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崇祯死后的南明政权,腐朽之至,无可救药

崇祯死后的南明政权,腐朽之至,无可救药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954 更新时间:2023/12/15 1:06:36

明朝崇祯皇帝的死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但是他原本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可是他却选择了一条最决绝的道路。

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南京原是明朝的首都,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南京成为陪都。北京失守十余天后,消息才传到江南。四月十七日,在南京的大臣们心急如焚,立即着手推举新君。

由于崇祯的三个儿子均被大顺军俘获,在没有直接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南京的大官僚与手握兵权的将领开始为立哪位藩王拉帮结派,明争暗斗。当时的皇位备选人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潞王朱常淓。在这几人中,朱由崧最有优势,但朱由崧当时并不在南京,而在淮安。

部分东林党人对福王继统心存顾虑,原因是朱由崧的祖母是明神宗朱翊均宠爱的郑贵妃,明朝后期的“红丸”、“梃击”、“移宫”等著名案件都与郑贵妃有关。神宗与郑贵妃都非常喜欢老福王朱常洵,想要立他为储君,只是由于东林党的反对才希望落空。东林党魁首钱谦益、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等人担心,朱由崧继位后会算老账,于是反对立他,转而支持立潞王朱常淓为帝。

史可法是南京兵部尚书,又是东林党左光斗的门生,对于立不立朱由崧,一时拿不定主意,经过考虑,决定同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从桂王与福王之间选定继位者。史、马商量的结果是拥立桂王,史可法也指斥福王“不孝、虐下、干预有司、不读书、贪、淫、酗酒七不可立”,但在关键时刻,马士英得到密报,说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准备拥立朱由崧,而这些人都归马士英节制。马士英担心自己被架空,立刻见风使舵,转而拥护福王。当南京的大臣传阅马士英的书信后,虽感到震惊,也无可奈何。

马士英(约1591—1646年),贵州贵阳人。本姓李,过继马氏,明万历己未(1619年)年进士,明末凤阳总督、南明弘光朝内阁首辅,人称“马阁老”,后事败被清廷所诛。有清一代,其为人颇遭指责。但顾诚《南明史》认为:马士英固然不是救时之相,但把他列入《明史》奸臣传似乎过重,把他同阮大铖称为“阉祸”更是无中生有。

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弘光元年。拥护他的那批人被授予高官,尤其是马士英,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而史可法的职衔虽高于马士英,但因拥立问题被排挤出外,为避嫌疑前往淮阳督师。此举曾引起舆论大哗,史可法也看到大局堪忧,但他决心“鞠躬致命,克尽臣节”。

朱由崧即位后本应励精图治,以雪先人之耻,但实际情况却是弘光朝廷在建立之初就腐朽不堪,危机四伏。史可法反对朱由崧继统的理由之一就是他贪图享乐,酗酒好色。果不其然,刚刚当上皇帝后,朱由崧就下令在南京、苏杭等地采选秀女。其爪牙为迎合主子的需要,强征民女,害得老百姓家破人亡。好酒贪杯是朱由崧的另一大癖好。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听乐纵饮,大臣几番进谏都无济于事。皇宫内廷悬挂的楹联竟是“万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

掌握实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同样醉生梦死,他们不仅不减轻赋税,还勒派军饷,增加盐酒课税,甚至动用手中权力卖官鬻爵,搜刮金银财宝。民谣“中书遂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就是用来讽刺马、阮贪得无厌的。

朝廷也是门户林立。马士英以拥戴首功结党营私,不顾舆论反对,将阉党阮大铖拉入内阁,许多官员纷纷告退。阉党当权后,大肆打击迫害反对派,阮大铖还编过一本东林、复社人士黑名单《蝗蝻录》。另一方面,在弘光政权酝酿之初,就围绕立福王还是潞王起了争执。东林党人为自己的利益反对拥立福王,当福王借助马士英等人的支持登上宝座后,东林党人希望破灭,他们不能将矛头直接指向当今圣上,只能把马士英当作发泄对象,尤其是马士英冒天下之大不韪起用魏忠贤逆党阮大铖,更是给东林党人以口实。东林党人以正人君子自居,崇尚气节,公开鄙视马、阮之流。由于门户之见,整个弘光朝廷忙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

