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如果曹操一直在世 司马懿还敢造反吗,曹操明知道司马懿有反心 为什么不趁早杀了他?

如果曹操一直在世 司马懿还敢造反吗,曹操明知道司马懿有反心 为什么不趁早杀了他?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461 更新时间:2024/1/18 16:00:28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他的政治智慧无与伦比,他的城府深不可测,他的野心世所罕有。最终成为三国最终的赢家。如果曹操一直在世,司马懿还敢造反吗?曹操明知道司马懿有反心,为何不杀了他?

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毕生对手,三国时代的最后赢家,才华横溢的辅佐曹丕时助他上位,曹丕称帝后司马懿平步青云成为魏国文官集团的领袖,在曹睿时代作为辅政大臣和军队西线统帅,到了曹芳时代同样和曹爽一起辅佐幼帝。

后来趁着曹爽出门祭祖的时候一举发动政变并斩杀曹爽,从此成为魏国的实际统治者。他的一生可谓是隐忍至极,有的朋友就会问,假如曹操在世的话,司马懿还敢造反吗?后来专家经过研究历史,给出了答案是不敢,为何?

先来看曹操时代的司马懿,那时候他是河东的青年才俊,因为聪慧闻名乡里,爱才如命的曹操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人,于是征辟他入仕。但当时的司马懿并不想为曹操做事,但又不好拒绝,于是装病。

曹操自然知道司马懿打的什么心思,于是派刺客前往验证,假如发现他装病的话就将他杀了。司马懿自然也知道这个刺客是曹操派人过来试探自己,于是开了他的完美演出,一动不动地躺着仿佛就真的是一个残疾人一般。曹操想要的人自然要千方百计弄到手上,之前的徐庶是这样,现在司马懿同样也要弄到他手上。

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因为司马懿的父亲和兄长都在朝中为官,于是曹操以司马懿一家人的政治前途还有性命来要挟他,司马懿无计可施只能瞬间“病好了”连忙赶往相府任职,于是曹操把他派到曹丕身边做幕僚,想要看看到底是他能辅佐曹丕成功上位还是杨修辅佐曹植成功上位。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晓,司马懿给曹丕的建议是,现在天下并没有平定,那意味着以后打仗的日子还很多,我们只需要做好份内的事同时再结交好军中将领就可以。曹丕按照这个思路果然战胜了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举止轻佻并不会统兵的曹植,成功成为世子,最后篡汉建立魏国,可以说没有司马懿的话曹丕就不可能上位更不可能称帝。

司马懿自从平步青云以来这直到他造反,中间经历的几十年是他又一个谋士到权臣的华丽转变,其中有很多人给他送功勋,比如诸葛亮这样的人,而且当时曹氏宗亲武将已经被限制得很严重,完全没有抵御他的力量。

但曹操还在世的话,他是没有机会造反的,也不可能造反。因为司马懿本身就害怕曹操,他也斗不过曹操,再者曹操在世时是非常重视宗亲将领的,比如曹仁曹洪曹纯曹休曹真等人都是一方统兵大将,有他们在,司马懿又天大的本事也造不了反。

结语:后世有人评价司马懿的成功归咎于他的寿命长,的确,他活了74岁,在那个年代可以称得上非常高寿的老人,不仅熬死了曹操祖孙三代人,还熬死了天敌诸葛亮,最后才击败仅存的不堪一击的对手成功窃取权杖。可以说他的成功是巧合,也仅仅只是巧合,假若面对曹操这样的对手他是没有半点希望的。

曹操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实描述。曹操明知道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而曹操在生前的时候为何不杀司马懿呢?

一、司马懿出仕过晚且前期无所建树,曹操年岁渐老而内政不断,司马懿是众人之中威胁较小的一员

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此时朝廷内宦官之祸尚未得到解决,地方又遭天灾人祸,各地逐渐分离中央。六年后巨鹿人张角三兄弟率众起义,声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起义军号为“黄巾军”,一时间九州震动,天下响应者数不胜数。

同时各路地方势力乘机起兵剿灭黄巾军,以求朝廷封赏。此时年近30的曹操亦起兵镇压黄巾起义。而后二20余年,曹操选贤选能,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为魏国建立打下了基础。

公元208年孙刘联盟与曹操大战与赤壁,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此后再无力南下。同年司马懿正式进入曹操幕府,以文学侍从身份跟随曹丕。而仅仅12年后,曹操去世,曹丕篡汉自立。

司马懿由原来的不受关注的幕僚摇身一变成为魏国的元老大臣。但奈何文帝、明帝均早逝,司马懿两次受命,与曹爽共同把持魏国政权。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一家独大。而司马懿自身也于3年后病逝,其子司马昭司马师继承其业,后孙司马炎自立为晋帝,尊司马懿为高祖。

公元155年曹操出生,而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两者年龄相差24岁。而后公元201年,曹操第一次征辟司马懿,司马懿托病不出仕。而多年后面对曹爽,司马懿依然是故技重施,托病不出。

