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民国盗墓神器“洛阳铲”是怎么得来的?

民国盗墓神器“洛阳铲”是怎么得来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313 更新时间:2024/1/16 17:35:13

随着近几年盗墓小说的风靡,洛阳铲这一盗墓专用器具也被人们所熟知,那么这玩意儿到底是谁发明的呢?

“洛阳铲”的叫法太丰富了,但这些叫法没有一个叫得响,没有一个能深入人心的,只有“洛阳铲”一名为大家熟悉。那么,“洛阳铲”这个名称又是谁首先叫出来的?有以下四条趣闻。

第一种说法是外地盗墓贼叫出来的。

“洛阳铲”出现后,其利索劲儿在圈内同行中很快传开,于是洛阳以外地方的盗墓贼很想搞到,借口到邙山马坡村一带“走亲戚”,从铁匠铺里买走“马蹄铲”。回到当地后同行上眼了,便问这是什么铲子,盗墓贼都会玩心眼儿,不想让同行知道真正的产地,便忽悠是“洛阳铲”。就这样,“洛阳铲”首先在外地盗墓贼中间传开了。

第二种说法是考古学家叫出来的。

1928年(民国十七年)到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民国中央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安阳殷墟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当时雇了不少当地民工,其中有的便挖过古(盗墓),他们自带“洛阳铲”上工。考古专家发现这铲子很适合考古发掘使用,于是从洛阳买回了一批。好多专家都没有见过这形状奇怪的铲子,也不知道名字,便以发现铲的地方来叫,称之为“洛阳铲”。需要说明的是,这也是“洛阳铲”这种盗墓利器第一次为考古发掘工作服务。

第三种说法是援华苏联专家叫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时期,在“同志加兄弟”的政治气候下,苏联政府派出了一批专家援华,帮助共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洛阳被国家确定为西线重工业基地之一,洛阳拖拉机厂一批工业项目落户本地,苏联专家随项目来到了洛阳。但是建厂前的地质勘探和物普查成了大难题,工期紧,时间短,按规的方法来勘探,项目根本无法如期上马。出于对共和国的热爱,好多民国时盗过墓的老人满腔热情,主动请缨要帮助政府克服难题。赵华《洛阳铲》一文中提到了此事——

1953年初春,两位须发斑白的老人来到(洛阳)市人民政府,求见市长。他们随身带来一把探铲,说这把铁铲可以探测地下情况。市长大为高兴,决定组织力量钻探。参加建厂的苏联专家却表示疑惑。几天后,市人民政府请两位老人表演。在邙山脚下的一片庄稼地里,他俩各自在指定的地块,钻探了三十多个6米深的孔。一位老人报告地下无古墓、窑洞或枯井。一位老人则告诉大家,地下有一座汉代的洞室墓。挖掘后证实,钻探准确,判断正确,苏联专家大为惊讶,十分信服。

据说苏联专家当时“Лоян-Лопата”、“Лоян-Лопата”地叫唤,当地官员不懂,便问中国翻译苏联老大哥在说什么,翻译称苏联专家在说“洛阳铲”呢。“洛阳铲”就这么先从苏联人的嘴里叫了出来。这个说法无据可查,权当戏言,但苏联专家回国带走了一批“洛阳铲”确是事实(见上文“铲”)。

第四种说法是官方命名。

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比较靠谱,也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共和国大批工业基础项目在中西部地区上马,考古工作量很大,但专业人手奇缺,于是,国家文物局会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2年和1954年先后在洛阳联合举办了两期全国考古钻探训练班。在训练班上便学者专门介绍了“洛阳铲”的勘探方法,在全国考古界推广使用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勘探工具,并命名为“洛阳铲”。从此,“洛阳铲”在全国范围内叫开了,1955年新华社还发了一条《洛阳铲已被广泛采用》的消息。

1972年9月,著名考古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的夏鼐先生,应邀率领中国考古代表团赴尔巴尼亚,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第一次伊利里亚人学术研究会议,出发前特地请洛阳的师傅打造了一把精致的“洛阳铲”,作为礼物赠给了邀请方。当时向国际友人介绍,这铲子叫“洛阳铲”,洛阳铲在国际考古界的影响,由此越来越大。

标签:

