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鲁肃为什么向刘备推荐庞统?

鲁肃为什么向刘备推荐庞统?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314 更新时间:2023/12/10 18:56:40

庞统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道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物,但是却戏份不多。通过他加入刘备阵营,我们能看出当时人才选贤主的一个人普遍规律。

庞统是三国著名谋士,他本在吴将周瑜手下担任功曹,周瑜死后成为刘备部下。关于庞统为何投入刘备门下,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解释,当中又反映了古代结盟者之间怎样的惯常规则呢?

(图)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图为《新三国》里的宠统由杜旭东饰

庞统简历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凤雏”。《三国志》写他少年时愚钝,没有人认为他是一块金子,后来他去拜访司马徽,从白天交谈到晚上,司马徽惊叹道,“你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啊!”因为司马徽向来善于识人,所以此后他越来越有名气了。

而把庞统称为凤雏的则是他的叔父庞德公。庞德公的名气非常大,诸葛亮、司马徽、徐庶对他都敬仰不止。而他则认为当时之人,诸葛亮可称卧龙,庞统可称凤雏,而司马徽则是水镜,意思是有识辨人的才能。庞统最初不被人们看重,只有他的叔父庞德公认为他有大才,等到庞统去拜会司马徽时,司马徽惊叹“德公诚知人,此盛德也”!另外庞德公的儿子的妻子则是诸葛亮的小妹。

《三国演义》中写庞统是在赤壁之战前夕,庞统给曹操出了个馊主意,叫曹操把战船用铁索连到一块,这样就可以如履平地了,曹操信以为真,结果被周瑜烧的干干净净。周瑜死后,庞统在周瑜的葬礼上大放厥词,惹怒了孙权。这时鲁肃看他不能再东吴被重用,就推荐他投奔刘备去了,但刘备看他面相丑陋,不想重用,但念及有大才,就委任他为耒阳县令……(后边的大家大概都知道了)

《三国志》在赤壁之战没有他的内容,只是写周瑜帮助刘备取得荆州后,刘备任荆州牧,周瑜则为南郡太守,后来周瑜病逝,庞统送丧到达吴国,吴国百姓听说他有贤明,非常欢迎他,等到他回去的时候,陆绩、顾劭、全琮送他,尽管庞统评价他们没有太大的才能,但却会有一番作为,他们都不生气,还说待天下太平后,一起评价四海之士。可见庞统很受人尊重,而且他也很尊重周瑜。

刘备在荆州时,庞统担任耒阳县令,因为治理无方,被刘备撤职。这时候,鲁肃写了一封信给刘备,说他的本领在一县这个小地方无法施展,让他担任治中、別驾才能发挥他的才干。于是刘备待他仅次于诸葛亮。

(图)庞统祠墓位于德阳市罗江县鹿头山白马关

从吴将到蜀将

其实,庞统本来是吴将周瑜的部下,担任功曹,也就是文书一样的职务,后来才成为刘备的军师。有一次,刘备从容地对庞统说,“你先前担任周郎的功曹,听说我到江东的时候,周郎曾劝孙权将我困在江东,有这回事吗?请先生千万不要有所隐瞒!”庞统说确有此事。刘备叹道:“天下英雄所见略同,诸葛孔明也劝我不要去江东,但我以为目前江东的大敌是北方的曹操,孙权还要以我为援助,故决意要去。实在迫不得已,不是万全之策啊!”

至于鲁肃为何写信向刘备推荐庞统,按照《三国志》记载,庞统已经在刘备手下做耒阳县令并被撤职后,鲁肃才向刘备推荐庞统确实是个大才,而不是像《演义》那样是庞统在吴国不受用,鲁肃劝他转投刘备,之后才有耒阳县的事。关于鲁肃为何向刘备推荐庞统而不是推荐给孙权,有人认为鲁肃是想接替周瑜的位置,更好地控制周瑜以前的部下,而庞统在周瑜部下心里声望很高,所以刻意排斥庞统,才把他往刘备阵营里赶。不过笔者以为庞统到刘备手下做官应该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古代结盟者之间的惯常规则,即把自己的手下派去“辅佐”盟友!

当然孙权派的不是庞统,而是大将周瑜,而庞统则是周瑜的部下。让人奇怪的是《三国志》写“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随后刘备领荆州牧,周瑜则在刘备手下担任荆州南郡太守,而不是《演义》那样孙刘打败曹操后争夺荆州。

不过后来周瑜死后,庞统送葬到江东后又回到了荆州,临走时许多人来送他,称赞他,但为何此时孙权不把他留在江东,因为他本来就是周瑜旧部。估计是因为当时孙权也不知道他有大本领,要不然后来刘备也不会撤他的职,但为何此时鲁肃不推荐他呢?其实庞统只是作为周瑜亲信代表送葬回来,其他的亲信应该还留在南郡,既然送葬完了,就要回去,应该是符合常理的!不过这时庞统已经不是孙权的部下了,而变成了荆州官员,理论上归朝廷管辖,然后朝廷委托荆州牧刘备代管。就像长沙太守孙坚死后,孙坚旧部黄盖韩当等就归附袁术了,而不是追随孙策,因为当时郡守并不是世袭的,长沙太守空缺时,朝廷会另派人担任,而不是原太守的后人继任,所以他们在理论上是只长沙太守的部下,而不是孙坚的私人部下。不过理论只是在太平时期才起作用,后来他们思念故主又追随孙策创业是后话。