第一次征辟时曹操已经46岁,而司马懿方才22岁,两者相隔了一代人的距离。后公元208年曹操第二次征辟司马懿。此时曹操已经53岁的高龄,又逢赤壁之战大败,征辟司马懿时威胁其不出仕便杀了他,司马懿只好答应。自此司马懿进入曹氏集团。

此时刘备得到荆州,而又徐徐图蜀。孙权趁新胜,也积极扩张自身势力。而曹操西北边马腾韩遂仍虎视眈眈,西南边汉中张鲁割据。曹操本就年事已高,对此已经是心理憔悴,对司马懿关注便很少。

而后建安20年司马懿第一次随军,与曹操征张鲁。史载司马懿曾劝谏曹操攻打蜀地,曹操却认为得陇望蜀,贪心不足,拒绝了司马懿的请求。第二年曹操受封魏王,而后不久司马懿转任太子中庶子,成为曹丕心腹之一。

建安24年关羽攻樊城,许昌震动。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25年,曹操病逝,司马懿逐渐开始走向政治中心。曹操对司马懿谈不上重用。司马懿不仅出仕晚,进入丞相府后,表现也并不出色,或者说曹操并没有给予他太多的表现机会。特别是与文帝、明帝两朝时所建立的赫赫功业相比,司马懿在建安时期确实没有太大的作为。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历史事实,加之历史后见之明的虚构,才演义出曹操猜忌、防备司马懿的种种故事。而晋书所写曹操称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更多是为了给自己祖先一个不平凡的设定来增加其正统地位,和史实有很大差异。

从司马氏家族与曹操的关系来看,司马懿亦不应该成为曹操的对立面。懿父司马防与曹操熟识,任尚书右丞时曾推荐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可知司马氏家族与曹操素有来往,关系密切。

比较诸葛亮与魏延,诸葛亮也因爱惜人才没有第一时间杀魏延。而魏延没有任何背景,司马懿背后却是魏国太子,有相当强的靠山,就算曹操要杀司马懿,也需要一个足够合理的理由,而显然司马懿没有露出任何破绽。

二、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势力衰落,需要新兴人才,曹丕篡汉后也需要朝廷元老辅佐,司马懿懂得在帝王面前隐藏自己,成为首选人物

三国时期,各国实力成明显差距,但是三国局面维持了七十余年不变,谋臣、武将在水平上势均力敌。三国中虽然实力此消彼长,但总体维持在一个均衡的态势上。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故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刘备、诸葛亮以诚待人、知人善任,“能尽时人之器用”。孙权用人,与臣下同舟济水,忘短贵长,也使吴国“异人辐辏,猛士如林”。曹操老年时期,郭嘉在征伐辽东时已去世,荀彧于公元212年逝世,荀攸于214年逝世。

至此曹操五大谋臣已去其三,而程昱也于220年去世,贾诩则活到223年。可以说魏国老一代才能已经凋敝,此时正是需求人才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以及国家政权的稳定,曹操需要一批新人来巩固统治,继续与蜀汉诸葛亮抗衡。

其二,曹操不愿篡汉自立,但当时大局已定,魏代汉只是时间问题。曹操深知其死后自己子孙定会代汉建魏,因而要给他们留下足够的人才以便将来的朝堂建设。而在新一代人才中,司马懿的才华虽然没有完美的体现,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有所建树,至少攻不足而守有余。

而司马懿更是太子四友之一,对文帝曹丕有着深刻意义。后文帝称其为“汉之萧何”,全凭司马懿戍守,这也是后来司马懿两次登上顾命大臣之位的重要原因。

三、司马懿与曹操本心是一样的,并没有篡位的心思,后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实属整治统治集团

曹操终其一生不敢篡汉自立,一方面是因为担心自己篡位被天下人所不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出身以来的自卑心理,不敢担当皇帝名声。而司马懿自开始就是被征辟进入曹操幕府,虽然司马懿自身也希望出仕,但并没有称帝的梦想。

实际上,自曹操死后31年时间里,司马懿除了发动高平陵之变,没有任何活动表明他想要谋权篡位。魏文帝曹丕病逝后,司马懿与曹真、曹休、陈群同为顾命大臣,辅佐明帝。

终明帝一朝,司马懿一直手握重兵把守边疆。如果不是对司马懿足够放心,明帝又怎么会让这样一个有实力推翻他的人掌握这样的权力。而明帝病重时,敢诏司马懿为顾命大臣,也表明司马懿在当时确实没有任何不忠诚的表现。

否则,司马懿当时正手握重兵在外,一旦朝廷有变,司马懿发难,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而司马懿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与曹爽尽心尽力辅佐曹芳。现代人对司马懿的判断受到了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魏的影响,从而认为司马懿对魏不忠。

然而实际上,司马懿与曹氏的矛盾知道正始年间才愈演愈烈。正始八年曹爽软禁郭太后,权倾朝野,并准备废曹芳。司马懿托病不上朝,并成功瞒天过海。正始十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拜谒时发动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夺取了朝中大权。