悍将同样拥兵自重,不听朝廷指挥。朱由崧能登上帝位,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功不可没。他们原为败军之将,现在摇身一变,反而成为定策元勋。黄得功,字虎山,由于同张献忠等作战,累功至庐州总兵,后因平定叛将刘超功,封靖南伯。刘良佐,字明辅,同样因与起义军作战,升任总兵官。高杰,字英吾,原为李自成部将,降明后多次追剿农民军,因功升总兵。刘泽清,字鹤州,崇祯末年升至山东总兵。朱由崧继位后,封黄得功为靖南侯,高杰为兴平伯,刘泽清为东平伯,刘良佐为广昌伯。四镇自恃定策有功,骜不驯,皇帝和朝臣对他们无可奈何,马士英表面上以首辅自居,实则也受四镇牵制,无法有所作为。

弘光政权的财政也同样是入不敷出,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弘光朝廷统治着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由于统治集团奢侈腐败,竟然使得财政入不敷出。除朝廷要征税,四镇军阀也要搜刮。老百姓交不起税,只能卖儿卖女,社会矛盾非常尖锐。

清军奠都北京后,已经成为弘光朝廷最大的敌人,但朱由崧和弘光诸大臣鼠目寸光,没有远见,相信清军乃为其报君父之仇,决定要联合清军共同对付农民军。这样一来,“联虏击寇”就成为弘光朝的一项基本国策。顺治元年七月十八日,弘光朝以左懋第、陈洪范、马绍愉为代表,组成北使团,前往北京议和。二十一日,使团携带御书以及赏赐给吴三桂的黄金一千两、白银十万两及大量绸缎,由南京出发,走水路经济宁、临清、德州,于十月十二日从正阳门进入北京城。弘光使团以割让山海关外地和岁币十万两为条件,向清廷求和,但清方对南明使团的到来态度冷淡,只派大学士刚林与使团交涉。

刚林蛮横,指责弘光朝擅立皇帝,拒绝议和。十五日,清户部官员将财物收去。二十六日,刚林传达多尔衮的旨意,要求北使团明早即行,并声称要发兵南下。北使团见和谈无望,仅要求祭祀和改葬崇祯,也被刚林拒绝。次日,北使团在清方将领的押送下南返。由于陈洪范在途中向清方密奏扣留左懋第、马绍愉,自己愿归降,所以当北使团一行来至沧州时,左、马二人被扣回北京,放陈一人回去。十二月十五日,陈洪范抵南京,一边麻痹弘光君臣,一边挑拨朝廷与黄得功、刘良佐的关系,以便拉黄、刘降清。弘光朝君臣虽然认为事有可疑,但没有深究,只是让陈洪范回籍了事。

清摄政王多尔衮写信给史可法,对弘光称帝严加斥责,令他们去掉帝号,仍称藩王,共同讨贼,否则便加征伐。史可法复信答应“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北使团失败后,史可法也逐渐认识到与清方议和不现实,开始考虑与清军作战。1645年,史可法命高杰率军北上。正月初十日,军队来到睢州。镇守该地的许定国已暗中投降清军,考虑到高杰兵多将广,不敢与之正面冲突,于是设计把高杰骗入军营,灌醉后将其杀害。史可法得知高杰被害得消息,赶赴军营做善后事宜,稳定军心。高杰被害,同为四藩镇之一的左良玉起兵造反。他坐镇武昌,兵强马壮,开始并非真心拥立福王,在其手下劝说后,才表示拥戴。左良玉一介武夫,割据称雄,拥兵自重。早在弘光朝廷发生“假太子”案时,左良玉与马士英的意见就不和。左良玉抓住朝中大臣对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政权不满的机会,以讨伐马士英为名,率军攻打南京,南明政权大为恐慌。当兵至九江时,左良玉突然病死。左良玉死后,他们对南京的威胁解除了。

