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清朝末期的学校里,学生们是怎么上体育课的?

清朝末期的学校里,学生们是怎么上体育课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3740 更新时间:2024/1/17 3:14:27

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从小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非常有必要的举措,那么在清朝晚期,孩子们在学校也有体育课的安排吗?那他们上体育课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呢?

现在我们的学校,无论大中小学,体育课基本上不受重视,因为这种课,跟升学没有关系。体育课老师往往被讥为“体育棒子”,言外之意,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让人看不起。上体育学院的,不是体育尖子就是别的学不好的,好歹混个凭。但是,在清末国家开始办新学堂的时候,体育课却相当受欢迎,体育老师也相当难找,有的地方甚至得花大价钱从外国(主要是日本)请。一个新学堂,如果能开出体育课来,周围的学堂都羡慕得不得了,尤其是官办学堂,往往是非开这课不可。

只有兵操的体育课

其实当年的所谓体育课,满打满算无非就是兵操,从国外进口一些西式军装,大沿军帽、皮鞋、笔挺而且带线的制服,看起来跟朝廷的新建陆军服装相似,学生装扮起来,把还留在脑后的辫子,塞进帽子里,高高地拱起一座富士山,看上去除了帽子有点鼓,还是蛮精神的。上课就是排队,立正稍息,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老师还要挎上指挥刀,站在一旁喊口令,洋气一点的还要有军乐队,鼓号齐鸣,学生上操,抗着木枪,偶尔也会有几支没有子弹的真枪,踩着鼓点行进。至于后来我们习惯的田径项目、球类项目,统统是没有的,连非兵操式的体操,当年被称之为柔软体操的玩意,也是后来的事。一个能开出体育课的学校,操场是有的,但绝没有球场,没有跑道,更没有沙坑和单双杠,能有架秋千已经不错了。

能教兵操的人才,按道理在当时的中国应该不缺乏,毕竟,自打长起,淮军已经跟华尔与戈登的洋枪队学会了立正稍息这一套,一喊“发威马齐”(forwardmarch),就知道是齐步走,一喊“腾瑞特”(turnright),就知道向右转。可惜,随着淮军的日益消沉,这套鬼子操练法,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已经差不多被忘干净了。甲午之后,朝廷再练新式陆军,不学英国了,改学德国。那时都说,普鲁士陆军天下第一,咱遵循孙子兵法的古训,法乎其上,于是改辙了。这一改辙,口令和操法都变了,连齐步走甩手的方向都不一样了。到清廷新政开始大办学堂的时候,新建陆军自己还没学太明白,自然没有人手出来管学堂的事,于是体育课老师就缺货了。新学堂国文老师最多,遍地的举人进士和秀才,不愁找不到合适的,教外语和数理化的就缺一点,但邻国日本大办速成师范,很快就供应上,教的合格不合格另说。唯独这体育课,找不到合适的人教,不教还不行,因为办学堂是新政的大事,关乎官员的政绩,上司来视察,如果学堂没有体育课,拉不出一队人马出来列队,在军乐声中接受检阅,脸上不好看。

清末民初的著名小说家包天笑,在山东青州办中学堂时,学生刚练了几天兵操,知府大人就派他们去车站迎接路过此地的山东巡抚周馥,结果巡抚大人精神不济,躲在车厢里不肯出来,无心点校学生军,弄了没趣。但是,清朝的大员们不都像周馥这样年老昏聩,乐意生事相当多,因此,兵操,就成了学堂,尤其是官办学堂的必修课。

趁虚而入的革命党

有趣的是,老师的缺货,却给了革命党人机会。那年月,革命党人留学日本,或者流亡日本的非常多,一心向学者却少得可怜,但是很多人都喜欢学军事,正规的军校进不去,就去民间的军事预备学校,比如成城学校什么的,在那里,真正的军事知识也许学不到,但立正稍息的兵操却是会的。学成回国,要找个职业做掩护,正好去做体育教师。看当年的老照片,许多学堂学生照,一群孩子穿着军装,敲着鼓,吹着军号,或者整队,或者行列,更多的是集在一起扎堆拍照,当中有一个年纪大的,八成就是当年的革命党。

练会了兵操的学堂学生,在革命到来的时候,还真就有点用,很多人受老师影响,多少倾向革命,革命党人来自学堂学生的自有不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各地响应者中不少都是学生娃。当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当学监(校长),革命一来,清朝的官员跑了,革命军却还没有到,市面上人心慌慌,鲁迅就把学生军套上军服,抗上木枪和几支真枪,打着鼓,吹着号,在街上走一圈,慌称革命军已到,于是人心一下子就安定了,实际上金发领着革命军进城的时候,是拣了个便宜。

