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是谁拉开的?是爱德华三世吗

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是谁拉开的?是爱德华三世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88 更新时间:2024/1/17 16:08:53

1337年6月24日清晨,曙光初照,淡淡的晨曦洒在海面上,波平浪静。

突然,从水天相连处绽开一朵朵白花。这花儿越开越大,越开越密,翻波戏浪。原来,这是英格兰舰队开来了。

一片静谧之中,英格兰舰队经过了一夜的航行,悄无声响地驶近法国斯莱斯港。为首的一艘战船上,傲然站立着一个男子汉。他高高的鼻梁,宽宽的嘴唇,一双大眼睛令人望而生畏。

只见他任凭海风习习,吹拂着他的战袍,双目注视着前方,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他就是当时欧洲最负盛名的爱德华三世。

透过茫茫晨雾,他觉得港中樯桅林立,如同森林一般。

他转身身边的船长问道:“前方那些船舶从而来,为何停泊在斯莱斯港?”

船长迟疑地说道:

“我也拿不准。不过,根据我多年的航海经验,这些船舶可能属于效忠法兰西国的诺曼人。”

诺曼人来自北欧一带,他们擅长航海,经往来于英吉利海峡和北海之间,拦截过往船只,做的是海盗营生。一年前,他们曾公然劫掠了英格兰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敦,抢走了英王停泊在港口的一条大船——克里斯托弗号。

爱德华三世听了船长的话,立刻明白法兰西国王已在这里摆开了战场,严阵以待多时了。

爱德华三世虽然未做海战准备,但强敌在前,必须迎战。思虑已定,他便朗声下达作战命令:“迎战敌军,是我们的夙愿。此番如愿以偿,当感谢上帝和圣乔治。我军将士务必齐心协力,报仇雪恨。”

命令一出,他便指挥舰队排成战阵。

首先,他将最坚固的战船布于大队之前,作为冲击敌阵的先锋。然后,他将载有长弓手的战船排列在左右两翼,将载有步骑兵的战船夹在中间。如此排列,为的是使每两艘载有长弓手的战船与一艘载有步骑兵的战船编为一组,远战用长弓,近战用刀斧,攻敌靠长弓,护己靠刀斧。如此远近结合,攻防结合,可以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

爱德华三世又拨出数条满载长弓手的战船留在后面,作为后续增援部队。这是爱德华的高明之处。

一切准备完毕,爱德华三世一声令下,各船扬起风帆,乘风破浪向斯莱斯港驶去。

英格兰舰队做“之”字形向前迂回。这又是爱德华的高明之处。因为在英格兰舰队排好战阵、重新航时,已是朝霞满天。海面泛光,天底一片辉煌,英格兰人向东航行,面对着的正是那扑面而来的阳光。因此,是为了借助风力,为了避开迎面直射的阳光,爱德华命令舰队向斯莱斯港做“之”字形运动。

静候在斯莱斯港的法兰西舰队见英格兰人如此迂回,开始还以为英格兰人在作试探前行,随时准备掉头逃跑,心中都嘲笑英格兰人胆小如鼠。及至发现为首的一条大船上飘起一面王旗,才知道这是英格兰国王在御驾亲征。只见英格兰舰队阵式严整,咄咄逼人。

法兰西兵将剽悍强壮,尚武好战,见英格兰人前来索战,禁不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立即重整船队,以一字形队列迎战。

排好阵式之后,法军又在劫掠来的克里斯托弗号大船上升起战旗,作为旗舰。数名号手站在旗舰船头。号角响过,法兰西这边战船竞发,正面迎击英格兰水军。

一场海战开始了。

起初,两军战船未能接近,枪矛手、刀斧手无法面对面交锋,双方只是以弓箭手远距离互射。

英格兰长弓优于热那亚弓弩。英格兰长弓出自威尔士地方,与旧式弓箭比起来,它的弓身大,射程远,射速快,因而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寻常盔甲是挡不住的。长弓采用立式射击,比起热那亚弓弩的平式放箭,其准确度要高得多。因此,海战一开始,法兰西水师就已处于下风。但诺曼人身高体大,擅长近战搏击,因此他们冒着如雨之箭,奋力摇橹向前冲锋,争取尽快靠上敌船。

在雨点般的箭簇、海涛般的呐喊声中,爱德华三世处乱不惊,撂下身后的船舶,直扑法兰西旗舰克里斯托弗号。

爱德华三世指挥长弓手齐聚船头,一名神箭手弓搭箭,“嗖”的一声,只见利箭所到之处,克里斯托弗号战旗坠下,落入海中。一阵欢呼后,众弓箭手利箭齐射,对方旗舰上号手倒地,克里斯托弗号上的兵将顿时大乱。

乘对手慌乱不迭之机,英格兰王船迅疾靠近克里斯托弗号,刀斧手甩出铁爪勾住对方船帮。一声呐喊,英格兰人跳上敌舰,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

