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明朝朱棣为什么单单指派郑和一人下西洋,郑和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明朝朱棣为什么单单指派郑和一人下西洋,郑和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935 更新时间:2024/1/13 3:52:25

明朝朱棣在位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事件,郑和每次下西洋回来都能带回来很丰富的收获,那为什么单单指派郑和去西洋呢?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郑和先后达东南亚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了非洲东部,比西方著名航海家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开辟新航道、发现新大陆的历史还要早1个世纪,是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西洋,在当时指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与日本所处的“东洋”相对应。

公元1402年,朱棣把侄子朱允炆(wen)拉下皇位,自己登基,史称“明成祖”。虽然明成祖登上皇位的过程并不光彩,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有为的皇帝。他任用人才,发展生产,打击北方蒙古残余势力的侵略,明朝国力日益强盛。为了向外国宣扬明朝的国威,也为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1405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一支由240多条海船、27400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从苏州浏家港(今江苏太仓)出发,前往东南亚等地,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外交活动。

当初郑和下西洋的阵仗可谓极其庞大:全体人员27800人,船队分为5种船: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吗,共计208艘。

据史书记载:"宝船共计63艘,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最大的宝船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就是151.18米,宽61.6米。船高达四层,可容纳乘员上千人。船上有9桅可以悬挂12张帆,铁锚就有几千斤重。

如此巨大的舰船,在世界木船制造的历史上已经是登峰造极的水平,在当时简直就是航空母舰一般。

如此耗资巨大的行动,稍有不慎,朱棣便会是人财两空。要想有充分的保障,那这个人便只能是朱棣的亲信无疑,而自幼跟随朱棣的郑和便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此外,郑和的知识储备也是十分丰富:他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化宗教等知识。在郑和下西洋之前,还曾代表明朝作为特使出使暹罗和日本,有着一定的外交活动的经验,外交才能卓越。在他担任内宫监的时候,时常监造宫殿的船舶,他还有着丰富的造船知识。

还有便是明朝政治的弊端之一就在于皇帝不信任文臣武将,却对太监情有独钟。因为谋反篡位是帝的大忌,而太监无后,篡位后也后继无人,所以不大具备篡位动机。因此,而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时郑和已经在他身边做了十几年的太监了,郑和一直以来的忠心他都看在眼里,因此给予了郑和极高的信任。郑和多年追随朱棣,朱棣对他的人品、忠心、才智以及能力可以说都是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的,派遣郑和下西洋,也算是朱棣深思熟路的结果。

下西洋的目的特殊

明初年间,蒙古得势力已被驱逐到了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也逐步巩固。

明朝的国力日渐强盛,向海外发展则是一种趋势,所以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宣扬国威,促进各国交流。

郑和身份十分特殊,郑和出生回族世家,是忠实的伊斯兰教徒,对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以及宗教习俗都十分的了解。靖难之役前夕,郑和又改信了佛教,受了菩萨弟子戒,对佛教也是十分熟悉。而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就是信奉佛教的国家。而郑和既是伊斯兰教徒又是佛教弟子的身份,无异于成了与别国交流之间的优势,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来拉近关系从而使得明朝的国威得以更好得宣扬。

此项重任,由郑和来负责,是再好不过了。

还有一种说法则猜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让郑和帮自己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靖难之役以后,建文帝朱允炆便失踪了。要知道,这对朱棣来说可是心头大患,有人揣测建文帝朱允炆或许是逃亡到了海外。朱棣的帝王心术作祟,担心朱允炆不除,将来会给他的皇位造成威胁。明清史专家孟森在《建文逊国考》中说:“果如横云所言,成祖命中使(宦官)出其尸于火,验明的系建文,始以礼葬,则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濙、郑和辈海内海外,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

因此,朱棣派郑和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如此隐秘之事,朱棣自然要交给自己的心腹郑和才会放心。

正是因为有了朱棣的信任和支持,再加之郑和自身过人的才能。中国历史上最声势浩大的一场航海之旅"郑和下西洋"才得以实现。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过占城(今越南)、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真腊(今柬埔寨)、暹(xian)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天方(今阿拉伯半岛)等30多个国家。每到一国,郑和都向当地国王送上丰厚的礼物,表达明朝的和平友好意愿,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都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受到各国的尊重。在郑和的影响下,很多东南亚国家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经常派遣使者到明朝朝贡,有的甚至由国王亲自到明朝出访。公元1417年,苏禄国的三位国王前来明朝友好访问,受到了明成祖的隆重接待。在回国途中,中一名国王不幸因病在德州(今山东德州)去世。明成祖亲自写下祭文,派使者负责主持葬礼,将那名国王安葬在华夏大地上。国王的一些后裔留在当地为商焚庸国王守墓,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直到今天,德州还保留着苏大禄国王的墓葬,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深厚情谊的见证。

“郑和下西洋”的盛举,其航程之长、技术之先进、人数之多、影响之巨大,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的。“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至今,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还存在着些以“三宝”命名的地名,就是为了纪念郑和(郑和小名三宝,也被人称为“三宝太监”)。

