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被苏轼称为王佐之才的人,为什么被汉文帝当作弃子!

被苏轼称为王佐之才的人,为什么被汉文帝当作弃子!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642 更新时间:2024/1/22 23:01:17

贾谊是汉初一个才华横溢的能人,一代大儒刘歆说,“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大文豪苏轼更是盛赞,“贾生,王者之佐”。

当然,并不是只有文人才对他推崇,明朝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也称赞贾谊,“文帝时,可当大臣者,惟贾太傅一人。”

由此可见,贾谊的确有天纵之才。然而,他这个人活得却十分悲催,空有才华而不被重用,以至于年纪轻轻的便抑郁而亡,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这出悲剧是怎么来的呢?

一、三种说法

通常的说法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是,不遇明主。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就贾谊的经历,写了一首非常出名的七绝,诗名《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在李商隐看来,贾谊虽有才华,但奈何皇帝却只把他当做一个牧师,问他的都是一些鬼神话题,根本没有看到贾谊身上闪闪发光的政治才华。

第二种说法是,运气不行。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写有名篇《滕王阁序》,其中有这么几句:

“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在王勃看来,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属于明主当道。但他还是怀才不遇,原因就在于运气不行,所谓“时运不济”,再翻译的话就是没那个命。

第三种说法是,小人谗言。司马迁把贾谊与屈原两个人记录在一个列传里,这种做法本身已经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态度,即贾谊和屈原是命运共同体——两人都是遭受谗言而被皇帝疏远的。

后来的刘向继承了这一观点,并情感强烈地称之为“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班固写《汉书·贾谊传》时,文末的赞语引述了西汉刘向的说法。

这三种观点,哪一种对呢?

二、迷离真相

贾谊进入官场时,正值汉文帝时期,这是西汉有名的明君。而且,贾谊的人生开局还是相当漂亮的:

十八岁闻名郡县,二十出头便当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二十二岁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随后,文帝甚至有意再给他加加担子,让他担任公卿之位。

文帝是个明主,而且也曾经非常重用他,因此,不遇明主的说法很难成立。同样,认为贾谊运气不好的看法,多半也不能成立。因为皇帝给过他机会,而且贾谊也一度备受赏识。至于后来的半生坎坷,更多地是与政治斗争有关,是人事而非天命。

所以,第一、第二种说法都不成立。既然如此,贾谊怀才不遇的原因就是第三种——小人谗言了?

从史料上看,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

贾谊担任太中大夫之后,表现优异,汉文帝本想要进一步提拔重用,让他担任公卿这样等级的高官。这本来是好事,然而却引起了一批大臣的不满,于是他们纷纷上书,向文帝进谗言:

——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翻译过来是,这个洛阳小子,小屁孩一个,一门心思想的不过是高官厚禄,朝廷大事都被他搞得乌七八糟。

听到一票大臣都这么讲,文帝便采信了。自此以后,他把贾谊晾在了一边,不久就将他贬到偏远的长沙国当太傅去了。自此,贾谊再也没有回到帝国的政治中心。

从事情表面来看,贾谊后来的不被重用确实出自谗言。然而,这种说法却有两大问题:

其一,这些指摘贾谊的所谓“小人”是,丞相周勃、太尉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重臣。他们都是追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立下大功的人,如果这些人都是小人的话,那谁可以称得上贤臣呢?

其二,贾谊被贬长沙以后,汉文帝并不是自此对他置之不理。汉文帝前六年,是贾谊谪居的第三年,汉文帝因为思念贾谊,便将他征召入宫。

当时,两人在未央宫中祭祀鬼神的宣室会面,文帝因为刚刚进行过祭祀,便向贾谊询问了下鬼神之事,李商隐那首《贾生》讲的就是这件事。不过,不能因此就认为两人的会谈全都是围绕鬼神的。

会谈结束后,文帝大为感叹:好久不见贾生,以为他早就out了。没想到,我还是差了那么一丢丢。

不久,文帝改任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为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如果文帝当真厌恶贾谊,认为他没有大才,且一心只为权势——正如当初周勃、灌婴那样这样指责的,那么文帝怎么可能还会让他给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当老师呢?而且自此以后,文帝还时常派人向他咨询国事呢?

