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一向不喜欢拉帮结派的曹操,手下却有个让他无奈的帮派

一向不喜欢拉帮结派的曹操,手下却有个让他无奈的帮派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894 更新时间:2024/1/20 11:59:09

一个统治阶层如果开始有小团体出现,往往意味着各种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事情就会发生,这是分裂和斗争的前兆,是最高领导人最不愿看到的。

做领导的,最不喜欢手底下的人搞小圈子,在三国历史上,袁绍就毁于“小圈子”,刘备也深为“派系文化”所困扰,曹操则比较聪明,在用人主张“唯才是举”,治心、拢心并用,破除帮派之争。

在对手面前曹操是个强人,却不是一味用强的人,因为真正的强人知道哪里该用强、哪里该示弱。

曹操一生灭掉了很多强劲的对手,如吕布袁术、袁绍、蹋顿等,但他与另外不少对手也达成了妥协,如张绣臧霸张燕张鲁等,他们开始是曹操的敌人,后来成为曹魏阵营中的一员。

在这些人里臧霸的情况最特殊,因为他的独立性很强,即便归顺曹操之后仍然相对独立性,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同时,臧霸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围绕着他一直有个小团体,成员还包括昌豨、孙观、吴敦、尹礼等人,有人把他们称为曹魏阵营里的“泰山帮”。

臧霸小名叫奴寇,是泰山郡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狱官,臧霸年轻时就喜欢打打杀杀,不到二十岁跟前就聚集了几十个人,以勇壮而闻名。

在太平盛世,臧霸这样的人不说是人渣,最少也是不良青年,想必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弄不好就被哪位认真负责的地方官给办了,但恰恰这时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以及各地政府四处募兵,臧霸有了出头之日。

臧霸跑到了徐州一带,正赶上陶谦招募军队,臧霸就加入了陶谦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敢,又善长拉队伍,很快便升到了骑都尉,成为高级军官。

臧霸除了会打仗,还很有心机,他暗中与陶谦手下的昌豨、孙观、吴敦、尹礼等结好,成为同盟,这几位的出身跟臧霸比较像,孙观有个小名叫婴子,吴敦有个小名叫黯奴,尹礼有个小名叫卢儿,一看小名就不是士人出身。

陶谦死后刘备接掌徐州,臧霸开始跑到琅琊国一带独立发展,成为昌豨等人的头领,后来臧霸又主动投靠了刘备,吕布从刘备手里夺取了徐州,臧霸等人又投靠了吕布,但他们这伙人势力很大,无论刘备还是吕布,都没有真正掌握过他们,只是名义上领导。

在吕布与刘备交战以及曹操征讨吕布过程中,臧霸等人也没有真正出来帮过谁的忙,他们主要活动在青州与徐州交界的几个郡国,核心区域是泰山郡和琅琊国等地,这个地方说起来很重要,但又是一个盲区,各派势力经常从这里借道,然而真要攻打或者派兵驻守,则又力不从心,臧霸等人利用自己土生土长的优势,把这一带实际控制了起来。

后来曹操杀掉了吕布,夺取了徐州,地盘虽然占了,但又不可能留下大军在此驻守,因为他必须将主力抽调回去以应对北面的袁绍,如何守住徐州并策应北面兖州和南面扬州的安全是曹操一个头疼问题。

曹操想到了臧霸等人,他想利用臧霸的影响力协助徐州的防守,可让曹操更头疼的是臧霸等人却找不到了。

原来,吕布被杀后臧霸等人都“自匿”了,来了个人间蒸发。曹操不甘心,非找到他们不可,曹操还专门下令“募索”,也就是悬赏搜找,最后居然把臧霸找了出来。

曹操应该不喜欢臧霸这样的人,但见到臧霸曹操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说服臧霸归顺自己,又通过臧霸找来了昌豨、吴敦、尹礼、孙观以及孙观的哥哥孙康等人。

为了让这些地方实力派真心为自己效力,曹操很大方,一口气任命了好几个郡太守、国相:臧霸为琅邪国相,昌豨为东海郡太守,吴敦为利城郡太守,孙礼为东莞郡太守,孙观为北海国相,孙康为城阳郡太守,这几个地方都处于徐州、青州交界地带,他们以臧霸为核心,这就是“泰山帮”的由来。

曹操不喜欢手下人拉帮结派,但现在也无奈,在严峻形势面前曹操也不得不低头,而事实证明他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

不久官渡之战全面爆发,在东到青州、西到关中一千多里的战线上曹军与袁军全面对峙。

但臧霸等人刚好替他守住了最东边的防线,如果他们不是站在曹操一边而是投靠了袁绍,那结果将是两样,曹操必须分出有限的力量放在东线,中央主战场的力量将会削弱,极有可能影响到官渡之战的结局。

臧霸等人坚决支持曹操,扼制了袁军在东线的企图,让曹操放手在官渡战场用兵,官渡之战曹军大胜,臧霸等人功不可没。

臧霸以后多次立功,官至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执金吾,一直到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即位时臧霸仍在世,病逝后被追谥为威侯,爵位由儿子臧艾嗣任,“泰山帮”的其它成员也大多死在郡太守、州刺史的任上。