然而,“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成就,却没能持续推动中国的航海事业发展,而是昙花一现,迅速消失了。之后的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的状态。而欧洲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航海家开辟的航海事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便开始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这也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标签:

更多文章

  • 黄马褂在古代究竟有什么特权,为什么清朝的和珅一个人就能有二十多件?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在一些影视剧中一些罪臣在被即将处刑的时候突然亮出黄马褂就免除了死刑,那么这个黄马褂究竟有什么用处呢?是不是有了黄马褂就能为所欲为呢?其实呢,黄马褂就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不过他的材质和做工都是上品的,在古代,有件衣服穿就很不错了,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都会把衣服拿去典当,这就代表了古代衣服还是很值钱的,再

  • 三国关羽死后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被谁得到了,赤兔马又去哪里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三国时期关羽为一代名将,他的为人也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他手中的两大神器在他征战的时候帮了不少忙,一个是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另一个则是胯下的赤兔马,那么在关羽死后这两样神器都去哪了?关羽奉命镇守荆州要地,作为西蜀刘备的结义兄弟,此时三国鼎立的形式来看,关羽的社会地位除了兄长刘备之外余者皆不入法眼。可见傲气

  • 吕蒙杀死关羽之后为什么也紧跟着就死了,真的是因为关羽附身了吗?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三国演义中关羽败走麦城之后宁死不降,最终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可紧接着抄了关羽后路的吕蒙也死了,这是什么情况?历史上东吴的几个大都督都未能长命,害死关羽的吕蒙也仅仅活了四十二岁。由于吕蒙之死与关羽被杀时间较为接近,所以后人演义认为,是关羽死后显圣,前来复仇,并借机夺取了吕蒙的性命。此说在《三国演义》中

  • 在古代哪个朝代放假的时间最多?网友纷纷感叹:让我穿越到宋朝吧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生活中上班的时候最期待的应该就是放假了,趁着休息时间好好地放纵一下自己,但仔细算一下现在的假期和宋朝的时候比起来那还是少。宋朝可以说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放假。历史上关于休假也是有史料记载的,在汉朝有《汉律》,这里面就放假一事直接写入了规章:“吏员五日一休沐。”《汉书·郑当时传》也说:“孝景时为太

  • 历史上悲剧的帝王赵匡胤,时代的娇儿却死因不明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悲惨的帝王,他们或许文武双全,但是最后却结局凄惨,今天我们说的赵匡胤一生堪称传奇,最后却死因不明。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

  • 司马攸:祖孙三代皇帝都认为他适合做皇帝,却成为了皇帝的磨刀石,他的死标志着晋武帝时期“倒太子”派的大溃败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传奇人物,今天就由小编来讲述两晋时期的司马攸,祖孙三代皇帝都认为他适合做皇帝,却成为了皇帝的磨刀石,他的死标志着晋武帝时期“倒太子”派的大溃败。司马攸,曹魏齐王正始七年(公元246年)生,晋太康三年(公元283年)薨,晋武帝同母胞弟,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受禅封齐王,谥曰“献”。司马攸

  • 清朝末年,中国的人口从不到一亿达到四亿 为什么清朝人口会增长那么快,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中国近现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清朝前期的人口不到一亿,但是到了清朝末期,清朝的总人口达到了四亿。那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相传最早在公元前21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就有过人口统计。当时“禹平水土,定九

  • 古代的枕头为什么大部分都是瓷器做的,夫妻之间共枕不会觉得难受吗?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枕头大多都是瓷枕,如果是夫妻之间共枕的话会不会觉得有些难受呢?古人的枕头有石枕、木枕、磁枕、玉枕等等,也有类似现代人用的软枕,能看出来中国古代枕头文化的一种历史演变。古人枕头也不全是瓷枕,也有细软枕头,但是软枕毕竟还是少数,因为古代的生产力不必现在,布匹丝绸那都是很贵的。普通人家都

  • 曹操一生之中都想让曹植继位 为什么临死之际却突然变卦选择曹丕?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三国时期曹操称霸一方之后却一直没有选择称帝,这其中有着诸多的原因,当时他最想让曹植成为皇帝,但为什么到临死之际的时候却变了呢?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登基称帝,曾对群臣感叹:“孝廉长兄(曹昂),最应当继承这个位置。如果仓舒(曹冲)还在,也轮不到我来当皇帝。”目的是说,我这个皇位来得十分幸

  • 董福祥是谁,为什么八国联军点名处死,慈禧都不敢不动他呢?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许多优秀的将领,例如郭子仪,霍去病等人,而晚清末期也有,他就是董福祥,那么为什么八国联军点名处死,慈禧都不敢不动他呢?清末时期的清朝,已经可以说是油尽灯枯的状态。没有多少勇将。各个贪生怕死,关键是自己的主子都是一副这样的状态,手下们更是不敢有丝毫越居。但是也有英勇之人,比如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