从上面种种不难看出,尽管有朝廷重臣进言叱责贾谊,但文帝恐怕并没有改变他对贾谊的欣赏与喜爱。因此,贾谊的被疏远,并非出自小人谗言。所以,第三种说法也不能成立。

如果上述三种观点都不正确,那么,贾谊怀才不遇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三、复杂局势

这还得回到西汉的政治局势上来。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西汉初年,汉帝国内部存在三股政治势力:宫廷皇权、军功阶层与诸侯王国。

宫廷皇权不用多说,军功阶层指的是周勃、灌婴等一批与刘邦共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他们拥有较大的政治势力。诸侯王国,指的是刘邦所分封的各诸侯国,起初是韩信等异姓王,后来被刘氏子弟所取代。

这三股势力共同支撑着汉初帝国。不过,他们的势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文帝初年,宫廷皇权变得相对较弱。原因很简单,文帝这个皇帝宝座,是周勃、灌婴等人军事政变的结果,即史上有名的诸吕之乱

因此,文帝即位后,打压军功阶层势力以加强皇权,成了一件势在必行的事。为了达到这一点,文帝颁布诏令让列侯之国,即让列侯返回封国居住。

列侯是刘邦对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功臣的爵位分封,比诸侯王低一等。周勃、灌婴等大功臣,都被封为列侯。列侯有各自的封地,但是,他们平常并不在封地居住,而是都集中住在长安。

文帝让列侯之国,政治意义重大。其一可以使这些军功贵族远离政治中心,其二能够有效阻止列侯之间的串联。

当列侯都集中居住在长安之中时,互相联络非常容易,这是诛诸吕一事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当他们各自回到封地后,再要彼此互通有无就变得相当麻烦,因而对皇权的威胁就降低很多了。

这个之国政策,正是出自贾谊之手,史书上说,“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因为贾谊迎合了皇帝的治国方针,于是,文帝便在廷议之中提出了任命他为公卿之位的想法。

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了周勃、灌婴、东阳侯等众口一词的上书反对。列侯们枪口一致指向贾谊,攻击他年少轻狂、贪于权势等等,其目的并不在人,而在于他所提出的政策。只是文帝事先已经采纳了,因而不能明说以公然抗旨罢了。

显然,贾谊是陷入到了皇帝与军功阶层两种势力的斗争漩涡之中了。

四、一颗弃子

文帝推行旨在削弱军功阶层势力的列侯之国政策,列侯当然不甘就此束手就擒,他们一方面摆出各种各样的拒绝之国的理由,另一方面借由攻击贾谊表明他们的政治立场。对此,势力还不够强大的汉文帝无法强力执行。

一时间,双方陷入了政治僵局。

这种情况下,贾谊成了牺牲品。汉文帝抛出贾谊,将他踢出中央政府,流放到遥远的长沙国,同时,又解除作为军功阶层代表的周勃的丞相一职。如此,双方各退一步,政治僵局就此打开。

所以,贾谊的不得重用,根源在于他的主张触动了庞大的军功阶层的利益,纵然皇帝非常欣赏他,出于政治考虑,也只能把他当做一颗弃子去对待。这是贾谊最大的悲哀之处。

标签:

更多文章

  • 红楼梦中贾母听书为什么还扯了一出“掰谎记”?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贾母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很特殊,她是贾府的权威,却又不是绝对的控制者,她被人哄着,称为“老祖宗”。一生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见多识广,修养非同一般,但是人老了之后,更多得是学会了装聋作哑。就好比这个“掰谎记”,不能明说,只能暗喻的话到底是这么说出来的呢?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

  • 慈禧为什么以庇拳启衅的罪名赐三位大臣自尽?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八国联军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惩办支持过义和团的官员。此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已无力保护自己的大臣。尤其是慈禧得知八国不再追究于她后,在惩办支持过义和团的官员问题上,更是处处屈服讨好于帝国主义。慈禧最后下令,治罪庄亲王载勋,军机大臣赵舒翘,查营大臣英年,以“庇拳启衅”的罪名

