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在二战期间日本曾经攻打印度 为什么在攻打一次之后再也没有去进攻过?

在二战期间日本曾经攻打印度 为什么在攻打一次之后再也没有去进攻过?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591 更新时间:2024/1/3 23:23:42

在二战期间日本是经的进攻别的国家,但在当时日本进攻印度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发起过进攻,这是什么原因?难道被打怕了?

日本作为二战的法西斯国家,是战争的挑起国之一,拥有非常的强大的野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实力,有人说日本一国挑战3国是自不量力,实则不然。日本当时的工业基础虽然赶不上德、美、苏,但同样也不是很弱,单单当时的三菱重工打造了不下10万辆坦克,更别说其他的兵工厂了,所以日本也是基于自己本身的实力才敢这么做的,然而也正是因为太过于自信,日本将美国拉入战场后,开始出现了溃败的征兆。

不过在这场战争中,比较奇怪的是,日军全面东南亚进攻,结果10万大军到了印度的时候仅仅打了一场战役就宣布撤军了,这让很多的军迷不能理解,难道当时的印度实力很强悍吗?要知道,同样是亚洲地区,我们被日军入侵了14年之久,虽然说印度当时是英国主导的,但欧洲战场上德军的威慑力更足,英国根本就自顾不暇,更别说帮助印度了,至此留在印度军队数量实力都不是很强。不过在这场战争中,比较奇怪的是,日军全面向东南亚进攻,结果10万大军到了印度的时候仅仅打了一场战役就宣布撤军了,这让很多的军迷不能理解,难道当时的印度实力很强悍吗?要知道,同样是亚洲地区,我们被日军入侵了14年之久,虽然说印度当时是英国主导的,但欧洲战场上德军的威慑力更足,英国根本就自顾不暇,更别说帮助印度了,至此留在印度军队数量和实力都不是很强。

据战后统计,日军真正战死者可能只有3.2万人。而在7万多阵亡的人当中,多半是饿死或者病死。其非战损减员之多,远超瓜岛战役。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十分狂妄,想要称霸世界。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先把亚洲拿下来,中国和东南亚自然就成为了最优先的两个。当日本攻下东南亚后,印度又成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因此,日军于1942年开始变策动成立所谓的“印度独立军”。到了1944年应德国的要求为了扭转局势,日军对印度发动了在之后被称为“英帕尔战役”的行动。

当时的东南亚基本都是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就是其中一个。在1941年后,印度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作为大英帝国皇冠山的“明珠”,英军肯定是要不惜血本与日军一战。所以当日本攻打印度的时候,对战的不是英国人利用印度人组建的部队,而是英国部署在当地的正规部队。

1944年3月8日,日本派出9万多人进攻印度东北重镇英帕尔。但最终只剩下了3万多人回去,损失5.6万人,可谓是败得是一塌糊涂。而这次日军只打了一仗后就撤军,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指挥官的差距

日军这方派出的是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此人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熏陶,常常激励型的口号来鼓励自己的士兵,即“洗脑”式宣传。所以在渡江的时候,他用“日军天下无敌,即将征服印度”这一类的口号让自己的士兵进入丛林地区。但与此同时,他自己却担心会不会有敌军的奇袭。而且在正式开战后,日军明显处于劣势。他手下的师团长见补给断绝,纷纷要求撤军。但是牟田口廉依旧妄图在天皇的诞辰日来到前,拿下英帕尔。为此,他不惜让手下无端送命。

而英军的指挥官是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他是一名经历过一战的将军,经验十分丰富。他在美国陆军航空兵与皇家空军的协助之下,于英帕尔周边地区集结了15万的部队。并且早在缅甸兵败之后,英军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基地。这一战,英军可谓以逸待劳。

二.准备不充足

日本的9万士兵是临时调动的,连高级参谋群多是从其他部队调任而来。至使整个部队高层都不甚了解印度的情况,因而战役自规划开始就呈现了严重的误判。而且由于日本物资贫乏,没有足以翻越恶劣地形的车辆,只好携带3万头牛羊用来做辎重运输工具。这些庞大的动物群,成为了英军炮击与空袭的明显目标。就这样在英军的空袭之下,日军完全失去了补给能力。

三.深陷雨林,染病而死

当时的印度是雨季,日军被困丛林中难以前行。在英军的空袭与炮击中,日军遑论发起有效的进攻,连最基本的日常补给都难以维持。这期间,粮食都难以保证,更别说药品。因此,在恶劣的环境下日军开始纷纷染病。据战后统计,日军真正战死者可能只有3.2万人。而在7万多阵亡的人当中,多半是饿死或者病死。其非战损减员之多,远超瓜岛战役。

经此一役,日军再无能力组织部队进犯印度。而且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日本的全面战败已成定局。彼时的日军在太平洋各地都无力阻挡盟军的脚步,更别说在一次大败之后重新组织部队远征印度。

