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吴鞠通有着哪些轶事趣闻?关于他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吴鞠通有着哪些轶事趣闻?关于他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4394 更新时间:2024/1/20 11:11:26

从古至今,中国人面对死亡的威胁、疾病的侵袭,遭遇瘟疫、灾难,千万人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是那些国之大医,他们创新中国医学,书写经典,拯救黎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每一位大医的诞生,都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劫难。所以纪录他们的故事,追寻他们的脚步,绝不仅仅只是纪录和学习,更是一种力量的传承和人间正义的涤荡。纪录片能纪录的也只是这些名医的其中一面,除了纪录片所展现的,这些名医有着怎样的人物性格?又是如走上医学的道路?古代名医故事系列,旨在为大家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思考大医为什么能成为大医。

吴鞠通

吴塘,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晚清著名的温病学家。

吴塘,著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温病条辨》。其主要学术思想为确定伤寒、温病属两种截然不同的两大类疾病,且治法上又存在明显差异,继承并完善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并使二者有机结合,即以三焦辨证为经,卫气营血辨证为纬贯穿于各种温病辨证论治过程中。吴氏学术思想对后世颇有影响。《温病条辨》也被后世认为是“治温之津梁”、“治温病所必看之书”。

跪拜父亲灵堂前苦读医书,立志从医

吴鞠通出生于淮安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吴守让,字逊夫,乾隆辛巳(1761年)秀才(《淮山肄雅录》)。吴鞠通一生悬壶,自26岁离淮后,主要在京城行医,晚年又云游大江南北,虽曾几度回淮,与淮阴名士丁晏、潘德舆、孔继嵘、名医杨福堂为至交好友,但在地方献中很难找到一篇比较完整的关于他生平的资料。我们只能从他的《温病条辨·自序》等材料中知其生平经历的大概情况。

青年时攻科举习儒,十九岁的时候,父亲得了病,吴鞠通四处奔波寻找医生,家里积蓄花的精光,也没治好,甚至父亲临终前都没有诊断出到底得了什么病。身为读书人的吴鞠通伤心欲绝,既痛恨医者不专心钻研医术,又痛恨自己的无能。他守在父亲灵前,越想越难过,于是他做了个决定他要学医,而且绝不做害人性命的庸医。他就这么披麻戴孝的跑上街头的书摊,直接问学医的都看些什么书。书贩推荐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他抱着书,跪在父亲陵前,借着微弱的长明灯,看得如饥似渴,想从中翻找父亲的病因。

安葬了父亲后,他思考接下来的人生,《伤寒杂病论》序言里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有“外逐荣势,内忘身命”的观点,这让他幡然醒悟,他痛下决心,“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他就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用心钻研医书十七年,在这十七年期间他从不敢轻易为人治病。就这样怀着对医学的虔诚,和对生命的敬畏,在行医时如履薄冰,反复钻研琢磨,才能有之后医学上的成就。而在大医还没成为大医之前的各种谨小慎微,往往会被人们怀疑不够自信,其实不然,正是有那份超出人的严谨,才成就了医者超出常人的医术。

抄《四库全书》,主攻温病,治病先讲病

吴鞠通二十六岁时,北上进京,同时还要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在街头风餐露宿的流浪,寻找工作机会。一天他看到了清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招募抄书员,于是他前去应聘,得了份抄书的工作。由此他每天在别人休息之,用加倍于别人的用心和投入,翻阅大量医术,当他看到吴又可的《瘟疫论》这本书,又看到叶天士的温病理论《温热论》书中的温病理论,他结合父亲的病症,心里逐渐明朗起来,为自己的才疏学浅感到羞愧,于是加深思考,主攻温病。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伤阴耗液为其重要的病理变化。盖以热为阳邪,耗津损液;湿热化燥,亦可消耗阴液,故温病患者大多可见明显的机体津液耗灼消烁之象。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温病伤阴的特点,并强调治疗应注重滋阴养液、顾护阴液。吴鞠通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其秉承叶天士之学术思想,并参以个人临证经验,创立了三焦辨证理论,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继叶天士、薛雪之后的又一温病学巨匠,以《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著作存留于后世。吴氏认为: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热病未有不伤阴者,其耗之未尽者胜,尽则阳无所流恋,必脱而死。温邪伤人致病,多自上焦而中焦、下焦,病变由浅而深,病势、病情逐渐加重,即一般规律为始上焦,终下焦。在此过程中,尽管病机多样、病情复杂,但往往伴有阴液消耗的病机,因而提出治疗温病当以救阴精为要务的基本法则。