史可法(1601—1645年),字宪之,又字道邻,河南开封人,明末清初抗清名将。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明福王为弘光帝,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尸体不知下落。史可法死后,扬州梅花岭一带有许多号称是史可法的军队,所以当时有史可法未死的说法。乾隆帝称赞史可法“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追谥为“忠正”。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在左良玉出兵的同时,清方也在积极筹划向南进发,意图攻克弘光政权。1644年十月二十五日,多尔衮命多铎率师南下。次年,清军开始向南京进发。三月初七日,清军兵分三路向归德出发:多铎统兵出虎牢关口,固山额真拜尹图等出龙门关口,兵部尚书韩岱、梅勒章京伊犁尔德、侍郎尼堪等统外藩蒙古兵出南阳路。四月初五,清军从归德出发,十三日到泗州,夜渡淮河,直趋扬州。十八日,兵临城下。史可法向各镇求援,但无一至者。实际上,高杰、刘良佐等人已陆续向清方投降。二十四日晚,清军以红衣大炮轰城,次日,扬州陷落。在守城期间,豫亲王多铎曾先后五次致信,史可法都不封。城破被执后,多铎仍倍加礼敬,劝其投降。史可法曰:“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慷慨就义。由于遭到扬州城军民的坚决抵抗,清军恼羞成怒,在攻克之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

五月初五,清军抵达长江北岸。初八日,取镇江。初十日,弘光帝与宦官、后妃数十人逃出城外。十七日,多铎进入南京。来不及逃跑的许多官僚,手捧明疆域图本、户粮簿籍,冒雨跪降,“文武各官争趋朝贺,职名红揭堆至五尺者十数堆”。清改南京为江宁府,并派洪承畴为江南总督,招抚江南各省。朱由崧逃出南京后,奔往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当地官员不予接纳,于是转投黄得功。清方得知朱由崧出逃,马上派刘良佐追击。后黄得功被杀,朱由崧被活捉,多铎将其带到北京宣武门外斩首,弘光政权灭亡。

清廷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以洪承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经略西南。洪承畴也十分卖力,劳累得几乎双目失明,为清军平定江南立下汗马功劳。

另一方面,马士英逃出南京后,带着邹太后东奔西转,于五月二十二日到达杭州,得知弘光帝被俘后,马士英与杭州官员商量请潞王朱常淓监国。六月初八日,朱常淓就任监国。朱常淓乃庸才,毫无治国能力,只是一味求和,希望能偏安一隅。清军却迅速向杭州逼近。六月十一日,清军到达塘西,马士英、阮大铖等又踉跄逃窜。十四日,清军占领杭州,潞王朱常淓投降。

潞王朱常淓的投降,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在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垮台后,朱常淓是血缘上最接近于万历皇帝的藩王,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最少争议。如果他坚持抗清,各支反清力量就比较容易团结起来,形成一股比较强大的势力。他的投降使得朱氏近支宗室几乎全部落入清军之手,直接导致两个远支宗室对皇位的争夺:鲁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键争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金粤则援引“兄终弟及”同桂王朱由榔争立。

内斗严重消耗了南明的抗清力量,真可谓明朝气数已尽。

标签:

更多文章

  • 围攻广州,清军遵令走避退内城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没有国旗的大清国,没能想到商船挂国旗的事,会酿成一场国与国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珠江口,虽然是通商口岸,但海面上走私严重,鱼龙混杂,大清海巡船只能根据商船挂没挂国旗来区分谁是走私船或海盗船。由于大清没有法定的国旗,许多中国商船只好向外国机构申请注册,并升挂注册国国旗,并由此拒绝接受大清海巡船管控

