乾隆皇帝的养生之道,其实并不难,贵在坚持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乾隆皇帝活到了88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关于他的养生之道,那可是要好好说道说道。乾隆皇帝是历代皇帝中活得最长的一个。他喜欢骑马射箭,四处旅游,六下江南,遍阅名山大川。他把自己的养生之道,概括为“十常四勿”。十常包括: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施,肢常伸,肛常

  • 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华文明一次强力的扩张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拓,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壮举,它不仅实现了各国之间的自由通商,还是中华文化的一次强势输出,而完成这一壮举的,就是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张骞,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探险家,生于公元前164年,卒于公元前114年,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对古代中亚

  • 宇宙已知的最寒冷之地,你根本无法想象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温度的最高上限理论上是无限的,那么最低温度呢?在目前人类已知的认知中,温度的最低极限应该是零下273.15度,在这个温度下,一切原子分子的活动都呈现静止状态,但是这个温度只是理论值,因为能够达到这个温度的条件极为苛刻,不过在宇宙深处,最低温度已经十分接近这个温度了。地球中的最冷地方目前已被曝光到零下

  • 这个神秘预言,揭示了刘邦称帝的先兆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古时候人们对于一些神秘的预言总是深信无比,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很多著名的预言,就比如刘邦最终赢得天下,就早早有预言进行预示了。《宋书•符瑞志》曾经记载这样一个神秘的预言:“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子禾子,天下服。”这是什么意思呢?他预言着什么?一起看看吧。这个故事的出处是汉代的一部名叫《孝经钩命

  •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有多大呢?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航海技术和远洋航行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是彰显一个国家财富地位的最好方式,因此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在当时世界是一项壮举,那么当时郑和的船队有多大的规模呢?公元1405年,郑和在明成祖朱棣的示意下,开始西洋之旅。通过史料记载得知,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共七下西洋。为了增强民族自豪感,郑和下西洋规模

  • 封建王朝历史上腐败之最,王莽新朝的腐败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王莽其人要评价其实难度很大,因为他的想法虽然不是错误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根本没有人能够接受这种想法,一意孤行的结果就是得罪了所有利益集团,这也就造成了后世对他评价的争议性。何为腐败?腐败分为思想腐败和行为腐败,一般多指官员作风不正,行为不正当引起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由作风不正进而产生的结党营私、

  • 董卓的女婿是谁,吕布杀董卓跟他有没有联系?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董卓残暴无度风评极差,女婿同样也是平庸之辈,相传他帐下谋士李儒就是他的女婿,这一点是否有历史依据?吕布杀董卓又是否与他有关系?三国历史上对董卓的女婿皆有所提及,不少说词称董卓有两个女婿,一个是牛辅,另一个李儒,但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以及这之后的汉书记载中并未明确指出李儒是董卓的女婿,仅仅提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