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清初开国诸王身经百战 权势赫赫 左右朝政 为什么他们的后代却一代不如一代?

清初开国诸王身经百战 权势赫赫 左右朝政 为什么他们的后代却一代不如一代?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824 更新时间:2023/12/28 12:01:56

后金是原明朝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兴起的过程中,一大批爱新觉罗氏宗室王公成了开国功臣,即所谓的“开国诸王”。这些王爷、贝勒们个个身经百战,叱咤风云,都是问鼎中原诸战中的主帅。

关外的后金、清初时期,开国诸王们拥有很大的权势,他们各领一旗或数旗,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握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开国诸王,也称“军功勋旧诸王”,是指清初统军征战、建国创业的宗室王爷,一般情况下特指八大铁帽子王。不过,入关后,他们逐渐没落,离权力中心越来越远。

这八大铁帽子王,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此外,还有其他宗室王爷,如饶余郡王阿巴泰、谦郡王瓦达克、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阿济格等。

顺治年间,开国诸王掌握了兵权,攻打大顺、大西农民军,消灭南明政权,镇压各地抗清武装,主要是由他们挂帅出征的。顺治元年四月,摄政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以及豪格、罗洛浑、尼堪、博洛、满达海等宗室贵族,统领八旗士兵,于山海关战败李自成,奠定了入主中原的基础。

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即派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军追击李自成,并下江南,灭了福王、唐王、鲁王等南明政权。他又派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镇守江南,下湖广,取广西。肃亲王豪格往定山东、河南,后又进攻张献忠部,取四川、陕西。

此后,多尔衮陆续派多铎为扬威大将军,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端亲王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礼亲王满达海为征西大将军,分率八旗军队,四处出征,镇压了农民军、南明政权及全国各地的抗清武装,统治了全国。开国诸王拥有裁处国政之权,睿亲王多尔衮于崇德八年九月当上了摄政王,顺治元年十月晋叔父摄政王,二年五月又晋皇叔摄政王,五年再尊为皇父摄政王,握有主宰清国军政大事的最高权力。

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崇德八年九月与睿亲王多尔衮一同辅政,顺治元年封“信义辅政叔王”,九年晋叔和硕郑亲王。豫亲王多铎于顺治四年晋封辅政叔德豫亲王,协助多尔衮处理国政,“各部院事务”,其中一部分是由多铎代理的。

在一段时期里,开国诸王曾具体处理六部事务。顺治七年二月,多尔衮下谕:“各部事务,有不须奏者,付和硕巽亲王、端亲王、敬亲王办理”,满达海、博洛、尼堪三王,从此被称为“理事王”或“理事三王”,分理六部事务。顺治八年三月,多尔衮以“天下所以治安者,关乎各部院”,委用诸王管理部务,满达海管理吏部、硕塞管理兵部、博洛管理户部,尼堪管礼部,勒克德浑管刑部,瓦克达管工部,贝勒喀尔楚浑管理藩院,贝子务达管都察院。

开国诸王和入关以前一样,享有“议政”之权。顺治年间,清政府的军、政、财、刑大事,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的。礼亲王代善及其之满达海,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及其子富绶,承泽亲王硕塞、敬亲王尼堪、端亲王博洛、信亲王多尼等,都是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政王”。军国大事皆由议政王召集参与议政的贝勒、贝子、公以及议政大臣商议决定,报摄政王、顺治帝审批,一般是依议而行。

开国诸王之中还有五个王是一旗之主。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衍禧郡王罗洛浑都是旗主,分主正红、正白、镶白、镶蓝、镶红五旗。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安郡王岳乐等亲王、郡王、贝勒,也有不少佐领,是编录这些佐领之下的旗人之“主子”。旗主之权是巩固王权的重要基础。

清初开国诸王权势赫赫,左右朝政,为何他们的后代逐渐失势了?

一,诸王之间互相倾轧

八旗旗主,在关外时期就互不相让,明争暗斗,入主中原后,形势变了,权力之争更加尖锐,既有昔日恩仇,又结下了新的怨恨,斗争更为激烈。这集中表现在睿、豫、英三王和郑、肃二王拥立新帝的斗争问题上。

崇德八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肃亲王豪格欲图继位为帝,郑亲王济尔哈朗及皇太极的正黄、镶黄二旗的图赖、图尔格、伊尔登、索尼鳌拜等大臣拥护肃王。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及郡王阿礼达、贝子硕托,却拥戴多尔衮,多尔衮亦有称帝之念。争论非常激烈,最后是多尔衮提出折中方案,立年方六岁的福临为帝,由睿、郑二王辅政。

