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
但是在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正如LZ所说“昏君层出不穷”,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
但是,明朝仍能够持续三百年不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四方面:
1、明朝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发达的阶段。
2、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开始与东方平起平坐,并逐渐超越中国。
3、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4、明朝期间的两次“中兴”也是明朝在风雨飘摇中得以维系的原因——
其一,弘治时期是明朝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明孝宗朱佑樘即位。
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
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
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
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
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
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
并饯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没有任何妃嫔。
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为明朝中期以来的最好形势,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裕。
《明史》也称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其二,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
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
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
万历初年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历史上把万历初年称为“万历中兴”。
(附:张居正变法——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改元万历。
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
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
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
洪武年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
到了
明朝地图(万历十年1582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
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
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
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
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张居正变法后,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
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
明王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
第二个问题:
1、秦,西晋,隋都是选错继位者,使得的王朝过早灭亡。
秦始皇如果继承人是扶苏,我想秦朝不会二世而亡!西晋司马炎如果不是选一个白痴做继位者。
西晋也不会过早灭亡。
同理,隋朝如果隋文帝选的不是杨广而是杨勇,隋朝也不会二世而亡。
而且三个王朝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大王朝。
不同的是,秦与晋的两个继任者是能力差,而隋朝的隋炀帝却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才,所以说有能力的人做起坏事来危害就越大。
隋朝也是三个王朝中最强盛,最富庶的王朝;
2、徭役,兵役负担沉重
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给国家
秦朝的刑法很残酷,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遭到残酷的镇压
3、西晋的灭亡。
各族人民的内迁,却没有妥善解决民族间矛盾;在各地流民不断起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也相继起兵反晋,以至于政局混乱(八王之乱);
4、隋末隋炀帝统治期间,劳役不息,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其情况颇似秦朝,外表强盛至极,在大一统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各种割据势力的暗流,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深刻的不安定因素;
5、秦和隋都是结束乱世的王朝,暴戾之气难减。
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回事,统治阶层在心态上还没有调整过来。
这给后来的汉与唐提供了经验,在立国之初都采取了修养生息的策略。
6、元朝的败亡则有所不同;
A。
初创的元朝,是强大的。
强大到没有对手。
强大到可以横行世界,为所欲为。
在广袤的亚欧土地上,专制、武力、征服欲,协奏着野蛮和血腥的交响曲。
B。
元朝建立以后,忽必烈便沿袭中国由来已久的帝王专制制度。
忽必烈是蒙古人,他没有忘记蒙古弟兄对他的帮助,对他们大加封赏,让他们成为贵族。
他也没有把蒙古人的传统全部抛弃,蒙古人“忽里台”(议事会)制度,仍然在形式上予以保留。
但它原有的推举国家领导人、讨论和决定军国大事的功能被皇帝的圣旨取代,一切由皇帝说了算。
C。
维护专制统治,消灭异己、任人唯亲、实行等级制度和灌输奴才意识,是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必然的选择。
蒙元,人分四等,蒙古人是当然的上等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而下之。
皇帝可以任意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汉人,赏赐给皇亲国戚和他喜欢的人,汉人不得抗拒。
蒙古人杀死汉人,处以少量的罚款,汉人杀死蒙古人,处死。
此策未必让你心服,但你必须口服。
刀把子说了算。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汉人说的,蒙古人不信这一套。
马背上的蒙古人治理书斋里的汉人,天并没有塌下来。
现存的就是合理的,统治者的意志就是真理,统治者认可的就是真理。
这是刀把子的逻辑,刀把子说话的年代,刀把子的逻辑才叫逻辑。
D。
贵族阶层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贵族享有特权。
特权在专制制度下畅通无阻,受“法律”保护。
特权只在比它更大的特权面前低头。
特权拥有者凭借已有的特权,可以给自己设置更多的特权。
特权自身不断地复制、克隆、增生、膨胀,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狭缝。
于是,权力成了人的膜拜对象,人成了权力疫使的奴隶;于是,有了权便有了一切成了“理论”。
许许多多的人对这个“理论”崇拜得五体投地,终身践行而不疲;于是,贪赃枉法、营私舞弊、苛捐杂税、草菅人命、买官卖官、以权谋私的现象公行,成了规则。
元朝后期,已经无官不腐,无官不贪。
特权是腐败滋生的最佳土壤。
专制提供了腐败滋生的最佳气候。
身处这样的政治环境,要想不腐败,难矣。
E。
特权给特权拥有者带来了说不完的好处,也给特权拥有者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埋葬自己的掘墓人。
极权让统治者成了孤家寡人,专制时刻在制造敌人,等级制造就了特权阶层,剥削和压迫孵化着抗争。
特权拥有者对特权的自恋与迷信,既使得自身的人员素质日益低下,又不断制造着对自己的憎恶与仇恨。
元朝用屠杀镇压汉人的反抗,但终元一朝,汉人对蒙古人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
元朝败亡后,居住在中国的蒙古人,几乎全被汉人杀死。
仇恨的播种者自食了仇恨的硕果。
F。
独裁权力的无比诱惑性和不可分享性,使许多人觊觎。
近水楼台先得月,既得利益集团内部的野心家常常成了独裁者身边的老虎。
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无时无刻不在激烈地进行。
1307年成宗死后的二十五年之间,元朝走马灯似的先后有过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顺帝八个皇帝,皇位的更替,几乎都是在阴谋和残杀中进行。
而被列为“最危险的敌人”的汉人,没有一个在其中发生过作用。
G。
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曾经有过不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当蒙古战士转变成了蒙古贵族以后,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和跃马横戈的战斗力就成了昨日黄花。
全副武装、受到正规训练的蒙元武装部队,在没有武器、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农民军面前,不堪一击,望风披靡。
几十年前不可一世的蒙元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
蒙元帝国以武力而兴,因武力而亡。
H。
蒙元帝国的败亡,不是因为他遇到了更强大的对手,而是因为他树立了百倍于自己的敌人,是因为自己沦落到了被征服的地步。
就在元朝统治者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时候,一些种田的、打猎的、捕鱼的、卖布的、撑船的、做工的、当和尚的、做道士的贫民,突然成了领袖人物,纷纷揭竿而起,占山为王。
反元武装遍及全国。
I。
蒙元帝国的败亡,再次演绎了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
蒙元的兴起,包含着众多的偶然因素,而它的衰亡,却是必然的。