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开国功臣刘基,为什么终究逃脱不了朱元璋温柔的一刀?

开国功臣刘基,为什么终究逃脱不了朱元璋温柔的一刀?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294 更新时间:2023/12/13 3:51:25

刘基刘伯是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重要谋士,他指挥了许多著名战役,为朱元璋的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基是浙东青田大族,元朝至顺年间考中进士,曾任高安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官。方国珍起兵后,行省荐举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主张用武力平定方国珍。国珍恐惧,派人到大都贿赂京中权要,夺去刘基兵权。刘基弃官回青田,组织地方武装,抵御方国珍的军队。

(图)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

朱元璋占领金华等地后,为确保地方安定,决意将浙东大族收为己用,遂派孙炎将刘基、宋濂等聘请到应天。刘基等地方势力派的加入,不仅减少了元朝的抵抗力量,也使浙东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时曾对他说:“朕初到浙东时,你就对我颇有好感。等朕回归京师,你就亲来投奔。这时,浙东之民对我还未深信,你老卿一至,山越清宁。”

刘基自投靠朱元璋后,不但为其制定了长远的军事战略规划,而且以其敏锐、准确的判断力,指挥了许多堪称经典的战役。龙凤六年(1360)闰五月,陈友谅攻陷太平后,率舰队从采石顺流东下,气焰嚣张,应天震动。朱元璋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退守钟山,这令朱元璋极为失望。这时刘基怒不可遏地厉声说道:“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一律处死。”朱元璋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赶紧问:“先生有何破敌良策?”刘基回答说:“敌人虽然人多势众,但却极为骄横,如果我们采用诱敌深入的方式,使用伏兵攻击,就能轻而易举地将敌人打败。”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诱骗陈友谅到龙湾,成功将其击溃。

不久,陈友谅卷土重来,攻陷安庆。在刘基的鼓励下,朱元璋决定亲自领兵收复失地。由于城内守军拼死抵抗,朱家军激战一昼夜,仍没有攻克。刘基及时向朱元璋献策说:我军被阻坚城之下,久战不克,容易挫伤士兵锐气。不如从安庆撤围,直趋江州,奇袭陈友谅的老巢,朱元璋遂率大军西上。陈友谅措手不及,携家带口逃奔武昌,江州守军寡不敌众,束手就擒。龙兴守将胡美派他的儿子前来谈判,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曲。朱元璋面露难色。刘基在身后轻踢坐椅,朱元璋恍然大悟,答应了他的请求。胡美投降后,江西各郡县也闻风而降。

刘基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精通相术。在鄱阳湖决战时,双方军队又在鄱阳湖上相持三天,刘基请求移师湖口,扼鄱阳湖要冲,以金木相犯日决胜,友谅败亡。

(图)朱元璋与陈友谅康郎山水上大战

像刘基这样一个深谋远虑、料事如神的人,在战争中自是不可或缺的人才,但在和平时期,却是对政权的威胁。朱元璋用刘基参议决策多年,对其城府之深自然深有感触。龙湾大捷,奇袭江州,展现了刘基过人的智谋;拒绝救援安丰,将小明王别置滁州,体现出刘基的政治远见;至于那变化莫测的占星术,就更令朱元璋如坠云雾。让这样一个深不可测的人侍立身旁,“看守”朱家的江山社稷,朱元璋怎能放心!

洪武元年(1368)四月,朱元璋巡幸汴梁,御史中丞刘基和左丞相李善长留守应天。刘基认为宋、元因宽纵失天下,现在应该严肃纲纪。中书省都事李彬贪赃枉法,罪当处斩。李善长与李彬私交深厚,请求从轻发落。刘基没有理会李善长,向朱元璋请示后,处死了李彬。行刑时,官府正组织人求雨。朱元璋回来后,心怀嫉恨的李善长弹劾刘基在神坛下杀人属不大敬,一些怨恨刘基的人也趁机诬陷他,朱元璋大怒。刘基请辞,回归故里。朱、刘之间开始出现裂痕。

刘基去官后,他的好友杨宪继任御史中丞。杨宪指示检校凌等轮流向朱元璋密奏李善长的缺点。时间长了,听得次数多了,朱元璋慢慢也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他有所提防。

这年十一月,朱元璋召回刘基,委以重任,并追赠刘基的祖、父为永嘉郡公。李善长并不甘心失败,他纠集一批淮西集团的官员,合力倾陷刘基。三人成虎,朱元璋又渐渐对刘基起了疑心。