尽管暂时平息了争端,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定都北京后,多尔衮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遂于顺治五年三月,以豪格“徇隐”护军参领希尔根冒功之事,削爵幽禁,尽夺所属人员。又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不举发两黄旗大臣谋立肃王等事,降为郡王,罚银五千两。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死,济尔哈朗乘机报复,约同满达海等,先将多尔衮之兄阿济格拘禁,加以“谋乱”之罪,削爵幽禁,黜宗室,尽夺其所属二十佐领,后又论以死罪,勒令自尽。八年二月,济尔哈朗会集诸王奏准,追论多尔衮“逆谋”大罪,削爵,黜宗室,籍没所属家产人口入官,将其正白旗拨隶顺治帝,并惩治其党羽。

顺治九年三月,济尔哈朗等又奏准,豫亲王多铎是多尔衮的同母之弟,追降郡王。这样一来,十年之中,大案迭起,互相残杀,开国诸王的势力大大削弱了。

二,王子王孙庸懦无能

入主中原后的开国诸王,身为高贵的王爷,权势赫赫,威风凛凛,金银满库,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活在这种条件下的王子王孙,很少有志苦练骑射,勤读诗书,也很难不耽于安乐、贪恋富贵,哪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治国统军?大多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自然而然地成为因循保守、庸懦无能的笨拙之人。

这些继承王位的“新王爷”,在钩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万军厮杀的狂风巨浪冲击之下,大多是晕头转向,手足无措,贪生怕死,最后被定上“祸国殃民”大罪,革职削爵。在这平定三藩的过程中,暴露得特别明显。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发兵反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接着福建的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贵州巡抚曹申吉、襄阳总兵杨嘉等先后响应,不到数月,云南、贵州、福建、四川、湖北、广西六省皆反。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杀大学士、经略莫洛降附吴三桂,广东尚之信于康熙十四年反。“三藩之变”严重威胁了清朝的统治。

康熙帝委命诸王、贝勒为大将军,统兵征讨三藩: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贝勒察尼参赞军务,统兵至荆州。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助勒尔锦攻岳州。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大将军,出江西,赴长沙。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镇江南,后移军江西。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由陕西攻四川。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贝子傅喇为宁海将军,由浙江攻福建。信郡王鄂札为抚远大将军,大学士图海为副将军,攻察哈尔布而尼。

就双方实力而言,吴三桂最盛时只占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福建、陕西八个省份的主要部分,但没有连成一片,而清廷的辖区更为广阔,鱼米之乡和财赋重地的江浙也为清廷所有,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很充裕。就兵力而言,清廷先后调集满汉大军四十余万,集中全力,对付三藩。从各方面对比,清军都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是很有可能迅速取胜的。

但是,统兵诸王,习于安乐,胆怯如鼠,畏惧吴三桂之兵威。《啸亭杂录》的作者昭梿在追述三藩之乱清廷派遣出征的王、公、贝勒的腐朽情形时写道:“诸将帅多逗留不战,拥兵自卫”甚至贝勒尚善等“屯兵岳州城下,八年不战,诸将皆闭营垒,拥诸妇女逸乐而已”。如果不是吴三桂苟安保守,不敢渡江北上,并且于康熙十七年病死,那么战争还不知要延续多久,对清廷来说,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三藩之乱平定后,议政王大臣会议遵旨议定奏准,顺承郡王勒尔锦、简亲王喇布、贝勒洞鄂、贝勒察尼即贝勒尚善皆削爵,康亲王杰书罚俸一年。八个大将军中,只有安亲王岳乐和信郡王鄂札立功受赏。五个王、贝勒削爵,一个王罚俸,可见开国诸王的子孙,是何等的无能。

三,压抑王权,皇权日增

皇太极执政时期,就曾力求提高皇权,多次惩治、斥责宗室王公,削弱其他旗主的势力。顺治帝深深感到开国诸王势力过大危及君权,亲政以后,不断地设法抑制开国诸王的势力,擢用心腹臣僚。顺治九年三月,取消了王、贝勒管理部务的制度,惩治多尔衮党羽,削贝勒拜伊图、贝子巩阿岱等,重用亲信汉军官员,对大学士范文程、宁完我十分信赖,特命他们二人为议政大臣,参与机密,有所奏请,大都应允。

顺治帝为对付南明永历政权,委任弘文院大学士洪承畴为“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授予他总管南方诸省军政事务的大权。顺治十八年确定的“辅政大臣”制,就是皇权空前提高、开国诸王势力下降的重要标志。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成为了康熙帝即位后的辅政大臣,将开国诸王排斥在外。

当然,这并不是说清初开国诸王的子孙就完全失势了,这些“铁帽子”王的后代,仍世袭亲王、郡王爵位,遇逢军国大事,一般是要参与商议的,有些王公还担任官职,领兵出征。直到咸丰年间,济尔哈朗的八世孙郑亲王端华,任御前大臣,其弟肃顺任领侍卫内大臣、协办大学士,兄弟两人深受咸丰帝的宠信,专权横行。