标签:

更多文章

  • 细数中国古代士兵制式铠甲的发展,一代比一代帅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甲胄在冷兵器时代,往往起着决定战局的作用,细数我国冷兵器战争史上的甲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甲胄是随着时代科技变化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甲胄。伴随着战争的发展,两军对阵之时,为了抵御敌方的武器攻势,具有防御性质的甲胄及盾牌也随之产生。在冷兵器时代,要在战争中取得优势,除了拥有锋

  • 高欢是谁,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结局是如何的?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频繁,整个中原局势错综复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地界建立起的北齐,就是其中一支比较强大的政权,北齐的开国皇帝正是高欢。高欢,字贺六浑,是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北齐的实际创建者,北齐高祖神武皇帝,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卒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渤海蓨县人。高欢出身

  • 顺治帝痛恨多尔衮?细数这对叔侄的恩怨情仇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顺治帝和自己的亲叔叔多尔衮素来不和,这个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但是多尔衮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后来继位的顺治会如此恨他,以至于要挖坟鞭尸呢?多尔衮酷爱狩猎,饲养了三千多只各种名犬,还有不知数目的良马与猎鹰。当时,一位外国传教士目睹过多尔衮出猎时的壮观景象。在他的笔下,多尔衮一次出动的大型猎鹰就有

  • 他作为心直口快的大臣,是如何做到让皇帝认错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在皇帝的立场上,为了自己的威信,低头认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下面这位进尽忠言的大臣,用一种聪明的办法,让皇帝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保护了所有人的面子。公元444年春,北魏大臣古弼接到了一封上谷地区(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群众来信,信中反映:“(上谷皇家)苑囿过度,民无,乞减太半,以赐贫人。”由这短短十六

  • 震惊,唐朝时期的女道士出家之后竟然兼职娼妓?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大富庶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富庶的生活也滋生了享乐主义的情绪,民众的生活逐渐变得奢靡甚至放荡。而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作为出家人的道士,竟然还有时候要作为娼妓。唐代的开放之风,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因为有开放,才造就了大唐盛世的传奇。而在这种泱泱世态之下,就连佛教的寺

  • 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竟然是穆罕默德的后世子孙?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大明的航海技术世界顶尖,早在永乐年间就具备了远洋航行的能力,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弘扬了我大明国威,也向世界展示了这个东方强大国家的实力。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公历7月11日),郑和率领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因此

  • 慈禧有一"恐怖"爱好:曾用京剧诅咒光绪皇帝早死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京剧是清朝时期皇家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也在民间大力推广,全国上下都非常痴迷,但是慈禧还有一个病态的爱好,那就是用京剧诅咒光绪帝早死。1901年的中国,曾经出现过这么一幅图景,作为占领者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一天被一群中国商人请去听京戏。在咚咚呛呛的皮簧声中,老瓦如坐针毡,头痛欲裂,好不容易捱了一个钟

  •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却死于荒唐的借种生子?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在当时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他虽然活的风光,但是死的却非常窝囊,这是怎么回事呢?战国末期,随着秦国的日渐强大和对其他诸侯国的不断蚕食,一些诸侯国贵族为挽救本国灭亡的命运,开始竭力招揽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使养“士”之风盛行。魏之信陵君魏无忌、齐之孟尝君田文、赵之平原

  • 辛者库在清朝是个什么地方,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清朝有许多专门设立的机构,用汉文读起来比较拗口的“辛者库”就是其中一个特殊部门,那么这个机构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这个难读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辛者库”,是满文“sinjeku”的音译,乃管领下食口粮人也。八旗之下一个旗人组织—管领,这是一种包衣组织,而绝不是专门监管罪奴的机构。辛者库人分原有的辛者库

  • 庞统被刘备安排做县令,如此大材小用,是否是刘备有意为之?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庞统是三国时期与卧龙诸葛亮齐名的著名谋士,他学识渊博智慧过人,但是却并未得到刘备的重用,只是被刘备安排了一个类似县令的职位,这是什么原因呢?刘备此人爱才、重才,并且识才。在汉末诸侯中,论起有伯乐之明的诸侯,首推曹操和刘备。于是刘备虽然起身微末,却能够拥有关羽、张飞这样的骁将生死相随不离不弃,能够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