但高平陵之变,更多的是司马懿对于曹爽两人的对立。而高平陵之变仅仅三年之后,司马懿便抱病去世,从此也能看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绝不是为了自己篡位,而是对统治集团的一种整治。而司马懿一生权力大小也基本受制于曹氏,更不存在反叛之理。

曹操是个聪明人,他之所以不杀司马懿,一方面是因为司马懿对曹氏集团有较大意义,关系曹氏集团利益。另一方面,司马懿自始至终没有对曹氏有反叛之举,不存在被杀的理由,而曹操对人才的尊重和司马懿自身的小心谨慎也是必要的因素之一。

标签:

更多文章

  • 他是皇帝最心爱的男宠,拒绝丞相勾搭,结果被皇太后毒死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同性恋并不是现代才有的产物,汉唐许多皇帝都有着类似的喜好,虽说个人的性取向无可厚非,但是这在当时是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而为了几个男宠争风吃醋就显得荒唐至极了。也怨不得曹雪芹把唐朝和汉朝说成“脏唐臭汉”。汉初几个在历史上名号响当当的皇帝,在生活作风上确实都比较滥,他们不仅喜爱女色,同时也痴情于男色

  • 国共两位高龄长寿上将的特殊情缘,相见恨晚惺惺相惜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张学良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方恢复人身自

  • 什么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二者区别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我们应该都听说过大乘佛教和小城佛教的说法,那么同宗同源的佛教,为何会衍生出两个分支呢?他们二者又有何区别呢?佛教为什么要分“大乘”、“小乘”?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最初的佛教并无小乘、大乘之分。只不过后来在内部崛起的一股新势力觉得自己有别于、甚至高于别人,就自命为“大乘”(为“菩萨道”),贬

  • 他并非昏庸的暴君,西方人眼中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我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的都是中央集权管理,皇帝拥有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在历史上也诞生了无数著名的帝王,他们都有着各自突出的贡献,但要说影响最大的,还是要数下面这位。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煊赫两千余年。他们有的是这条河中的顺风船,有的是中流石,有的如冬凌,有的是与水俱下的泥沙,

  • 凤雏陨落,庞统阵亡之前比卧龙诸葛亮更受重视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庞统是三国时期的名士,历史记载他虽然看上去平平无奇,却是非常有才能和谋略的谋士,只可惜英年早逝,并未有太大的作为。庞统的死,是刘备的一大损失,也是三国一大公案,而庞统与孔明之间的关系,是敌是友,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以下提出一点见解。东汉末年,刘表割据荆州,他藉着与襄阳蔡家联姻和招揽荆州名士蒯氏兄弟来

  • 史上最无厘头皇帝,扮做小贩在皇宫玩大富翁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说起历史上的奇葩皇帝,南朝萧宝卷一定要留下姓名,他最奇葩的事情就是在宫中设置各种摊贩,然后将宫内扮做集市的样子,在宫里开心地玩大富翁,甚至亲自给宫女打下手,真是让人无语。南朝皇帝萧宝卷喜欢做些小买卖,他在皇宫里建了一个集市,让宫女、太监们扮作小贩和来来往往的客人,而他自己当一名小小的抄写员,有时坐在

  • 于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孙策之死与他有什么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能人异士,他们来自各个阶层,其中不乏道家高人,于吉就是一名修为高深的道士,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声望。于吉是谁于吉(?-200年,一作干吉、干室),史书有两种说法:(1)认为其即《太平经》作者。《后汉书·襄楷传》:“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

  • 清朝宫女口述回忆录:光绪皇帝如何临幸宠妃珍妃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皇帝有非常多的妃子,如何让这么多的妃子雨露均沾就是一个问题了,在清朝时期皇帝宠幸妃子有一个规定的流程,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从宫女口中流出来的版本吧。在皇宫之中,有些是能记述的,但又不能确切指实。譬如“背宫和走宫”。老宫女很风趣地对我们说:“大概都愿意听听宫里召幸妃子的事吧。相传皇帝晚上召幸妃子的时候,

  • 皇帝这么爽的差事也有人会放弃?细数宋朝的退位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宋金之间的战争,牵扯了宋朝的多位皇帝,软弱的宋朝在面对金的进军时候,竟然连皇帝都被掳走了,这也导致了宋朝皇权政治的动荡。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从建康起驾返回临安城,一路上,他的心里并不是大难后的平静如水。万万没想到,时隔多年,自己又重新体会了一遍那种熟悉的感觉,什么感觉呢?就是金兵大军压境,自己时刻有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听了谁的建议实行的?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创立了各种思想流派,后来经过了秦朝的焚书坑儒独尊法家治国,汉武帝又实行儒学治国,如繁星般灿烂辉煌的众多学派便除了儒家外都逐渐销声匿迹。那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是谁提出来的呢?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汉武帝最终采纳了建议。它提出的这一观点正好符合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