标签: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周瑜到底有多好呢?周瑜气量不小 也并非被气死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到底是如何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周瑜是汉末时期东吴名将,很多人得知周瑜,是被罗贯中的演义小说所吸引,如“既生瑜何生亮”。现在基于影视的传播,周瑜这个“被气死”的“气量狭隘”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但人们所熟知的这个人物却与历史上真真正正的周瑜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小说中的周瑜是广大人所熟知的形象,周瑜是一个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但胸怀却极

  • 刘备有着隆中对这样的战略构想 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诸葛亮隆中对看起来相当完美 却不适合刘备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可是有着隆中对的蜀汉政权为何却最先灭亡?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感动了诸葛亮,愿意出山。接下来他们

  • 令中统、军统差点灭顶的大汉奸,他干了什么让日本人非杀了他不可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你听说过最无耻的汉奸言论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位为汪精卫和侵华日军做事的汉奸,他的言论可以说是相当无耻了,不过最终他没有被我们正法,却死在了日本人的手里。一抗战时期,国民党的锄奸团在沦陷区大开杀戒,汉奸们都把他们当作魔鬼一般的存在。直到一个小人物的出现,他让中统、军统差点蒙受灭顶之灾。李

  • 一介书生​虞允文 出将入相二十年 从未领兵打仗的他是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南宋 名垂千古?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虞允文是南宋初年名臣,姿貌雄伟,慷慨磊落。早年以文章致身台阁,后遭逢危局,挺身而出,在采石矶一战成名。虞允文是坚定的主战派,一生致力于收复失地,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在采石之战的一年前,虞允文与完颜亮有过一面之缘。那是绍兴三十年,南宋官员虞允文出使金国

  • 穰侯魏冉 战功赫赫 一生立下无数汗马功劳 功高震主的魏冉为什么没有被昭襄王迫害 全身而退?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魏冉是战国时期秦国重臣,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公元前306年,年仅19岁的公子稷在秦都咸阳登基,史称秦昭襄王。他在母亲宣太后与舅舅魏冉的支持

  • 他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靠奸诈当了皇帝,嗜血成瘾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貌似越靠近北极的位置,人们的战斗属性就会越发的强悍,下面这位人物可谓人中之狼,自小目睹父亲被杀,年幼的他独自摆脱追兵,长大后卧薪尝胆,终于复仇成功,可谓真男人。狼是一种可怕的动物,以其机警、奸诈、凶残、狡黠、嗜血称霸于草原。当然,这些词语不光是用来解释狼的,也是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尤其是那些曾经不可一

  • 中国历史上人品最好的皇帝是谁?竟死于非命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在古代社会,皇位传承一般都讲求“父死子继”,一旦刻意打破这个规律,舍近求远,避亲就疏,让宗族子弟入继大统,而把亲生儿子撇在一边,坐冷板凳者必然与承袭者势同水火,极易引发宫廷政变和国家动荡,除非承袭者有刚猛的政治铁腕和雄厚的武装势力。十六国时期成国开国皇帝李雄大概没有料到,在他死后不久,以侄子身份即位

  • 这个皇帝喜欢给大臣起外号,死后却被儿子骂作“大齄鼻”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一个人如果以挖苦讥笑别人为乐趣,那确实是一件很low的事情,越是地位显赫财大气粗,就越是要注意这一点。历史上的皇帝们虽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很少有刻意侮辱他人的行为,不过下面这位却是个特例。南朝宋孝武帝刘骏除了嗜杀、好色,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狎侮大臣,给大臣们起外号。刘骏文武双全,人也长得很漂亮,史

  • 史上最恶毒的废君理由:权臣硬说皇帝“阳痿”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皇帝被废或者做成了傀儡皇帝,本来就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了,如果还要被人说,这个皇帝被废的原因是因为阳痿,无法留下子嗣继承皇位,那可真是要被人耻笑了。傀儡皇帝大都活得比较窝囊。因为皇权旁落,因为地位特殊,所以他们很容易陷入政治漩涡,成为权力争斗的牺牲品。一部皇权沉浮史,说白了,就是一部皇权与臣权此消彼长

  • 铁骨铮铮的陈赓大将,年轻时候做的这件事让他后悔不已!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周恩来曾说过,他最喜欢两个知识分子战将,一个是陈赓,另一个是彭雪枫。而毛泽东与陈赓更是有缘,两人是两县相邻的老乡。陈赓曾进入毛泽东倡导开办的自修大学,多次聆听毛泽东的讲演,并与革命团体开始有了密切的接触。陈赓是将门之后,他的祖父是湘军名将,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自幼聪慧顽皮,不仅跟祖父学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