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袁崇焕和毛文龙有什么恩怨,袁崇焕为什么一定要斩杀毛文龙?

袁崇焕和毛文龙有什么恩怨,袁崇焕为什么一定要斩杀毛文龙?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060 更新时间:2024/1/24 9:08:37

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借阅兵为名,渡海来到皮岛,毛文龙前往迎接。毛文龙见了袁崇焕,语多傲慢。袁崇焕便以邀毛文龙观看将士骑马射箭为名,将其擒获,数他十二大罪,取出尚方宝剑,将其斩首。袁崇焕为何要杀毛文龙?

毛文龙,生于1576年,钱塘人。年轻时善于骑射、晓畅兵法。后来他的舅舅沈光祚担任兵部主事,推荐他到辽东总兵李成的麾下。当年9月又参加武举考试,名列第六名,此后先后担任安山百户、沈阳千总、守备、游击等职。

1621年5月辽东巡抚王化贞派遣毛文龙前往辽东沿海一带“招致遗民,恢复疆土”。毛文龙仅率领200人,乘坐4艘海船,携带500石米出发。毛文龙一路上招集难民、安抚百姓,先后收复了鹿岛、长山岛、色利岛等十多个岛屿。在朝鲜登陆后,又一举攻破了镇江城。

消息传来,明朝廷大喜,立即任命毛文龙为广宁都司、副总兵;而后金方面努尔哈赤派遣皇太极率军前往镇江弹压。势单力孤的毛文龙败逃至朝鲜,此后驻扎在皮岛。并以此为中心,招纳辽东难民,作为根据地,此后皮岛被升格为东江镇,毛文龙本人被任命为总兵官。

毛文龙为增强在辽东沿海的牵制力,向朝廷上书要求拨发饷银30万两、兵3万。而兵部认为:“文龙灭奴则不足,牵制则有余”,只是象征性的拨发饷银5万两、兵3千。朝廷依然将防御的重点放在山海关-宁远一线,重山海,轻沿海。

开镇东江后,毛文龙频繁派兵袭扰后金沿海地区,取得了几次每次多则两三百人,少则几十人。客观而言虽然每次战果不大,但却有效的牵制后金的注意力,开辟了对后金作战的第二战场,颇有古代游击战的风格。毛文龙本人也先后被封为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

毛文龙率军孤悬海外,难免日渐骄纵,肆意妄为,手下几乎全是他的义子、义孙,结成党羽,横行无忌,连朝鲜对他们都非常不满,说毛文龙“时称海外天子,部下诸凶,肆害尤甚”。而且毛所上奏的事情往往存在“水分”,而且索饷过多,一年竟达120万两。

此外毛文龙违背禁令,“广招商贾,贩易禁物”,“鬻参贩布为业”。也许招商贸易有筹措军饷的目的,但这是公然违反大明法律的行为,因此遭到朝臣们的猛烈的抨击。而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时,曾上书请求核查毛文龙的军饷问题,毛文龙抗疏辩驳,自此两人交恶。

1629年5月底袁崇焕以犒军为名前往皮岛。6月5日袁崇焕宣布毛文龙的十二条大罪,用尚方宝剑将其诛杀。毛文龙僻据海外,犯有过失,这是事实。但袁崇焕的“十二条罪状”,并非件件属实。冒领军饷、杀降请功、军纪败坏这种行为当时普遍存在,只处罚毛文龙一人似乎太过牵强。十二罪状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十二大罪状只是杀死毛文龙的一个借口,其实隐藏在这背后的是朝廷里不同政治利益集团的斗争-党争。天、崇祯年间,朝廷内部东林党与阉党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也许是出于自保的目的,天启年间毛文龙“与魏忠贤相结”,与阉党成员相勾结,从此无形中卷入了这场政治斗争。

