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为什么包拯会被塑造成一个神探的形象,历史上的包拯真的都在办案吗?

为什么包拯会被塑造成一个神探的形象,历史上的包拯真的都在办案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388 更新时间:2024/1/14 18:25:34

包拯一直都是老百姓心中的清官代表,一个包青天就足以说明了,然而数百年来关于他的传说故事都把他塑造成为了一个神探的形象,那么历史上的包拯都在忙着断案吗?

包公本名包拯,字希仁,死后谥号为“孝肃”,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自幼聪颖好学,深受父母的宠爱。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其实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包公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断明了很多冤案错案的出色侦探形象。现存的元代公案戏有18种,包拯一人就占了11种;明代北京永顺堂刊印的说唱词话有13种,反映包拯破案的也有8种。正是戏曲小说的这般大肆渲染,才使包拯从一个尽职尽责的封建清官变成了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破案能手。历史上的包公,其实远非传说中的那样神奇,只是他为百姓办实事,所以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与拥护。

不能否认,包拯确实破获过一起盗割牛舌的案件。包公在天长县任知县时,一个农民来告状说有人偷割了他家耕牛的舌头。当时宋朝的法律严令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犯法的,要受到重责。但是包拯对那农民说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包拯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人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令人遗憾的是,在宋朝史料中,只记载了包公类似“断割牛舌”这样的几件小案,关于他如何成为“日断阳,夜断阴,三口铜铡泣鬼神”的破案高手,宋朝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后代耳熟能详的推断明了、察识细微、判决恰当、结案迅速的大案要案,大都是来自于晚明时期的《龙图公案》一书。此书记录了包拯审理的案子共百余起,但是据有关学者考证,在这100多起案子当中,很多是不可靠的,其中有22例是抄自《海公案》的,借用他书的20例,不知出处的有37例,完全传说下来的8例。也就是说,包公成为福尔摩斯式的破案高手,应该是后人演义出来的。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29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任职。但当时包拯父母亲年事已高,按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包拯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做官。后干脆弃官在家奉养父母。在家孝敬父母多年、时年39岁的包拯,直到双亲去世,守丧期满,才出任天长县知县,3年后又到端州任知州。这种封建孝道,深受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在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12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包拯对公务兢兢业业,受到百姓的普遍称赞。这就是说,包拯中进士后,也没有来得及审理多少案件。

包拯担当过多种官职,但从史料记载来看,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并不在决狱断案,而主要是充当谏官和财政官。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初任监察官员。他先后向宋仁宗提出了《论取士》、《论县令轻授》、《请选广南知州》等建议,还细心考察北面和西面的边防,写成了著名的《论契丹事宜》和《论边将》等奏折,希望朝廷重视军队训练,警备边防。庆历六年(1046年)三月,包拯被任命为三司户部副使,很快又接连被派为京东路、陕西路和河北路转运使。短短四年时间,包拯担任了四五个职位,干的都是盐务粮米漕运方面的工作。他支持“钞盐法”,严厉打击不法商人,几年过去,物价稳定,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包拯的才干和敬业精神受到了当朝者的赏识。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经过同僚朝臣的联袂推荐,包拯出任江宁知府,当年年底,他又到开封府任职。包拯在开封府只有一年半左右,可是却给人们留下很深的记忆。他惩治奸庸,为民做主,整治市容,任人唯贤,铁面无私,享誉京师。根据《宋史》记载,当时的北宋都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打官司没有钱疏通关节,不用担心,还有阎老爷和包公包老爷为你做主呢!可见,包公的口碑之好,影响之大!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包拯升任御使中丞,具体任务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最后他在枢密副使的职位上告终。

终其一生,包拯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办案,他大部分精力是放在了进谏和财政方面,可是为什么民间却传说他是一位神判法官呢?其实这和当时百姓们所期待的执法如山、清明如镜的大清官为他们主持公道的希望有极大的关系,再加上包公确实也明断过多起案件,这样包公的破案高手形象就顺理成章地树立起来了。

包拯是百姓对于正义和智慧的理想化身,但是他本人还传说中的人物还是有出入的,包拯的确断过很多案件,这也是古代官员的一大特点,只要做过地方官都得断案子,于是刚正不阿的包拯就留给了后人这样一个神探的形象,这一点和狄仁杰是很相似的。

标签:

