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在针对起义动乱的方面见解有何不同

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在针对起义动乱的方面见解有何不同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110 更新时间:2024/1/15 12:07:35

作为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最高既得利益者,皇帝最关心的头等大事,自然是国家的安定和自己政权的稳固,但是对于如何平乱,每一代帝王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下面我们就对比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来看一看二位的平乱观有何不同。

国家的治乱振兴,从来都是最高统治者关心的头等大事。即使是那些制造动乱,趁乱夺权的乱臣贼子,在坐稳大位后,也希望天下太平,社会安定,而不是念念不忘天下大乱。至于老百姓,更是做梦都巴望着平安无事,安居乐业,谁不知道“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的道理。

然而,由于皇帝们对乱源的生成认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治乱观,从而导致截然不同的历史后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看唐太宗与隋炀帝不同的治乱观,也许对任何执掌国家权柄的人,都是有好处的。

隋末,兵部尚书杨玄感发动叛乱,不愈月而败。可见当时天下尚未出现土崩瓦解之势,百姓之心,犹望乐业。可隋炀帝却悖逆民心行事,派郑善果、裴蕴、骨仪与东都留守樊子盖一起“深挖”杨玄感党羽,并指示:“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不尽加诛,无以惩后。”隋炀帝不从自己找原因,而是认为,杨玄感振臂一呼,跟随他造反的就有十万之众,由此可知,天下百姓不能太多,多则容易相聚为强盗。这次一定要把造反的统统杀掉,否则不能惩戒后来者。樊子盖原本残酷嗜杀,现在又领受了“最高指示”,由是,遂以峻法治之,杀三万余人,流徙六千余,而其中大部分是冤枉的,就连曾经接受过杨玄感赈济粮米的穷苦百姓,都要被活埋。大屠杀后,隋炀帝到了东都,见街上行人仍然不少,竟对左右说:“犹大有人在。”意思是,是不是杀的人太少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呢?正是隋炀帝的这一人多了便容易相聚造反,防范措施就是大开杀戒的治乱观,导致了这次杀人如麻,血流成泽的大屠杀,大冤狱。从此,天下靡然,始思为乱。再加之开运河,征高丽,水旱灾,瘟疫起,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祸乱之心,陡然而生。由是,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矣!其时,隋朝开国方三十余年。

而处处以隋炀帝国灭人亡为鉴的唐太宗,与隋炀帝的治乱观却迥然不同。一次,唐太宗与群臣讨论“止盗”的话题,有人提出应以重法以禁之。太宗不悦,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少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到底不愧一代英主,知道乱根在官不在民,在上不在下,懂得百姓之所以为盗,是由于官吏的贪腐,苛捐杂税太重,弄得民不聊生,饥寒交迫造成的。根子找准了,从源头认真治理,收效自然显著。数年之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海内升平。贞观之治始焉。

唐太宗李世民下面的两段话,更是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应从自家身上查找乱因。其一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其意为,君王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如果刻薄百姓来侍奉君王,就像割自己的肉来充饥,肚子饱了,身体却死了,同理,君王富了,国家却亡了。所以,君王出现问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身造成的。比如,想追求盛大,耗费钱财就多;耗费多了,就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而赋税过重,就会增加黎民的愁苦;到了百姓怨声载道时,国家就危险了;国家危险,君王就该丧命了。我常常思及此理,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其二为:“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诽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己,则危亡立至。”其意为:古代大禹凿山治水,耗费民力,而百姓并无怨言,因为治水是为了造福人民的原故。秦始皇大规模建造宫殿,百姓则怨恨造反,因为这样做是危害人民,只顾自己享乐原故。奇珍异宝,固然是人人想要的,若是放纵自己,不知克制,国家离败亡就不远了。

为何会隋亡而唐兴?从唐太宗与隋炀帝的不同治乱观,不同对待百姓态度这面历史的镜子中,就能窥见兴替之道了。唐人陈子昂说:“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轻其死则无所不至;袄逆乘衅,天下乱矣!”官逼民反,根子在上,是历代有识之士的共识,历史也一再昭示了这一不争的事实。由此可知,心地善良,胆小怕事,甘于逆来受顺的中国百姓,不是到了实在活不下去的那一刻,是万万不敢犯上作乱的。就连弱智的阿q仁兄都知道,造反可是要杀头的啊!