崇祯即位后,东林党主政,阉党遭到打击,但与阉党人物崔呈秀有关系的温体仁成为崇祯皇帝的宠臣。温体仁则先通过打击东林党骨干钱谦益,成为内阁大学士;又排挤东林党重要人物文震孟等人,彻底与东林党交恶。而毛文龙与主导朝政的温体仁关系莫逆,曾多次向温进献财物,自然而然毛文龙也成了东林党的眼中钉。

那么袁崇焕跟东林党什么关系呢?严格意义来讲,他可能不算东林党核心成员。但他和东林党渊源颇深,袁崇焕本人是当时的内阁大学士、东林党骨干韩爌的门生;当年极力推荐他的侯恂、孙承宗等人也与阉党势不两立的人物;而崇祯初年,在朝中极力支持的他、与他一起谋划杀死毛文龙的正是东林党党魁、内阁大学士钱龙锡。1628年7月在袁崇焕入京,第二次督师辽东前,钱龙锡曾特意到袁的寓所与他商议如何处置毛文龙问题,此后诛杀毛文龙也被列入提到了袁崇焕的辽东恢复计划之中。最终毛文龙难逃一死。

在毛文龙在被杀5个月后,皇太极引兵直抵北京城下。在温体仁以及王永光等阉党成员的大肆攻击下,“专戮大帅”成为一项重要罪名,袁崇焕被捕下狱,次年8月被凌迟处死。9月内阁大学士钱龙锡被捕下狱,第二年被判处流放。而在袁崇焕死之前,韩爌也因遭到弹劾,致仕还乡。

温体仁借助毛文龙之死与袁崇焕的关系,成功的打击了东林党的势力。而毛文龙与袁崇焕成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如果非要评价谁是谁非的话,毛文龙驻兵皮岛,确实对后金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但如果仅凭毛来收复辽东也是不现实的。

作为一介武夫,毛文龙不该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前车之鉴,抗倭名将戚继光曾与张居正关系莫逆,张居正死后,戚继光遭到打击,最终在凄凉中死去。后来的事例就更多了,例如二战名将朱可夫、隆美尔等等。古往今来,军人卷入政治往往不会有好结果。

当然袁崇焕对于毛文龙的处置,显然有失偏颇,一方面或许也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在那个重文轻武的时代袁崇焕不善于同武将搞好个人关系,如与满桂等人。另一方面,在袁崇焕的计划中,恢复辽东还是以山海关-宁远一线为主战场,辽东沿海地区显然不在他的战略规划中,所以为防止日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必须果断解决毛文龙。

袁崇焕为何一定要斩杀毛文龙?

袁崇焕之所以要杀毛文龙,主要是因为后者严重阻碍了自己的辽东施政方针。无论是对内或是对外,袁崇焕都和当时的后金一样讨厌毛文龙这股势力。所以就抓住机会,趁其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施行就地正法。

要理解毛文龙被袁崇焕如此厌恶的原因,就要分析这两个人在当时所处的不同局面。如果不是袁崇焕自己在京师打出的嘴炮,这两人原本是可以在辽东地区展开广泛的合作。纵使存在相互嫉妒和互相不服的因素,也并不妨碍彼此针对后金势力进行分头行动。但因为袁崇焕在上任之前,就已经被“五年平辽”的口号所束缚。此后的一切形式原则,都必须尽可能的向这个虚无缥缈的理想靠拢。

对当时的袁崇焕来说,究竟如何平定满清本身已经不再构成一个问题。因为只用短短五年时间,根本不可能消灭已经成长起来的八旗势力。最好的结局就是依靠各种局部胜利,形成对明朝这边最有力的态势,再将后金强行拉到谈判桌上。如此这般,才能给崇祯皇帝一个不是面子的结果。否则,无论自己取得多少次类似宁远大捷的防御性胜利,都会在五年任期后被自动归为“无能”与“欺君之罪”。

为此,袁崇焕还必须在辽东的明朝控制区内做到“唯吾独尊”。即将全部的资源和兵马都握在手里,并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统一部署行动。不仅做到资源配置上的完全掌控,也要在具体战术取舍方面做到完全统一。很明显,毛文龙的存在就让他感觉浑身不舒服。