由于英军水师先声夺人,诺曼人的骁勇强悍之气荡然无存了。

未经几个回合,诺曼人死的死,伤的伤,下的全部被擒。克里斯托弗号重归旧主了。重新配备兵力后,克里斯托弗号挂上爱德华三世的王旗,作为英格兰旗舰投入了激战。

海战中,佛兰德尔伯爵路易不负盟友之托,率领战船前来助战,加入英格兰舰队。

法军依仗人多,尤其诺曼人熟悉水性,擅长海战,因而偌大一片水域,无论英军冲到哪里,都有法兰西船只截杀。

这一仗,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待到太阳偏西时,才决出胜负。

爱德华一手仗剑,一手扶栏,极目远眺。落日的余辉透过淡薄的云层,海天相接处,一抹晚霞依然耀眼。霞光把天际的海水映红,百里海面,唯有轻浪摇曳,波光粼粼,一派宁静安详。大海好像进入了梦乡。再看战船两侧,无数军士的尸首随海浪轻微起伏,残破的战船缓慢地没入海中,血水与海水交融,一片斑驳陆离。

爱德华三世为自己所取得的胜利而高兴,从此拉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

标签:

更多文章

  • 揭秘:顺治皇帝驾崩为什么要董鄂妃的堂妹殉葬?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顺治最钟爱的董鄂妃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在其去世后的那年冬天,顺治也在悲痛中突染天花,没过多久也不治身亡。顺治弥留之际,大学士王熙奉命赶到皇帝病榻旁撰写遗诏。在其自撰《年谱》中,王熙自称所写遗诏经过了皇帝的认可,“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顺治十八年正月初

  • 明朝知县的"流水账":春节贴门神都记录在案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中国正史重政治而轻财经,因此,在正史里很难找到有详细记录的财政资料。而在一些杂记里,我们不但能发现一些具体资料,而且随意而成的杂记所记录的内容往往会比正史真实,其中明代北京宛平知县沈榜所著的《宛署杂记》就是其中之一。沈榜是个有心人,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任宛平知县期间留心政务,利用县衙中的第一手

  • 武则天70岁还长眉毛和新牙 究竟有什么奥秘?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很低,加上当时重男轻女的风气非常严重,所以在古代,女性是不被重视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女性当权也是天方夜谭,可是在古代,就有一位女性她不仅成为了朝堂上的当权者,最终也登上了帝王的宝座,她具有革新思想,在古代也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理念的女性,她就“一代女皇”武则天。武则天的故

  • 刘备给凤雏建造的血墓 一千七百多年无人敢盗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在距德阳市以北约十五公里的鹿头关,坐落着一个墓穴,这就是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庞统的墓。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四川一个著名旅游风景区,而且还修建了庞统祠堂。它这是一处衣冠冢,由于庞统死时的血衣放在里面,这座墓地也被称为“血墓”,一千七百多年以来都没有盗墓贼光顾。据说这座衣冠冢是当年刘备所建。庞统(17

  • 为什么最终称帝的是李元昊而不是他的父亲呢?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夏景宗即李元昊。李元昊(1003年——1048年),别名曩霄,小字嵬理,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远祖李思恭,在唐朝时受赐李姓,李元昊继夏国公之位后,弃李姓,自称嵬名氏。北宋宝元元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

  • 狄仁杰一年断案近两万 揭其与武则天暧昧真相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狄仁杰是神探吗?经过各种文艺作品的演绎,狄仁杰俨然成了“中国的福尔摩斯”。在《狄仁杰真相》中,于赓哲将狄仁杰定位为一个很能干的司法官员。“神探要出现场要破案,狄仁杰是个司法官员,他在担任地方及中央司法官员时,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断案上而不是到现场去侦查。我觉得出现场缉拿真凶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审理卷宗

  •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杀光自己的女儿?有何隐情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说起明朝的十六位帝王,命运最为悲惨的就要数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了,崇祯的哥哥天启帝驾崩之后,十七岁的信王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他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他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夙兴夜寐,勤于国事,然而在这十七年中明朝的国势却山河日下,水旱灾害,地震山崩

  • 古代贪官为什么杀不完?了解真相后很佩服朱元璋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南北朝时期,西魏有一名大臣名叫苏绰,博学多才且城府极深,宇文泰对其信任有加。两人曾在夜里探讨治国之术,苏绰的一番言论,令宇文泰醍醐灌顶,叹服不已。苏绰说:“皇帝立国安邦的秘密,就是任用贪官。贪官的权力是皇上赐予的,也有把柄在皇帝手中,贪官为了保住好处和害怕皇上除掉他,必然会忠于皇帝。而清官因为清廉而

  • 故宫为什么一到五点后就关门 真的有灵异事件吗?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故宫,俗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宫城,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作为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和顶峰,没点传说奇闻也不符合这么大的名头。16年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让人们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故宫,真正了解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知道了有那么一群人在背后默默的修修补补,联系着古今,其所传达的“工匠精神”更是让人

  • 古代禁止杀牛 梁山好汉为什么可以顿顿吃牛肉?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中国古代,汉族人也有违禁食品,那就是牛肉。禁止食用牛肉还被写进了法律,西周规定:诸侯无故不得杀牛。唐朝法律规定:“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故杀者徒一年半。”在唐朝无故杀牛,判处徒刑一年半。宋代的法律也是一样,无故杀牛,判处一年半的徒刑。中国古代为什么禁止杀牛、杀马?耕牛是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