这场战役被日本军事家称作日本陆军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在此战之前,牟田口廉也有“小东条英机”的称号,在日本军界也是高级将领的行列。他也是“七七事变”的罪魁之一,曾被裕仁天皇授金鹰三级勋章。此战之后,日军高层大怒,把牟田口廉也在内的缅甸方面军最高指挥团队全部换掉。念及牟田口廉也之前的战功和其他原因,并没有对其执行军法。牟田口廉也的绰号也从“小东条英机”变成了“鬼畜牟田口”。晚年居住于东京,战后被定位战犯之一。

标签:

更多文章

  • 东汉末年刘璋兵多将广地盘又大,为什么对付张鲁还要请刘备帮忙?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三国时期刘璋割据益州的大军阀,兵多将广地盘又大,那么为何他对付张鲁还要请刘备帮忙呢?生平经历刘璋(生卒年不详),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益州牧刘焉幼子,在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

  • 刘裕为什么能做到以少胜多,以步制骑,为什么后世却很难复制出以步对骑的辉煌战例呢?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刘裕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出身北府军的刘裕,在黄河岸边摆出名为“却月阵”的阵法,以少胜多,以步制骑,以两千余人战胜北魏三万大军,成就古代又一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416年,刘裕调遣五路大军北伐占据关中地区的后秦政权,第二年刘裕亲率水军前往接应。此时黄河北岸已经被北魏

  • 水浒:鲁智深大闹瓦罐寺 为什么瓦罐寺的僧人和妇女全都自杀了?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路见不平一声吼便是鲁智深的真实写照,在鲁智深路遇瓦罐寺的时候,刚好恶僧淫道欺负良家妇女弱小,自然怒不可遏,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下来,鲁智深虽然战胜了邪恶,不过寺庙里的和尚和妇女却自杀了,这是为何?鲁智深离开五台山后,要到大相国寺,路过瓦罐之寺,寺十分破败,一帮老僧饿得瘦骨嶙峋,他们三天没吃过东西,煮了

  • 如果诸葛亮没有早死 蜀国会灭了魏国吗?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在五丈原点七星灯续命,却由于魏军来蜀军军营的试探使得魏延将七星灯的主灯扑灭,使得诸葛亮续命失败,倘若诸葛亮续命成功没有早死,蜀国最后会不会灭了魏国?小编觉得即使诸葛亮没有死,他也不能灭了魏国,一统三国,为何?因为七出祁山在十年内是不可能的,五丈原不仅是诸葛亮的最后极限,也是整个

  • 三国时期刘备的老婆命运都如何了?一个比一个惨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时期,男性是社会的主体,而女性就另当别论了。三国时期,女性的地位尤其的低,我们从刘备的女人这个角度就可以略知一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刘备的老婆最后命运都如何了吧!刘备的老婆有多少,史无记载。但是刘备的名言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见老婆不少,刘备似乎命中克妻,除了最后娶了一

  • 忽必烈雄才大略,一生却有三大败笔 忽必烈为什么没能阻止蒙古分裂?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结束了当时众多国家并立的局面,实现了王朝大一统。忽必烈作为一个征服者虽然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浩劫,但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忽必烈雄才大略,一统南北,他却为何没能阻止蒙古的分裂呢?自一

  • 历史上那些功能性的粽子,不仅能提升智商 还有一种能治病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由来已久,而吃粽子又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可是你知道吃粽子的由来吗?古代的一些功能性粽子,不仅能提升智商还有一种能治病,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粽子的记载粽子作为一款非常“古老”的传统食物,在历史上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种类繁多不同款式的粽子。根据历史记载,我们

  • 没有任何带兵打仗经验的韩信为什么能屡建奇功?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在古代韩信素有“兵仙”之称,率百万之军,行必果,战必胜,他的军事才能是别人无法匹敌的,然而,韩信之前未带过兵,亦没有任何作战经验,为何一开始就屡建奇功呢?韩信出生约在公元前的231年,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而且不是一般的贫穷,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他的生活状况。他甚至连吃都吃不饱,还要去别人家讨口饭。

  • 秦二世胡亥,为什么弑兄杀弟,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呢?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一个强盛的王朝,却在秦二世胡亥的手中败亡,而他生前毫不留情的弑兄杀弟,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兄弟又为何不反抗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首先我们来说说他为何弑兄杀弟?秦二世名叫胡亥。嬴姓,赵氏。胡亥出生于公元前230年,死于公元前207年。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他是秦朝第二位皇帝

  • 段芝贵跟段祺瑞下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棋,在我国自古就有,曾有许慎《说文》曰“弈,围棋也”,《孟子·告子》中记载“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可见棋不仅仅代表着博弈和娱乐而且还包含着很多故事,在民国时期也有一则下棋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那就是段芝贵跟段祺瑞下棋。民国五年,内忧外患中的袁项城,为了重塑自己因“二十一条密约”碎成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