毛文龙的主要控制区都远离袁崇焕所处的辽西主基地,等于是一个独立于辽东军政指挥系统的地方势力。后者只用在名义上“服从”袁崇焕,而在具体操作中进行自给自足的势力扩张。在袁崇焕需要后者完全服从自己的战略小心思时,就会感到任何命令都不起作用。毛文龙的地盘看似渺小,攻击的辐射范围却比大部分明朝驻军要大。他们劫掠清军后方的行动,也比正规大战更对敌人有威慑力。

为了与后金势力进行顺利谈判,袁崇焕就必须叫停毛文龙在辽东半岛与朝鲜之间的袭扰战活动。但毛文龙孤悬于明朝主要控制区外,有很多物资依靠劫掠后金控制区获得。其麾下的很多人也基于战利品而追随毛文龙作战。所以,毛文龙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立足根基。因为一旦旧的模式中止,那么他的部下就可能弃之而去。甚至在内部发动小规模的兵变,扶持一个愿意继续带头游击的军官上位。这也是毛文龙与袁崇焕无法共存的根本性原因。

反过来看,后金势力的长期存在,对于毛文龙和其部下来说恰恰是好事。因为如果后金被明朝迅速消灭,那么他们在沿海岛屿上的草头王时光就将不复存在。甚至是只要双方握手言和,毛文龙也会失去继续合法打劫的正当性。到时候明朝宣布自我胜利,袁督师也会功成名就的去其他地方任职。留下失去主要经济来源的毛文龙,不知如何安抚自己的属下。

但对时间宝贵的袁崇焕来说,同后金的继续对抗就是自己的灭顶之灾。在交通和通讯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谈判双方确定对方的诚意和具体条件,就可能花去几个月至半年时间。这意味着袁督师必须在更短时间内,先建立起对满清整体性优势。然后在双方的正式和谈开始前,与对手敲定可以被皇帝接受的大致条件。一旦中间环节出现拖延或失败,那么五年平辽的嘴炮将把自己直接打死。

最后,毛文龙利用与后金的战争,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也不符合明朝时已根深蒂固的郡县统治模式。士大夫出生的袁崇焕,一直为朝廷服务,本能的视毛文龙这类人为更大威胁。在当时的正统官宦或文人看来,毛文龙的集团也有成为独立军阀的可能。如果再改换阵营亲近满清,那么名义上更高一级的袁崇焕自己也有推脱不掉的罪责。

因此,袁崇焕为了自己的口号、理想和战略,极其短视的斩杀了毛文龙。但他搞定满清的任务却依旧没有任何起色。一直给他带来极大心理压力的崇祯皇帝,最后也为其送上了凌迟大礼。他的继任者们,也不再能获得满清侧后友军的鼎力协助,在战略上显得更为被动。毛文龙或许有些死不足惜,但害死他的前因后果却无不体现了王朝后期的末世景象。权力场中的所有人都在相互牵制、环环相扣,最终也限制了自身发挥纸面上的任何优势。

事实证明,处决毛文龙是袁崇焕人生的一大败笔,此后不仅袁本人因此在党争中惨死,辽东沿海的毛文龙旧部也陷入混乱,纷纷降清。毛文龙之死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归根结底都是党争惹的祸。反观崇祯皇帝虽有有心整顿国家,但积重难返,加之性格多疑猜忌、刚愎自用,最终适得其反,无力回天。外有后金骑兵不断袭扰,内有烽烟遍地农民起义,而大明王朝还在不断的党争中消耗着那最后一点有生力量,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覆亡。

标签:

更多文章

  • 引发汉匈百年战争的导火索马邑之谋是怎么谋划的,又是什么样的结果?马邑之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马邑之战是公元前133年西汉在马邑策划的一场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但最终却因泄密功败垂成。从马邑之战开始,西汉王朝结束了与匈奴之间数十年的和亲政策,转而兵戈相向。自汉高帝接受刘敬的建议与冒顿缔结和亲以后,他的继承人惠帝、文帝、景帝一以贯之地奉行这种和亲政策。在汉初的70余年间,汉王朝与匈奴部落联盟统治

