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成吉思汗曾带领着蒙古骑兵征服了世界上700多个民族,将4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踏于脚下统治,此等战功,称之为战神一点也不为过。成吉思汗死前将自己军队的绝大多数都留给了小儿子托雷,托雷被其兄长毒死后,其长子蒙哥继位蒙古大汗,蒙哥命自己的同母兄弟忽必烈总领汉地事物,忽必烈深受汉文化影响,他的众多汉地支持者也在之后他与阿里不哥争夺蒙古汗位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建立了大蒙古国并且自立为蒙古大汗。因为阿里不哥反对忽必烈汉化蒙古国,他也在蒙古贵族的认可下自称为大汗,两人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对峙。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这个时候忽必烈并不受北部蒙古诸汗国的认可,他一方面要挥军南宋扩张土地,同时也需要周边别国对他国家合法性的承认。东边的高丽首先臣服,高丽的沿海长期受到日本海盗的劫掠,于是跟忽必烈出主意说,可以遣使,也让日本来朝,忽必烈原本并未将这小小岛国放在眼里,便派遣了使臣,以为可以不战而屈,结果三催四问的,日本武人竟丝毫不以为然,不朝不贡,并暗中做了打仗的準备。
忽必烈很是愤怒,于是在1274年,派了一万五千人的军队,驾着九百余艘战船出征日本。历史记载元朝的军队登陆了日本的对马岛,与日本武士交战,战斗力弱小的日本人怎是横扫大陆的蒙古兵的对手,节节败退。幕府的领导们内心很恐慌,但是有敌来战,岂有不赢之理,于是準备整装旗鼓第二天再战,岂料第二日起床一看,元军没有了。哪去了呢?
这段历史众说纷纭,一说元军内部对战略出现了分歧,没有追杀逃敌,有怕偷袭的有主张焚船背水一战的,还有人认为这地方荒凉,掠不到什么补给,不能按照元军以往的作风以战养战,箭矢用尽,需要重新制定计划的。最后大家意见都不一致,于是受了伤的副将就带人班师了。另一种说法,是当夜海上起了风暴,元军的船只都触礁撞碎了。大家都很害怕再不走就回不去了,于是剩余的战船就都撤走了。总之,这次日本莫名其妙的胜利了。渐渐日本民间有了「神风」之说,认为是海上的神风护佑,将大元军队带走了。
第一次东征失败,由于还有南宋这块硬骨头要啃,忽必烈并没有太在意。1276年,南宋灭,3年后南宋最后的一小支抵抗军也被歼灭。而南宋的一大批降军如何处置,也让忽必烈费了心思,毕竟,敌方的军队即使降了,也是随时有叛变的隐患。正好,忽必烈见到了几个人,是1275年元朝派去日本的特使团中的几个高丽人,得知了当年派去的使团早就被日本的统治者给杀了,由于这几年忙于与南宋交战,元朝一直没有催促,也没有得知这个消息。忽必烈听了以后相当愤怒,由于接收了南宋的庞大水军,当即决定着手设立征东行省,第二次出兵东征。
鑒于第一次的失败,这次忽必烈增调了14万军队,分成南北两路。北面四万兵马从朝鲜半岛进攻,南面10万兵马从东南沿海北上。忽必烈以为这种两面夹击的方式万无一失。他的战略在陆地上也许是良策,但是他缺少海上作战的经验,也是十分不巧,第一次东征至少还登陆了日本的领土,第二次连日本的边都没挨着,就被颱风覆灭,仅剩两万多人倖存回到了国土,损失惨重。
这两次东征都失败了,今人笑称只怪那时没有「天气预报」,如果能提前知晓,躲开颱风,许多结果可能就改变了。但是又有很多人认为,东征的失败不仅是天气原因造成的,船只的不牢固,还有渡海作战补给跟不上,都是造成失败的综合因素。而侥倖躲过覆灭的日本幕府,则开始散播「神风」的庇佑功劳,掀起了一股祭祀神风的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