(图)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朱元璋欲任命杨宪为宰相,当面征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回答说:“杨宪有宰相的才能,却没有宰相的器量。宰相应该心胸宽广,公平如水,以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不能掺杂私心杂念。但杨宪没有这样宽广的胸怀,选他做宰相是会贻误大事的。”朱元璋知道刘基和杨宪私交甚厚,听完这番话,感到非常奇怪。

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对曰:“此人气量狭小,见识不广。”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呢?”刘基用提醒的口吻回答:“他现在是一头小牛犊,但将来一定会摆脱犁辕的束缚。”

即使再高明的人也有自己的盲区,刘基这一回答显然不合时宜。单从朱元璋提出的这三个宰相人选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资历浅,易于控制。朱元璋看重的并非是他们处理政务的才能,而是能否顺从地执行自己的命令。宰相在朱元璋的眼中只是一种摆设而已,但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不能对朱家王朝构成威胁。刘基显然没有真正领会朱元璋的意图。

朱元璋这时警惕地看了刘基一眼,试探着问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最适合担当了。”刘基或许是自我感觉良好,或许是真心为社稷长远考虑,说出了让朱元璋最忌讳的话:“我知道自己有能力任宰相,但我疾恶如仇,又承担不了繁重剧烈的劳动,恐怕有失皇上的重托。天下何患无才,愿明主悉心访求。现在这些人,确实是没有能胜任的。”(《明史•刘基传》)刘基的对答且不说有目空一切之嫌,更为重要的是已构成对专制皇权的实质性威胁。刘基选贤相以分君权的传统理念也与朱元璋专权的想法格格不入。自这次谈话之后,刘基逐渐被朱元璋冷落。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被封为公爵,自命有为相之才的刘基仅被封为诚意伯(伯爵),这与刘基打江山时立下的汗马功劳相比,可谓相去甚远。有意思的是刘基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禄二百四十石,同李善长四千石的俸禄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显然是朱元璋因忌惮刘基而压低其官位的有意安排。不久之后,刘基又得到了朱元璋的另一恩赐——告老还乡。失去了刘基的支持,杨宪孤木难支,很快被朱元璋杀掉。

刘基隐居乡下,闭门谢客,终日以饮酒弈棋为乐。虽然他如此韬光养晦,最终还是不得善终。

刘基为官时,曾经建言:瓯、括间有一片空地叫谈洋,南边与福建接壤,是盐盗聚集的地方,请设巡检司驻守。恰逢逃军反叛,地方官隐而不报。刘基让长子刘琏没有经过中书省而直接向朱元璋报告此事。这时胡惟庸掌管中书省,为报前仇,他教唆手下人诬告刘基说:“谈洋这块地方有王气,刘基想在那里建造坟墓,当地民众不愿意,就请立巡检司来驱赶反对他的人。”朱元璋虽然没有加罪刘基,但想到他的占卜术,心里也很不痛快,遂下令削夺了刘基的俸禄。

刘基闻讯十分恐惧,急忙来朝拜见朱元璋,不敢争辩,只是引咎自责,也不敢回乡。不久,刘基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挟药探望刘基。刘基饮药后,就觉得有块拳头大的硬块堵住胸口。期间刘基曾向朱元璋陈说病情,朱元璋只是装糊涂。几个月后,病情加剧。朱元璋再次派人探望,得知刘基已病入膏肓,派船将他送回青田。洪武八年(1375),明朝开国元老刘基去世。

胡惟庸案发前,中丞涂节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了刘基,并指汪广洋也知道此事。朱元璋将汪广洋贬往广南,行至太平,又将其赐死。至于刘基的死因,朱元璋早就心知肚明,他曾说:“胡家结党,刘基吃了胡惟庸下的蛊,一日来对我说:‘皇上,臣的肚内有一块大硬疙瘩,也许治不好了。’我派人送他回去,在家里死了。”为什么偏偏在胡惟庸案发前,朱元璋才揭开刘基被毒死的真相?汪广洋之死是罪该当诛,还是杀人灭口?