  • 传奇女海盗的末日,清朝时期的著名女海盗是如何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明清时期海上活动十分发达,海军力量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相应的,海盗也与时俱进变得猖獗起来,清朝时期的大海盗郑一夫妇就很有实力。郑一嫂(1775-1844),原姓石,乳名香姑,系广东新会籍疍家女。其前夫姓郑,因排行而俗名郑一,新安(今深圳宝安)疍家人。郑氏夫妻生有两子。据富商记载:郑一嫂是一个叫红旗帮

  • 古代皇帝大都短命,竟然是因为这个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纵观我国古代历史,不难发现皇帝短命的情况大有人在,很多人都是三四十岁的壮年就早早去世,这是为什么呢?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开始,到1911年清朝灭亡为止,经历了2100多年,大约有60多个王朝、400多位帝王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而在如此众多的帝王中,活到古稀之年的皇帝却非常的少,这是为

  • 陈圆圆出家的寺庙在哪里,陈圆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陈圆圆和吴三桂有着一段传诵至今的凄美爱情,但却也躲不过吴三桂晚年的狠心冷落,那么这位传奇美女,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话说,在吴三桂所部和清军的联系夹击下,李自成农民军遭受重创,仓皇逃离北京,尽弃所掠辎重、妇女于道。吴三桂在兵火中找到了陈圆圆,军营团圆。此后,陈圆圆一直跟随吴

  • 高阳公主想要造反的原因竟然是一个相好的和尚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公主嫁给宰相的儿子,在外人看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是唐朝的这位公主并不安于现状,于是她在外出途中邂逅了她的真爱,并开始了长期的情人关系,这精彩的剧情,恰恰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真实历史。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个女儿,她也是她父皇最疼爱的女儿。对于高阳公主,最有名的就是她和辩机的故事了,这件事在《

  • 韩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 也曾实行变法 拥有着战国最强的兵器 为什么第一个被秦国所灭呢?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韩国是先秦诸侯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公元前231年,秦王政听从丞相李斯的建议,开始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而秦国灭掉的第一个对象就是韩国。秦王政

  • 皇帝举办“头鱼宴”命他跳舞助兴,他气得起兵造反了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在众人面前让别人丢脸,本身是一件非常让人气愤的事情,这样一来两个人必定会水火不容,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个帝王身上,那可想而知会是两个国家的问题了。这几天,查干湖的“头鱼”捕捞很火爆,一条特大号的鱼王据说拍卖到了78万!想起来,真是馋死个人。说起“头鱼”,历史悠久。史料记载,至少从辽代就有捕捞头鱼的

  • 造反的都是“清君侧”,那么问题来了,第一次清君侧是谁干的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自从秦始皇开始将皇帝这个称号用到自己身上,“皇帝”二字就作为一个专属的代号,一个国家的象征而流传了下来,“清君侧”就是清楚皇帝身边的奸臣和亲信,这一积极的出发点却总是被奸臣当作铲除异己的手段。一提到“清君侧”,恐怕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清君侧”似乎成为中国历史上造反、叛乱的最

  • 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的能力是否被夸大,真实的庞统到底有多厉害?庞统为蜀汉做了哪些贡献?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庞统是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庞统的死,属实是一个意外。然而庞统短暂的一生,还是在青史留名,为刘备蜀汉的建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细说三国风流人物,就不能不忽略庞统,庞士元,一个生于战乱之中的旷世奇才,崛起于人才辈出的英

  • 李林甫不学无术 为什么能深得唐玄宗宠信并执掌朝政长达十九年,奸相李林甫为什么能长期得到重用?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李林甫是唐朝中期的宰相,历来受到责难,被视为口蜜腹剑的小人和促成李唐由盛而衰的罪魁祸首之一。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唐朝担任宰相18年又7个月,是唐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张九龄,姚崇等人都只是做了几年。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让唐玄宗如此赏识呢?李林甫虽然出自唐朝宗室,但经过武则天对唐代李姓宗室的剿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