既然南郡太守死了,庞统应该是下一任太守的部下,或者由更高级别的官员(荆州牧刘备)调到荆州其他地方任职,结果就调到了耒阳县当县令。然后刘备看他不行要撤职,鲁肃怜惜他有大才,才向刘备推荐让他在荆州担任更高的官,这相当于鲁肃作为汉臣向作为地方一级行政长官推荐人才,实质应当是像朝廷推荐,这时候庞统不应当认为是刘备的私家部下,而是荆州牧的部下。只不过在乱世各地诸侯分占一隅,臣子就把他们辅助的对象看做是自己的“君王”,称为“主公”。

像这种情况在乱世的战国时代更加常见,当时不同“国家”在理论上还都是属于同一个周朝的。例如秦昭王的丞相就是楚国贵族;秦国丞相张仪还到魏国担任宰相……

标签:

更多文章

  • 春秋楚国横扫汉东汉西,仅此一国家幸存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楚国是霸王项羽的故乡,由此可看出楚国尚武习俗浓厚,民风剽悍,楚国也曾经一度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但是强大的楚国,却曾被一个小国家打服了。春秋楚国,是个比较强大的国家。楚武王时期,楚国都城在丹阳。为了扩充地盘,楚武王大举南征。大军所向披靡,每战必胜,将汉水以西,长江以北诸国几乎扫尽。可楚武王准备向

  • 中国哪位皇帝第一个与外国使节握手?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我们都知道,古代见到皇帝要行三拜九叩之礼,那么在外国使者接见皇帝的时候是要行握手礼还是行跪拜礼呢?这是一个新旧文化的激烈碰撞,它的转机出现在光绪皇帝这里。1898年5月24日,光绪帝载湉于北京接见德国亲王亨利,作为光绪帝师的翁同龢,有着记日记的习惯,他记下了当时的情形。光绪帝当时,德国亲王亨利来华觐

  • 明朝的一大功劳和一大遗憾,为我们迎来了云南,却错失这里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我国现在的国土面积,是祖先一步步打下来的,因此有着深厚土地情节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寸领土的。云南从唐到宋,近七百余年,经历南诏,大理,和中国俨然有分成两国的趋势。到了元的时候,讨平大理,然而实际控制区域,远不如明朝广大。明朝攻灭元,大都已下,元云南王尤拒命。于是明军攻入云南,元王自-焚。我看

  • 黛玉和宝钗两位标致美人,哪个更循规蹈矩一些?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薛宝钗和林黛玉可以算是大观园里的颜值担当了,两位都是大家闺秀,从小受过很好的教育,那么两个人在思想观念上谁更传统一些呢?林黛玉出身“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是苏州林家豪门贵族大小姐;薛宝钗是出身历代皇商兼儒商的金陵富豪薛家的贵族大小姐。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宝钗随分从时,端庄娴淑。那么,黛玉和宝

  • 陆游的长寿秘诀,山药配粥,延年益寿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中国历史由于战乱的原因,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能够活到七十岁就是“古稀”的年纪了,但历史上也不乏长寿的老者,而陆游就是其中最著名的老寿星之一。陆游是宋代著名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注重养生保健的人。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享年86岁,而且背不驼、腿不颤、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结实,有时还能上山砍柴。陆游能获

  • 土木堡之变后,京城有哪些恶性案件发生?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明朝时期群星璀璨,许多民族英雄的名字像繁星一样挂在夜空熠熠生辉,不过明朝的皇帝还是比较平庸甚至昏庸的,其中亲历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土木堡之变”,是改写明朝历史的莫大国耻。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举入寇,明朝大太监王振“挟帝亲征”,明英宗朱祁镇亲率数十万大军迎敌,结

  • 唐太宗李世民是否修改过史书,他为什么这么做?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史书是记载历史的重要工具,但是掌握社会权利顶点的皇室,在面对真实的历史的时候,往往会有意回避一些不光彩的历史,这就衍生出了一个疑问,皇帝是否会动用自己的权利,命令史官修改史书,以提升自己在后世的声望呢?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君主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是唐代难得的治国之君。在其统治期间,唐太宗知人善任,察

  • 明朝哪位皇帝没有葬在皇家陵园十三陵内?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我国传统观念中,认祖归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习俗,普通人往往要在去世后葬进祖坟,帝王家更是对于人的认祖归宗非常重视,明朝十三陵就是明朝历代皇帝的群体墓葬,但是却有一位皇帝例外,那么他是谁?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葬入祖坟呢?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明朝自

  • 揭秘大明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二者有何区别?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明朝时期的特务情报机构发展十分壮大,皇帝直接调配的锦衣卫尤其让人胆寒,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是皇帝旨意的直接执行者,因此往往会奉命做出一些极端的恐怖事件。锦衣卫做为明朝时代人见人怕的特务机构,相信多数国人都知道,但在锦衣卫之外,明王朝曾有一段时间、四大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明朝锦衣卫原先是

  • 大臣互相制约,削弱的是相权,得益的是皇权,乾隆这一招高明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乾隆皇帝有着很高的功绩,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也能看得出他确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皇帝,在处理与权臣的关系上,他更是有着高明的手段。公元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即位,这年他24岁,正年富力强。不外,雍正临终嘱托里,出格交接:“年夜学士张廷玉度量纯全,抒诚供职,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此二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