这种种的疑问或许只有一个答案,胡惟庸之所以胆大包天毒死刘基,即使不是出于朱元璋的指使,也是得到了他的默许。首先,胡惟庸虽然嫉恨刘基,但并无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深仇大恨。其次,刘基死去时,胡惟庸权势尚未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还没有毒死一朝元老的资本和胆量。再次,刘基这时已归隐山林,不再对其地位权势构成威胁,像胡惟庸这种精明干练之人,不会冒丢掉丞相官位甚至身家性命的风险,做这种毫无回报的买卖。

标签:

更多文章

  • 三国中刘备和孙权都称帝了,为什么曹操却不肯称帝?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三国时期刚开始的时候,天下实际上的皇帝还是汉献帝的,三国君主都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宣布称帝,这个平衡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之后才被打破。公元221年,建立蜀汉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年号章武。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那么,实力远远强过刘备、孙权的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呢?对此,有人可能认

  • 中国封建社会食人记录:百姓的命贱得猪狗不如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人相食在我们的概念中应该是远古时期才能发生的事情,自从人类有了社会观念之后就很少再见到了,其实不然,在封建社会,人民生产力低下,没有足够的能够维持生命的食物就要饿死,因此也曾发生过食人的情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关中国古代食人的记录并不难寻得,那些名留史册的吃人恶迹,至今仍让人看得头皮发麻,成为中

  • 中华民国“国玺”之谜,缅甸买玉,名家雕刻,最后却成了摆设!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车载斗量的“价值连城”的宝贝,但将这些所谓的无价之宝全都加在一起,也不及一件宝贝有价值,这件宝贝就是传国玉玺。这颗始由秦始皇,用和氏璧所制,上面雕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就是皇帝的象征、君权的代表,以及“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换句更明白一点的话说,不管哪个“猫三狗四

  • 文史宴|历史上那些说翻就翻的友谊小船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最近“友谊的小船”非常之火,大司马也来赶这个风头,为大家制图,盘点历史上那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从先秦到清代,真是奇葩年年有,每代都很多。大家看图之后可以先猜是谁,再看说明,以图一乐。一口气写high了,文章末尾还会突破文史宴以往的规矩,附送一个彩蛋。先秦版战国时,庄周与惠施本是好友。据《庄子·秋水

  • 清十二帝:改变溥仪一生的2个女人:(图)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节选自《清十二帝后宫疑案》,中国工人出版社溥仪作为末代帝王,在位前后发生了很多大事情。倒不是他有什么大作为,而是他这个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当时我们许多人觉得,宣统太不安分了。”(《宣统皇帝秘闻》)在人们眼里,溥仪不仅不安分,还被加了一个“太”字,他实在是做了很多不安分的事情。就连溥仪自己也

  • 揭秘:那些草原上神秘的“石人”,究竟是谁因何留下的?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他们本想给自己留下一部历史,但石头太过坚硬和沉默了;他们搅动了人类衍化的历史,但却消逝融合了自己。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他们顶礼膜拜,因为我们的血液里都有他们的潮涌。(大小石人仿佛一个石人家族伫立了千年)茫茫草原,风吹草低。他们选择了草原上水草最为丰美的地方,凡是向阳的草坡,开阔的山岗或者湖河纵横

  • 清十二帝后宫:探秘清朝生育子女最多的妃子(图)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康熙帝的荣妃在整个清后宫嫔妃中并不是一个带有很多传奇色彩的人,她却是整个清王朝后宫嫔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人。她是幸运的,生育子女多代表她很受康熙的宠爱;她是不幸的,她生育的五子一女,有四个儿子先后夭折。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丧子之痛,而她却要经历四次,这是应该怎样的一个女人啊?她剩下的一儿

  • 如果他们不英年早逝,三国会是什么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三国时期名将云集,智者荟萃,如果他们之中那一些人不是英年早逝的话,三国又会是什么结局呢?1、典韦(?-197年):曹操早期的猛将之一,有“一吕二赵三典韦”的美誉,可惜在随曹操征讨张绣时,因曹操色心大发导致了张绣的降而复叛,典韦为保护曹操撤退,舍命抵挡,最后因寡不敌众而身亡。如果此役不亡,还不知道他还

  • 隆庆帝朱载垕:不愿干预朝廷具体事务的大明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公元1566年,不上朝二十年,却能够掌控全局的嘉靖帝明世宗驾崩,皇太子朱载垕即位,成为明朝的穆宗皇帝,也就是说的隆庆新政里面的那位隆庆帝。说到隆庆帝朱载垕,我们还需要说他的父皇明世宗嘉靖皇帝。众所周知,明世宗是一个很有本事,但为人比较刻薄寡恩的君主,除了他自己的父皇母后,就连他的子女跟他的关系都并不

  • 春秋五霸有两大版本,哪种说法更靠谱?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春秋战国的历史得以开启。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称霸和兼并战争成为主旋律。就春秋时期来说,争夺中原霸主,是各个强国君主的崇高目标。尤其是郑庄公开启争霸先河后,后来就形成了春秋五霸的说法。但是,在《史记》中,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而《荀子·王霸》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