  • 古代风尘女子热衷傍文人 是因精神得到满足吗?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晚明南京着名的“秦淮八艳”,八个色艺俱佳的风尘女子几乎都与当时的文人群体有瓜葛。如名妓兼才女柳如是在24岁时毅然地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做侧室,而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人物。现在社会中“傍大款”一度成为热词,反映着部分女生试图通过依附有钱人过上优渥的物质生活的观念。然而,在很长一段历史

  • 水浒好汉的武器:武松和鲁智深的武器谁更厉害?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梁山一百零八将,人物形形色色。尤其在兵器的使用上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尽管如此,要说最惯用的、也最具代表性的却非朴刀和哨棒莫属。而其实,这都属于环境和职业上的习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朴刀和哨棒是不能叫做兵器的。看《水浒传》,除了感受梁山人物结构上的深刻变化之外,印象最深的恐怕就要算是这些人使用的兵

  • 朱元璋的女婿到底犯了什么事竟被岳父毫不留情地给杀了?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自古皇权高人一等,跟皇家沾了亲似乎都显得镀了层金。那么在古代皇权下,似乎皇家都是特权阶级,那么朱元璋的女婿到底犯了什么事竟被岳父毫不留情地给杀了呢?难不成是要谋逆?其实不是,而是贪污。从明朝反贪腐的力度来看,朱元璋确实真的很恨那些贪官污吏。不管是不是皇亲国戚,犯在他手里都没有好果子吃。中国古代,茶叶

  • 一生都在啃老的乾隆给自己亲儿子挖了多大的坑?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乾隆皇帝大概是古往今来当得最舒服的皇帝的,江山基业都是爷爷和爸爸大好的,他坐享其成不说,还留下了美名,一生无忧无虑活到89岁,把国家都折腾得差不多了,再把烂摊子往儿子手上一丢,带着十全老人的赞誉,舒舒服服就离开了人世。但是作为接班人,嘉庆皇帝简直要给他亲爹跪下了,嘉庆能力平庸并不怪他,而是乾隆根本就

  • 李唐皇室真的带有鲜卑族的血统吗?揭秘李唐皇室的血统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李唐在建国之初就开始深挖自己的血统,一度把自己的祖先延伸到了道家始祖老子李耳的身上。然而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李家人应该不是纯正的汉人,他们身上可能带着鲜卑族的血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李唐皇室的血统到底是从哪儿传下来的呢?在中国封建制度绵延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唐帝国达到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顶峰。其

  • 统帅不是要负责指挥作战吗,为什么项羽总是冲在第一线?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统军将领冲在第一线固然是为了起到鼓舞军心的作用,但是要知道,战场之上刀剑无眼,万一这军心鼓舞了,紧接着主公就阵亡了,岂不是对军心是一个重大的挫伤?作为统帅,最重要的难道不应该是指挥作战吗?为什么项羽却总喜欢冲在第一线呢?项羽,秦末汉初之间的豪杰人物,在当时打了许多经典战役,“巨鹿之战”便是其战争生涯

  • 朱棣的儿子也造过反,朱棣的儿子造反为啥没成功?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朱棣靠造反拿下皇位,他的儿子也有有样学样了。但是朱棣成功造反了,为自己洗白,就成了开创永乐盛世的用了大帝,但是他的儿子显然没有他的雄才大略,造反不仅没有成功,还被自己亲爹给弄死了。学朱棣造反的这个儿子是谁呢?就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熙。朱高熙,在靖难之役中,功劳很大,朱棣多次陷入危难时

  • 汤隆是谁,为什么寨主宋江为啥不喜欢汤隆?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水浒108将并不是人人都十分的出名,尽管他们也各有特色,但是单独拎提及率不高的人出来,有时候会让人有点懵,就好比汤隆,单独拿出来说,似乎很多人都不知道汤隆是谁。那么这个人物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而且为何宋江很不喜欢这个汤隆呢?从古至今,子承父业都是一件令人称道的事情。尽管如此,我们仍旧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