标签:

更多文章

  • 开皇之治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对国家有什么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胡人入华导致封建礼教的崩坏,人口断崖式下跌,整个国家一片混乱。在经历了长久的分裂之后,隋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决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史称开皇之治。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四分五裂的时期。汉民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厮杀战乱之

  • 宋仁宗赵祯为什么能创造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代,为什么说宋仁宗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仁义的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赵祯不事奢华,能够约束自己。“为人君,止于仁”,“仁”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有的人,当年还活着,却已经死了,虽然竭尽所能地美化和包装自己,在人民的心中,坏事做尽的人,虽

  • 同为权臣 曹操与司马懿相比到底谁厉害,曹操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不臣之心 为什么到死也没除掉司马懿?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三国时期,曹操和司马懿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曹操更是少有的枭雄。曹操和司马懿分别作为魏国和晋朝的奠基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其独到的眼光。可是人们却更加的推崇曹操,而不是司马懿,历史上的曹操与司马懿差距有多大?魏武曹操,晋宣司马懿。虽然生前皆非帝王,但实有开国之伟绩。都是枭雄,连评价都有很多类似:深谋

  • 袁崇焕和毛文龙有什么恩怨,袁崇焕为什么一定要斩杀毛文龙?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借阅兵为名,渡海来到皮岛,毛文龙前往迎接。毛文龙见了袁崇焕,语多傲慢。袁崇焕便以邀毛文龙观看将士骑马射箭为名,将其擒获,数他十二大罪,取出尚方宝剑,将其斩首。袁崇焕为何要杀毛文龙?毛文龙,生于1576年,钱塘人。年轻时善于骑射、晓畅兵法。后来他的舅舅沈光祚担任兵部主事,推荐他到辽

  • 引发汉匈百年战争的导火索马邑之谋是怎么谋划的,又是什么样的结果?马邑之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马邑之战是公元前133年西汉在马邑策划的一场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但最终却因泄密功败垂成。从马邑之战开始,西汉王朝结束了与匈奴之间数十年的和亲政策,转而兵戈相向。自汉高帝接受刘敬的建议与冒顿缔结和亲以后,他的继承人惠帝、文帝、景帝一以贯之地奉行这种和亲政策。在汉初的70余年间,汉王朝与匈奴部落联盟统治

  • 秦琼是唐王的左膀右臂,为什么没有出现在玄武之变中。他最后是如何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相信大家都看过《隋唐英雄传》,其实这是有历史原型不是虚构的,里面的秦叔宝就是历史上的秦琼,他为李世民打下江山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那么秦琼是唐王的左膀右臂,为何没有出现在玄武之变中。他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呢?一般成大事的人手底下一定会有一群可靠的人,也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让那些大人物做事情节更加精彩。霸道

  • 唐玄宗一手将唐朝的盛世推向顶峰 但也亲自葬送了大唐的辉煌 唐玄宗究竟是如何从一代明君跌入万丈深渊的?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唐

  • 同为南方政权 东晋在和北朝的对峙中为什么比南宋强势的多,为什么东晋北伐屡屡得手 而南宋北伐次次无功?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偏安政权,它虽然退守江南偏居一方,却从不偏安苟且。同为南方政权,东晋在和北朝的对峙中为何比南宋强势的多?为何东晋北伐屡屡得手,而南宋北伐次次无功?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造成中原地区极度空虚。南匈奴首先发难南迁,五胡乱华拉开了中国北方黑暗年代的序幕。永嘉之乱后,

  • 杨玄感本是隋朝四贵之一 受到隋朝两代皇帝器重 也是第一个起兵反隋的贵族首领 杨玄感起义为什么失败非常快?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杨玄感是隋朝众臣,司徒杨素长子。体貌雄伟,须髯漂亮。喜好读书,擅长骑射。大业九年,各地农民起义陆续爆发,朝廷土崩瓦解。杨玄感把握时机,趁机反叛,屯兵黎阳,攻打都城洛阳,久战不克。屡战屡败,终为大将军宇文述大败,杨玄感走投无路之下,命其弟杨积善将自己杀死。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是隋朝的两代重臣,这种身世为杨

  • 五国伐齐是合纵战略的经典运用 五国伐齐后获利最大的是燕国 为什么还是弱国呢?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五国伐齐后,获得最大胜利的燕国,为何还是弱国呢?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赵、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