更多文章

  • 杨贵妃两次被唐玄宗驱逐出宫其中有何隐情?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古代的妃子入宫,一般会有以下几种情况,我们以唐朝为例:一是走上人生巅峰,代表人物为武则天;二是母仪天下,代表人物是长孙皇后;三是有过短暂辉煌可最终被皇帝打入冷宫孤苦无依,代表人物有王皇后和萧淑妃;四是永远得不到皇帝的宠幸,此类女子很多。但是,在开放到不可理喻的唐朝,还发生过一件令李唐皇室蒙羞的事情,

  • 岳飞为什么要杀了自己的亲娘舅而且还是挖心这样残忍的手法?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喋血而生的人物或许本身行事作风都带了钢铁般的意志,通常人都会纠结不已,内心充满痛苦和挣扎的历程,对于这些人来说,或许就是越过了底线就该杀,不论是谁的这种原则了吧。那么岳飞为何要杀了自己的亲娘舅,这样的大义灭亲,是因为犯了什么事儿吗?为什么岳飞要采用挖心这样残忍的手法来解决问题?岳飞当年驻扎在宜兴时,

  • 海瑞因为清廉导致两斤猪肉都吃不起?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说到反贪,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明朝。可是反贪的明朝却是贪官最多的朝代。顾炎武曾经说过,贪官过就是因为俸禄低,那么明朝的官员真的是因为养不活一家子才贪腐的吗。明朝官员的工资到底有多低?著名清官海瑞说,自己连两斤肉都买不起。史料记载,明代官员的俸禄以大米为主,五品知县海瑞没约14石,一年168石,相当75两

  • 吕布和刘备关系不错为什么会骂刘备“大耳贼”?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刘备外号刘大耳这已经是耳熟能详的段子了,但是大耳贼这个称号却是吕布送给刘备的。吕布临死前还希望刘备看在他们交情的份上给他求情,可见他们的关系曾经不错,那么吕布是为了什么竟然大骂刘备是大耳贼呢?据《三国志》记载:刘备身长七尺五寸,捶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可见耳朵比一般人都大,所以叫“大耳”。从《三国志·

  • 郑和几度远洋航行背后是否真的背负了朱棣的秘密使命?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一说到航海家,想到的都是国外的人,但是在中国,郑和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从1405年到1433年,皇帝从明成祖换到明宣宗,郑和几次被委派进行了明朝时期著名的远洋航行。如此兴师动众,甚至差点拖垮了明朝国库的行为到底目的何在?郑和几度远洋航行背后是否真的背负了朱棣的秘密使命?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郑和率两

  • 古代美女的标准是如何,又是如何选美的?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中国自古以来便对“美”有着一套成型的审美理论。而选美,自然也是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选美,可以说是从宫廷甄选后妃开始,那么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对女人的审美标准究竟是什么?选美女又有哪些标准呢?在古代中国男人的眼中,一个女人身体上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既不是她的脸蛋,也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三围,而是一双莲足

  • 周作人到底做了什么竟招来自己学生的刺杀?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周作人是“鸠占鹊巢”地成为了八道湾主人的这件事并不是什么秘密,但是这个人并没有羞愧,反而十分坦荡。1939年1月1日,周作人正在八道湾的家中与前来祝贺新年的得意门生——“四大弟子”之一的沈启无聊天。沈启无当时是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员,是周作人的得意弟子兼追随者。二人聊得正欢,此时工役徐田轻轻走了进来

  • 西周时期的兄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是什么典故?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周公姬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四弟,曾经两次追随姬发征讨商纣,很得姬发的信任。图片来源于网络姬鲜是周公姬旦的三哥,周武王姬发成功将商朝覆灭后,将管地封给了姬鲜,后他成立管国,被称管叔,姬发建立起周朝之后的第二年,就因病重去世,而成王姬

  • 道光帝临死前给咸丰留了什么难题,最后咸丰帝是怎么解决的呢?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每个人弥留之际似乎都会有一些未完的遗憾,需要交代后人去做。道光作为皇帝,临死前也给咸丰留下了四个问题。说起来也是极为简单的,但是做起来却让咸丰无比的为难。那么这四道难题分别是什么呢?最后咸丰帝是怎么解决的呢?道光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一、他死后不配天。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

  • 慈禧死后带走多少财富?陵墓被盗后她趴地上10天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慈禧太后掌权48年,这48年里,是中国老百姓过的最苦的时期,在这48年里,清王朝对外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例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出在慈禧身上,比如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其实就是慈禧太后当年挪用海军军费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导致的,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是因为慈禧太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