一块石头构不成一座高山,山是由无数石头和泥土堆积而成的,高度是山的价值,坡度是山的依靠。失去依靠谈不上价值,所有的价值都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对于山来说高度很重要,坡度也同样重要。

乱世纷争,强人的“坡度”往往表现在能否化敌为友上,无论袁绍还是袁术最后都灭亡了,而且败得很快,貌似强大的外表实际上内在里很弱,一旦开始溃败扶都扶不起来,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少深厚的基础,该消灭的人被他们消灭了,不该消灭或者可以不消灭的也被他们消灭了。

在化敌为友方面,曹操是三国群雄中做得最好、也是收益最多的。

标签:

更多文章

  • 揭密乾隆皇帝出生地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乾隆是清朝时期的著名皇帝,传说他出生时候天降祥瑞,还有传说他是龙的化身,这些民间传说都将这位皇帝神话了,那么真实的乾隆是什么样的呢?(图)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乾隆:生在雍和宫,我骄傲。关于乾隆帝的出生地

  • 他是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拐杖",百年来对他的争议至今未休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如果说晚期的大清是一滩烂泥,那那些为了国家仍旧操劳奔波的人,就是烂泥中开出的花朵,左宗棠是,曾国藩是,张之洞是,当然还有李鸿章李中堂。(图)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公元2015年11月7日,他已走了114年。离1901年的结束仅剩不到一

  • 明清运河沿岸,四大名仓之一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运河在明清时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单单是水利和航运就能左右国家的命脉。在运河沿岸有四个著名的粮仓,是国家非常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运河四大漕运粮仓分别是:淮安的丰济仓、徐州的广运仓、德州的德州仓、临清的临清仓。大运河的开通,使德州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控燕云而引徐兖,襟赵魏而带溟岳,神京藉为咽喉,

  • 圆明园一开始并非就是皇帝御园?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圆明园是我国建筑的瑰宝,不仅在建筑方面,其中收藏的各种珍贵文物和字画也件件都是国宝级别的,可惜的是随着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侵略,最终变为了一片废墟。在我的印象里,圆明园就是清代的皇家御园,但听说圆明园一开始并不是皇帝的园林,这是怎么回事呢?的确,圆明园在最初并不是作为皇家御园修建的,当时它仅是“四阿

  • 在古代的时候为什么儿子被称作犬子 女儿被称作千金呢?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般都会说是犬子或者千金,可古人为何要称自己儿子为“犬子”,别人女儿为“千金”?要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称谓,那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好吧,是博大精深。尊称对方,要用阁下,谦称自己,要用敝人,尊别人的女儿,要用千金,谦自家儿砸,要用犬子。由此可以看出,“千金”

  • 盘点正史中的诸葛亮有多妖孽?一个完美的全能型人才,世所罕见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不仅是将领的对决,也是谋士之间的对决,其中蜀国的诸葛亮因三国演义中神话般的描述被人广为流传,可是你知道么正史中的诸葛亮有多妖孽吗?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近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看了《三国演义》后说“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鲁迅先生看来,足智多谋、未卜

  • 在古代的时候国家为什么会对食盐管控那么严格?这其中的策略真的太高深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古代时食盐和铁器是国家一直管控比较严格的事情,在冷兵器时代铁器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铁就能铸造武器,有了武器就避免不了会有一些有异心的人,那为什么要对食盐的管控也那么严格呢?盐不会伤到人,这东西只是生活之中的调料品,国家为什么要那么较真呢。当然盐看起来很平常,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盐

  •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多少后代,他们的结局如何?现在还有他的后代吗?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一位顶级谋士,刘备经过三顾茅谷才把诸葛亮请出山,之后的战役中几乎可以说是战无不胜,这么一位大能最后留下多少后代呢?刘备刚开始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可谓“处处无家处处家”,今儿投奔曹操,明儿投奔袁绍,后天依附吕布。后来多亏诸葛亮装神弄鬼借东风,联合东吴击败了曹操,最后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

  • 安禄山的江山迟早是要传给儿子的 为什么他儿子却要抢先杀他?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而唐朝最为强盛的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期间。在这个时期安禄山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他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可惜他却死在了自己儿子手中,这是为什么呢?关于安禄山的出生,比较奇特。据说,他的胡人父亲当年娶了突厥巫婆,多年没有子嗣。最后,还是去祭拜扎荦山的山神,才生

  • 明熹宗朱由校不仅木匠做的好,事实上他远比弟弟崇祯有眼光,如果多活几年就没满清了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明朝期间有许多奇葩的皇帝,例如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可是你知道么,他虽然是以木匠皇帝而闻名,但是他也不是昏庸腐朽之人,事实上他远比弟弟崇祯有眼光,如果多活几年就没满清了。朱由校是明朝历史上第十五位皇帝,因在位期间重用宦官魏忠贤,打压东林党,又因酷爱木工,又被称作“木匠天子”。朱由校生于万历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