吴鞠通看病的时候,经常给人讲病,讲完以后患者才能真正康复。当时有个49岁的姓杨的妇女,开始时肝气不疏,然后导致胁下疼痛,当时大家给她滋阴了,越滋阴越不好,最后非常虚弱了,饮粥汤止一口,食炒米粉止一酒杯,一听到响动就惊厥昏倒,然后身体抽搐。这样病一犯就是几天,然后恢复,然后再犯,这个病让其他医生头疼坏了。

吴鞠通来了,先开了一些疏肝理气的方子梳理经络,患者见了点效,吴鞠通又开了点化痰的方子,也见了些效,慢慢这个人身体开始恢复了。这个时候吴鞠通要出差去其他地方,但是对这位患者不放心,就给她写了封信,以大道理开导之,过了很长时间回信来了,吴鞠通一看乐了,这个妇女说你信中说的道理太好了,我每天把这封信高声朗诵一遍,朗诵完了心情就开朗,自己的精神大涨,现在身体恢复的特别好,合家欢乐。这样朗诵不光对自己好,对家人也有好处。

吴鞠通看病不仅仅看到患者身体的疾病,甚至看到有很多身体疾病,有可能是不良情绪引起的,吴鞠通就一定要讲,让患者改变心态,这样才能真正治病。吴鞠通特别强调医生要兴趣广泛,才能开解患者心情。

治病要祝由,以前说是画符什么的,吴鞠通说不是这样的,祝是告诉的意思,由就是疾病的由来。祝由就是讲清楚疾病的由来,然后把患者的心结打开,这样没有用药,实际病已经好了一半了。在这种情况下,再用了药物以后,身体才能真正恢复健康。

霹雳散治霍乱

在《温病条辨》这部书里,吴鞠通对燥邪特别关注,他写了好多关于燥邪的论述,还记载了一些独创的药方,其中一个方子有着传奇般的色彩,对于令人色变的瘟疫具有独特的疗效。吴鞠通在晚年重新修订《温病条辨》的时候,在燥邪这栏里加了一个方子,叫霹雳散。他写的症状特别严重,有不终日而死者,吴鞠通在使用霹雳散的时候,正是北京河北一代,爆发大规模瘟疫的时候。

道光元年,三月任丘大疫,六月冠县大疫,武城大疫,死者无算。当时正好赶上科举,外边发生了瘟疫,一旦传播开来,后果不堪设想。清政府是有这意识的,科举取消是不能做,不取消如果有瘟疫的话,就不可收拾了。于是就有人提出,集体购买霹雳散,先吃下去预防一下,当时有关部门同意了,购买很多霹雳散,分给考生,在会试的过程中,没有一例患上瘟疫的,当时大家都认为吴鞠通这个方子开的好。

一旦霍乱弧菌没有被杀死,就会继续下行,引起体内的感染。吴鞠通的方子是温热的药,能振奋脾胃的阳气,让脾胃充分有效的运转起来,能够减少霍乱弧菌的生存环境,所以对霍乱有预防的作用。

标签: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做了什么事情,结局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做了什么事情?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资料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景隆,男,汉族,字九江,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朝初期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身材高大,眉目疏秀,顾盼伟然,雍容华贵。袭爵曹国公,奉旨出京练军,授左军都督同知、太