  • 秦琼是唐王的左膀右臂,为什么没有出现在玄武之变中。他最后是如何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相信大家都看过《隋唐英雄传》,其实这是有历史原型不是虚构的,里面的秦叔宝就是历史上的秦琼,他为李世民打下江山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那么秦琼是唐王的左膀右臂,为何没有出现在玄武之变中。他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呢?一般成大事的人手底下一定会有一群可靠的人,也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让那些大人物做事情节更加精彩。霸道

  • 唐玄宗一手将唐朝的盛世推向顶峰 但也亲自葬送了大唐的辉煌 唐玄宗究竟是如何从一代明君跌入万丈深渊的?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唐

  • 同为南方政权 东晋在和北朝的对峙中为什么比南宋强势的多,为什么东晋北伐屡屡得手 而南宋北伐次次无功?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偏安政权,它虽然退守江南偏居一方,却从不偏安苟且。同为南方政权,东晋在和北朝的对峙中为何比南宋强势的多?为何东晋北伐屡屡得手,而南宋北伐次次无功?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造成中原地区极度空虚。南匈奴首先发难南迁,五胡乱华拉开了中国北方黑暗年代的序幕。永嘉之乱后,

  • 杨玄感本是隋朝四贵之一 受到隋朝两代皇帝器重 也是第一个起兵反隋的贵族首领 杨玄感起义为什么失败非常快?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杨玄感是隋朝众臣,司徒杨素长子。体貌雄伟,须髯漂亮。喜好读书,擅长骑射。大业九年,各地农民起义陆续爆发,朝廷土崩瓦解。杨玄感把握时机,趁机反叛,屯兵黎阳,攻打都城洛阳,久战不克。屡战屡败,终为大将军宇文述大败,杨玄感走投无路之下,命其弟杨积善将自己杀死。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是隋朝的两代重臣,这种身世为杨

  • 五国伐齐是合纵战略的经典运用 五国伐齐后获利最大的是燕国 为什么还是弱国呢?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五国伐齐后,获得最大胜利的燕国,为何还是弱国呢?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赵、魏

  • 公孙瓒威震华北 为什么给人极盛一时却又迅速败亡的感觉,白马将军公孙瓒为什么会败亡?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在汉末诸侯中,白马将军公孙瓒威名远播,此人骁勇善战,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元199年,公孙瓒被袁绍击溃,终于灭掉公孙瓒。公孙瓒为何最终输给袁绍、兵败自焚?公孙瓒在早期一直是北方一个很强大的势力,多次打败北方游牧民族,名气很大,实力甚至要比当时袁绍

  • 明朝朱棣为什么单单指派郑和一人下西洋,郑和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明朝朱棣在位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事件,郑和每次下西洋回来都能带回来很丰富的收获,那为什么单单指派郑和去西洋呢?“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郑和先后达东南亚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了非洲东部,比西方著名航海家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开辟新航道、发现新大陆的历史

  • 黄马褂在古代究竟有什么特权,为什么清朝的和珅一个人就能有二十多件?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在一些影视剧中一些罪臣在被即将处刑的时候突然亮出黄马褂就免除了死刑,那么这个黄马褂究竟有什么用处呢?是不是有了黄马褂就能为所欲为呢?其实呢,黄马褂就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不过他的材质和做工都是上品的,在古代,有件衣服穿就很不错了,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都会把衣服拿去典当,这就代表了古代衣服还是很值钱的,再

  • 三国关羽死后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被谁得到了,赤兔马又去哪里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三国时期关羽为一代名将,他的为人也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他手中的两大神器在他征战的时候帮了不少忙,一个是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另一个则是胯下的赤兔马,那么在关羽死后这两样神器都去哪了?关羽奉命镇守荆州要地,作为西蜀刘备的结义兄弟,此时三国鼎立的形式来看,关羽的社会地位除了兄长刘备之外余者皆不入法眼。可见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