更多文章

  • 唐高宗仅用5个月,就把割据海东近五百年的朝鲜古国百济“秒灭”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大唐时期,朝鲜半岛上三个国家正打得火热,唐太宗自然是不乐意自家门口这么乱糟糟的,于是决定出面干涉一下这几位小兄弟。对于攻战不休的朝鲜三国,唐朝一开始采取了斡旋调解的政策。(图)朝鲜三国时代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唐太宗借三国使者赴唐朝朝贡之机,分赠朝鲜半岛三国国王以玺书。在给百济王的玺书中这样说

  • 清兵入关,要求留发不留头,哪为什么清人要留小辫子呢?多难看啊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清朝时期与我国其他朝代最明显的不同就是,人人都剃掉额发,然后在脑袋后面留起一根大辫子,这是少数民族的习俗,不过确实很让人好奇,这样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呢?对啊,清朝为什么要留辫子呢?大家知道这是满清入关下的一个命令。当时清顺治皇帝下令,要求各省必须剃发蓄辫,这是清朝国策,不允许妄议,必须执行,不剃发蓄辫

  • 别人都在坑爹,他却被爹坑,所以刘备只好去练摊卖草鞋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看过三国演义的亲们都知道刘备刘皇叔吧,见人先是一句:在下中山靖王之后,以后多多关照。可是,你说你是靖王之后,为啥还在街头卖草鞋呢?这不科学啊,王侯之后,不是都天天吃了睡,睡了吃,没事考考察,坐吃等死吗?这是因为别人都是坑爹的,刘备,是被爹以及爹的爹以及爹的爹的爹们一起坑的。这个要说清楚,得讲讲爹系统

  • 一口气读懂《三国志》原著:亲们不要再被三国演义骗了好吗?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三国,其实说的是三个猛男抢地盘的故事。说话东汉末年,宦官专政,上层社会乌烟瘴气。外戚何太后的大哥何进听了马仔袁绍的建议,准备一个也不能少的干掉太监。狗头军师袁绍出了一个主意,广发江湖救急令,邀请各地大佬入京共襄盛举杀太监,这个事情遭到了曹操的反对,曹操认为,弄死几个太监,派几个户警就妥妥的,有必要请

  • 《水浒传》中功夫最高的三个人只能是他们三个,不服来辩!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各个英雄好汉,那么单论武力,哪一位是最强的呢,这可就不好说了,毕竟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面是比较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武力值前三。1、卢俊义:s级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卢俊义。他不仅有一顶“枪棒天下第一”的大帽子,战绩上也是高处不胜寒鲜逢对手,在梁山上是大有一览众山小的即视感!具

  • 中国明朝就已经出现了“坦克”,看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制造了一种攻击性极强的武器,给敌军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创伤,这种武器就是坦克。坦克就此成为战斗中必不可少的武器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坦克就立功无数,成为战斗中的利器。在我国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坦克”,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坦克,是一种类似于坦克的武器,这种武器被称

  • 明朝皇帝朱棣不太厚道,换着花样打蒙古两大军事部落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我们都知道朱棣是一个很会打仗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武运昌隆打了不少胜仗,可能整个大明都没有比他军事才能更强的皇帝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是棒棒哒啊。尤其是对付蒙古军很有一套。好吧,今天就跟亲们聊聊朱棣的军事才能,也就是他怎么打蒙古。说起来,朱棣有点不厚道啦,竟然将蒙古的两大部落瓦剌跟鞑靼换着手打着玩。这是怎

  • 倚天屠龙记中明教管理结构的现代化历程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倚天屠龙记中,明教是一个制度非常完善的庞大帮会,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等级分明,制度明确,完全就是一个成熟的国家机器。1在倚天中,明教传至阳顶天是第三十三代教主。如果按20年一代计算,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也就是可上溯至唐朝。在由唐至元末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明教发展为江湖第一大教,独自一家就可与正道诸大

  • 日本投降!日军侵华司令冈村宁次为什么不交出军刀?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二战时期,侵华日军军官大量装备了日本传统的武士刀,这种臭名昭著的武器相较于战争意义,更多代表的是一种日本传统的象征意义。在日本投降后,大量这样的武士刀被我军收缴,那么作为侵华日军的高级将领,冈村宁次在签订受降书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交出自己的佩刀呢?大家都知道,二战日本战败,侵华日军开始向中国军队投降。投

  • 为什么说纳兰性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谁念西风凉,人生若初见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词总是会让我们沉醉在美好的意向里,那么这位传奇词人生平又是如何的呢?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写得非常好,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以致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