  • 明代兰州卫的驻军规模如何,兵员构成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明朝设立兰州卫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兰州地区蒙元残余势力的兴起,应援边地卫所,向河西运输军需。其当时属于内地卫所,卫军主要负责屯田,兵力较少。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正统以后,随着河套、松山蒙古的大举进犯,边防线内缩,兰州卫受到蒙古部落的频繁侵扰。至此,其驻军人数

  • 明太祖陵中阵法奇特,夜半常有女声恸哭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相传他陵墓中有奇特的阵法,进去的人将会永远困死在这里,但其陵墓常在半夜发出女人尖利的哭泣之声,十分骇人。朱元璋的明孝陵隐藏着诸多的秘密。在很久以前就曾有过传说,朱元璋死后故布疑阵,葬礼那天十三棺同出南京城。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明孝陵大家都知道在哪,朱元璋葬礼为何要故布疑阵

  • 慈禧地宫被盗有何蹊跷,前因后果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慈禧下葬后不久,在民国年间就发生了一起盗墓案件,慈禧墓穴中的贵重物品被悉数盗走,甚至慈禧的尸身也曝尸在外,十分凄惨。慈禧死后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而关于慈禧的地宫的故事和慈禧被被盗也一直在坊间流传,鬼气森森……当时,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封锁了

  • 从韩愈的处境,看唐朝诗人怀才不遇的现象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唐朝的诗人怀才不遇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可能是唐朝时期有才能的人太多,导致清高的文人往往不受到别人的待见吧。当韩愈怀才不遇时我想对他说,我们知道韩愈有过怀才不遇的经历,那么对于韩愈怀才不遇的故事我们有着什么样的说法呢?顺便一起来了解一下唐代有很多的文学家都经历过怀才不遇的故事,相信大家在看完之后会有

  • 李齐贤是谁,朝鲜古代诗人李齐贤有什么成就?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高丽国是我国后唐以来多个朝代的附属国,受到我国文化非常深的影响,在高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做李齐贤,他有很多经典的作品流传了下来,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他。李齐贤作为韩国古代“三大诗人”之一而被世人所熟知。鉴于李齐贤对韩国文学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关人员便在相关书籍中记载了李齐贤简介。通过李齐贤

  • 秦始皇放弃北伐匈奴,转而修筑长城防守是为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将战争的重心调整到了驱逐匈奴上来,并将匈奴赶到了遥远的北方,但是他并没有将匈奴赶尽杀绝,而是修筑长城采取防御姿态,那么他为什么不一劳永逸消灭匈奴呢?秦朝时,秦始皇为了一统中国,当时匈奴各地肆虐,秦始皇当时举兵进行匈奴大战。当时一下子就击败了匈奴,而且从那以后匈奴人只得生活在大漠中

  • 他是北宋名将,以刚正不阿的气节名留千古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我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为国死谏的忠臣,北宋的赵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刚正不阿的风格使得他有着很高的评价。说起北宋名相赵普,除了非常著名的冒死向宋太祖推荐人才一事总是被人津津乐道以外,还有的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了。而且据传赵普靠着半部论语既帮助了宋太祖平定天下,更是以半部论语帮着宋太宗治理天下。据历史记

  • 细数历史上中国至今未被发现的五大宝藏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现代社会的许多影视作品是有关于寻宝的,探寻古人留下的神秘宝藏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事情,那么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可能存在的宝藏没有被发现呢?封建社会的富饶决定了古代中国的社会财富无可估量,而古代掌权者‘家天下’的思想,使这些藏于民间的财富得以集中在一起。历史上有许多着名的宝藏,最有名的莫过于秦始皇陵地

  • 混进皇宫的三个假太监,他们分别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混进皇宫的三个假太监,他们分别是谁?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太监或许他不属于正规的官职,但是他是身处皇帝身边最近的人之一,所以这个职位也是具备一定的地位,不过古时候的太监几乎都要经历自宫,然而从古到今,有三个人并非这样做,他们的生活也很丰富多彩,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嫪毐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